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56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01.
昆仑山MS81地震的已有研究结果在破裂带长度、破裂面方向、破裂面大小等震源破裂特征参数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采用D-InSAR技术首次获得昆仑山MS81地震干涉同震形变场,结合野外科学考察的实测值,进行了主破裂带InSAR视线向变化量的分解,通过对InSAR分解结果、野外科学考察、遥感解译等多源数据综合分析,重新划分了昆仑山地震的次级破裂段.进而通过对地震南北盘同震应变的分析,发现了昆仑山地震的南北两盘分别受挤压和拉张两种应力作用,研究表明多种岩石在拉张和压力作用下其最小主应力下的杨氏模量表现出非线性弹性特征,从而提出对昆仑山地震地表位移及震源特征参数分析时应考虑非线弹性介质导致的非线性弹性位移分布特征.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对Okada线弹性位错模型的算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多震源、非均一位错分量、多破裂段叠加”的线弹性模型,该模型模拟出的形变场干涉纹图较好地体现了地震形变场的分布特征,并由此获得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地震发震断层的几何学特征参数,为破裂带长度、破裂面方向、破裂面大小等震源破裂特征参数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2.
利用2001年 Mw 78 可可西里强震InSAR同震测量结果,反演了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两侧地壳弹性介质差异.InSAR测量结果显示断层南侧的同震位移比北侧的大20%~30%.根据人工地震反射剖面建立岩石圈模型,以断层两侧杨氏模量差异和震源破裂深度为反演变量,通过有限元方法模拟实测得到的同震位移剖面.反演得到最佳断层破裂深度为20~22km,断层南侧杨氏模量相对北侧比值为81%~92%.结果表明,断层两侧弹性介质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由于构造运动作用,断层南部地壳不及北部地壳坚硬.前人利用地震层析成像和大地电磁测深等手段推断青藏高原内昆仑山断裂以南可可西里-羌塘地块地壳内广泛发育低速高导层,我们通过形变场力学分析得到与此相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3.
古地理重建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表构造过程、海陆格局和地貌环境特征的一项综合研究,并通过绘制表达海洋和大陆的古代轮廓以及重要的地形和地表环境的地图来呈现,是还原地球演化历史、预测能源矿产分布、认识生命和气候演变的基础性工作。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方法的应用为古地理图快速更新和友好呈现提供了方便。目前,全球有多个团队发布了数字化的全球古地理重建模型以及相关的数据和方法,如EarthByte、PaleoMap、UNIL、Deep Time Maps等团队。笔者研究团队基于“深时数字地球(Deep- time Digital Earth, DDE)”国际大科学计划提出的数据- 知识- 模型驱动的古地理重建思想,提出基于数字化方法驱动的升级更新全球古地理图的新流程,并通过不断尝试地球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融合,从知识图谱、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等方面开发了多项古地理重建应用技术。以东特提斯域中二叠世—中三叠世的古地理重建为例,首先在GPlates软件平台上重建了板块构造框架,再利用岩相古地理图自动生成地形地貌图并结合人工校正,最后在GPlates软件通过图层叠加实现了中二叠世—中三叠世东特提斯域的动态数字综合古地理重建。本用例与广泛使用的Scotese (2021)的古地理图对比,在成图效率、数据丰富性和可追溯性、模型准确性等方面都有明显提升,并为该时期板块运动、冰期消亡、大洋缺氧和生物灭绝等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提供新的约束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4.
微生物碳酸盐岩不仅是研究古环境、古气候和地质历史事件的重要沉积记录,也是油气资源重要的储层类型之一。不同微生物群落的生理活动特性影响了原生孔隙的形成及保存,微生物沉积形成的不同尺度的沉积组构影响了孔隙的孔径大小及空间分布。微生物碳酸盐岩微相及共生岩性的微相组合型式对孔隙有效性及规模有重要影响,所处沉积地貌及相带使得微生物碳酸盐岩受海水-大气水成岩环境的胶结-溶蚀作用次序及程度不同,导致孔隙的非均质性。微生物相关的白云石化、胶结及岩溶等不同成岩作用,因其所处成岩阶段不同,而分别可能起到形成原生孔隙、保护残余孔隙及形成次生孔隙等不同效果,因而对孔隙形成及保存具有积极意义。微生物碳酸盐岩孔隙具有从纳米-亚微米级微孔隙到厘米甚至米级宏观孔隙等多个尺度,且与多尺度沉积结构构造有一定的耦合关系。因此,需要合理配置不同尺度样品的空间分布,运用多种方法技术表征不同尺度的孔隙,并增强各类数据的融合。此外,加强地质学科与地球物理学科的结合,是推动微生物碳酸盐岩油气储集层地质研究和勘探开发工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5.
旋回地层学是提高地质年代标尺精度的一种重要方法。特提斯海相沉积是旋回地层学研究的良好对象,与西特提斯比较,东特提斯的旋回地层学研究程度较低,第四纪之前的研究精确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西藏南部广泛出露海相白垩系,其中定日贡扎剖面出露的上白垩统尤为连续和完整。在对贡扎剖面野外观察及其层束厚度测量的基础上,通过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分析该地层蕴含的地球轨道周期,得到了与理论值较为接近的结果:偏心率周期,4092 ka/周期(E1),1279 ka/周期(E2),93 ka/周期(E5);斜率周期,512 ka/周期(O1),409 ka/周期(O2),389 ka/周期(O2)。在功率谱分析过程中,利用层束和超层束组的关系进行了调谐的处理,并比较调谐前后结果,来确定调谐的重要性,证明该地层沉积速率的变化:地层由老至新,其沉积速率的变化趋势整体为由小变大,变化范围为086~253 cm/ka。进一步对比东西特提斯和其他地区研究结果,证明东西特提斯海相沉积在外形、成因和所蕴含的轨道周期的一致性,地球轨道周期变长与理论值变化的一致性。最后给出了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藏南; 定日; 晚白垩世; Coniacian阶; 旋回地层学  相似文献   
106.
光纤布拉格光栅地震检波器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光纤布拉格光栅地震检波技术是一门较新的地震检波技术.实验表明,用光纤Bragg光栅做成的检波器不仅频带宽、稳定性好,而且灵敏度高,是一种较理想的地震勘探仪器.文章主要介绍了光纤布拉格光栅地震检波器的传感原理、理论计算及其工作原理,为光纤Bragg光栅地震检波器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7.
108.
【目的】研究哈氏仿对虾在闽东北外海数量分布及其群体结构特征。【方法】200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09年2月(冬)开展闽东北外海海域(26o~28oN、120o~125o30′E)虾类资源调查。【结果】哈氏仿对虾渔获量占虾类总生物量的4.8%,出现频率为22.4%,总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为3.47 kg·km~(-2),出现站位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范围0.04~60.11 kg·km~(-2),平均为15.50 kg·km~(-2)。以2008年8月和11月数量为多,其渔获量分别占总渔获量的35.6%和40.0%,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分别为4.78 kg·km~(-2)和5.56 kg·km~(-2),2009年2月和2008年5月数量较少。水深60 m以内的调查站位出现频率为100%,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73.4%,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达16.44 kg·km~(-2),最高达60.11 kg·km~(-2);水深60~80 m出现频率为31.2%,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23.7%,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为5.97 kg·km~(-2);水深大于100 m的海域没有哈氏仿对虾分布。渔获的哈氏仿对虾体长范围为32~119mm,优势体长组为80~100 mm,占54.8%;雌虾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86.2 mm和7.2 g,雄虾则分别为66.5 mm和3.1 g;雌雄性比为1︰0.11,雌性性腺成熟度以Ⅲ期和Ⅱ期为主,分别占34.0%和24.5%,生殖群体占相当比率,Ⅳ期以上个体占29.3%;空胃率和饱胃率均较低,平均摄食等级为1.62。【结论】哈氏仿对虾数量分布时空变化明显,主要出现于夏、秋季,春季数量很少,在空间分布上主要栖息于调查海区水深60 m以内的近岸海域,渔汛期为2-5月和8-11月,秋末冬初向深水区作适温徊游。雌虾个体明显大于雄性个体,且数量明显多于雄性,摄食强度中等略大,不同季节和不同性别平均摄食等级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9.
通过地震活动性调查、地表地震地质调查、浅层地震勘探、高密度电法勘探及探槽剖面分析等多种手段对扎子坳断层进行综合研究,结果发现,扎子坳断层发育于古生代二叠系砂岩和中生代三叠系灰岩、砂岩地层中,属逆断层,断层总体呈NNE向展布,长约15 km,破碎带影响宽度一般小于20 m,断层规模较小.结合浅层地球物理勘探和探槽剖面分析...  相似文献   
110.
生物滤池中生物膜细菌群落是循环水养殖系统水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半滑舌鳎海水循环水系统生物滤池生物膜细菌群落和功能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于2019年4月对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3级生物滤池中水体和生物膜进行采样,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群落组成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生物滤池细菌群落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蓝藻细菌门(Cyanobacteria)等27个门组成,具有丰富的群落组成,生物膜和养殖水体样品细菌群落结构有所差异,不同生物滤池中生物膜细菌群落结构有较大差异;生物膜与水体中的浮霉菌门细菌存在显著差异,且在生物膜上发现有5.6%~11.7%的浮霉菌门细菌,推断其可能进行硝化作用。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表明生物膜上细菌主要涉及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环境信息处理等6类生物代谢通路,各级生物滤池生物膜细菌群落功能有所差异,所有样品均发现有氮代谢功能(Nitrotoluene degradation)的基因。本研究从细菌群落组成、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功能预测等角度初步分析了海水循环水系统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