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70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强  杨霄 《地理研究》2013,32(2):257-265
在系统搜集、整理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水旱灾害历史资料并对其进行量化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明清时期的500多年间嘉陵江流域水旱灾害存在如下特征:①水灾和旱灾频繁,而水灾略多于旱灾。两种灾害的发生频率分别为2.56年/次和3.03年/次;②水旱灾害主要发生在农历五、六、七月。在发生月份可考的灾害中,农历五、六、七月发生的旱灾超过了总数之半,水灾也达到水灾总数的69.5%;③涪江流域是水旱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区域。涪江流域的水灾次数占嘉陵江流域水灾总数的31%,旱灾占嘉陵江流域的38%;④水旱灾害等级以一般性灾害和大灾害为主,特大灾害较少。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的212次水灾中,一般性水灾147次,大水灾42次,特大水灾23次;所发生的179次旱灾中,一般性旱灾115次,大旱灾42次,特大旱灾22次;⑤森林覆盖率与水旱灾害的发生次数成反比例关系。本文所探讨的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当前该区域的防灾减灾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2.
强震动观测数据通常由强震仪原始二进制加速度记录组成,在国内外相关强震数据库下载的强震记录均为解码、处理后的ASCII格式文本文件,非原始文件,记录格式不同,但均由数据头段和数据区2部分组成。以我国未校正加速度记录(UA)数据格式为例,探讨基于Matlab程序的强震数据处理技术,并识别记录的地震动特性,为强震数据多领域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3.
ICP-OES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La,Y,B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系沉积物、土壤等试样用HF-HC1-HN03-HC1O4混酸消解后,以8%(V/V)HN03溶解干渣,建立了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La,Y,Ba 3种微量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方法.方法测定限(μg/L,10SD)为:La 6.0,Y 1.0,Ba 1.0.精密度(RSD%,n=11)为:0.20~1.50,经国家一级地球化学标准物质的分析验证,结果与标准值吻合,该方法现已用于区域化探试样的分析.  相似文献   
74.
地震预警连续定位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总结了地震预警系统中采用的一些实时定位方法,随后结合我国地震监测台网实际运行情况,提出了一套从单个台站触发开始逐渐过渡到利用前四台触发信息的完整地震预警连续定位方法.利用福建省地震监测台网记录的68个M3.0级以上地震观测记录,对本文方法的验证结果表明,对于网内地震,采用本文方法的单台定位结果误差均小于为50 km,双台定位结果误差均小于35 km,三台定位结果误差约为15 km,四台定位结果误差约为6 km;网外地震的三台、四台定位结果误差均小于30 km.推导了采用本文三、四台预警定位方法的误差公式.利用福建地区现有及"十一五"完成后的地震观测台网分别计算得到了定位误差分布图.根据误差分析结果即可对定位结果的可靠性预先做出判断,有利于提高地震预警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5.
当前针对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地理信息定位论述、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而突发事件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如果能够实现突发事件发生地的文字描述信息与地理信息的快速匹配,完成事件发生地的地理定位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文章论述了突发事件文字描述信息的习惯特点和地理信息组织方式,提出了基于突发事件的地理信息定位的几种匹配方法,实现了突发事件地理信息定位的原型系统。  相似文献   
76.
马强 《测绘工程》2015,(5):57-62
井下平面控制测量网只能以基于支导线的形式沿巷道布设,针对矿山重大贯通工程测量所用的支导线精度满足不了贯通允许偏差的情况,采用陀螺定向技术,研究了井下支导线升级改造的3个方案。首先,加测一条陀螺定向边方案,导线总边数不超过5条时,定向边加测在末边上;否则,定向边由末边开始上移至总边数1/3的位置;其次,加测多条陀螺定向边的多节导线方案,以等距离间隔加测3~4条陀螺定向边为宜;最后,陀螺定向—光电测距导线方案,仅在超长距离或超高精度的矿山贯通工程测量中应用。结合实例计算,升级改造的3个方案与原有支导线比较,导线终点点位精度可依次提高0.5~1.5倍,1.6~4.5倍,3~8倍。  相似文献   
77.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沙尘气溶胶光学和微物理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6-2012年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太阳光度计资料,采用严格判断方法确定出沙尘气溶胶数据,分析沙尘气溶胶的光学和微物理特性。结果表明,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最大值(2.80)出现在春季,主要分布在0.3~0.8,日均值0.63。ngstrm波长指数与光学厚度位相相反,春季最小(0.002),秋季最大(0.525),主要分布在0.2~0.4,日均值0.27。沙尘多为大粒径气溶胶,粒子谱粗模态占主导。总粒子和粗模态粒子体积浓度变化很大,与光学厚度年变化一致,在4月达到最大。有效半径与复折射指数实部变化一致,春、冬季较大,夏、秋季较小。单次散射反照率冬、春小,夏、秋较大,最小值出现在2月,与复折射指数虚部反位相。  相似文献   
78.
高填方涵洞减载机制与数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马强  郑俊杰  张军  赵冬安 《岩土力学》2010,31(Z1):424-429
高填方引起的涵顶土压力集中往往造成涵顶纵向开裂,通过涵洞-填土-地基共同工作机制的研究,分析了涵洞减载的原理。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中松侧实、柔性填料、先填后挖法以及地基处理措施对涵顶的土压力集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和措施可以有效减小涵顶土压力,先填后挖法宜采用竖直边坡,开挖沟槽的宽度宜与涵洞宽度相当;涵洞地基应采用柔性处理措施,并延伸至基底以外一定的范围。研究结果可为高填方涵洞减载措施的选取以及涵洞地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
根据防洪影响评价有关规范,对输油管道穿越黄河河道处河势演变情况、主河槽摆动范围、主河槽及滩地冲刷深度等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管道穿越河道改造工程有关技术指标,就管道穿越工程对黄河的防洪影响做出综合评价并提出有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0.
通过对贵州岩溶区19条风化剖面Cd分布特征的研究, 初步揭示了贫Cd碳酸盐岩发育的土壤中Cd的富集机制及Cd含量的约束因素。①贫Cd基岩发育的土壤同样可以导致Cd的明显富集, 甚至超常富集, 且含量峰值通常位于土壤层底部(T1)。②Cd在基岩中通常优先赋存在酸不溶相, 另一方面, 由于基岩酸不溶物含量一般极低, 酸溶相的Cd占全岩Cd的比例仍处于绝对优势。在富Cd的基岩酸不溶物基础上, 叠加了来自酸溶相中Cd的贡献, 是岩溶区土壤Cd普遍富集的原因。③土壤中Cd的含量与其在基岩或基岩酸不溶物中的含量均不相关。T1中Cd的含量受制于Cd在基岩酸不溶物中的含量、基岩酸溶相Cd占全岩中Cd的质量百分数、T1中Cd的亏损率的共同约束。有利于Cd在T1中超常富集的最佳条件是: Cd在基岩酸不溶物中含量高、基岩酸溶相Cd占全岩中Cd的比例大、T1中Cd的亏损率小。另外, 对于由基岩酸不溶物残余累积形成的土壤层, T1为其发育起点, Cd在T1中含量高, 通常在土壤层中也高, 反映出一般风化剖面的发育特征。研究结果可以深化对岩溶环境Cd地球化学行为的认识, 为区域上基于地质成因开展Cd污染风险评价及建立其清洁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