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吴根耀  马力  梁兴  陈均亮 《地质通报》2008,27(3):308-325
郯庐断裂带的前身是3条重要的边界断裂(古郯庐断裂、辽渤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因而前白垩纪其两侧的“盆”“山”发育分属不同的造山动力学和成盆动力学系统。其西.扬子微大陆与华北微大陆之间的秦岭-大别造山带是印支期的碰撞造山带,兴-蒙造山带是海西期的阿尔泰型(增生弧型)造山带,燕山运动时两者都成为陆内造山带。“郯庐断裂带”以东,苏鲁造山带是苏皖地块与胶辽微大陆之间的燕山期碰撞造山带,延吉-清津造山带是胶辽微大陆与兴凯地块之间的印支期碰撞造山带;更北则是由一系列外来地体沿敦化-密山断裂拼贴在西伯利亚次大陆之上而形成的斜向汇聚-剪切造山带(属板间造山带)。在此基础上,分为海西-印支期、侏罗纪和白垩纪3个时代,详细剖析了“郯庐断裂带”两侧与上述造山作用耦合的典型的磨拉石盆地和火山岩盆地的演化及其对比,证实前白垩纪“郯庐断裂带”两侧的盆地各有其独立的发育史,不是被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错断的同一个盆地。对“郯庐断裂带”两侧古生代-三叠纪陆表海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其西的扬子微大陆、华北微大陆、布列亚-佳木斯地块与其东的苏皖地块、胶辽微大陆、兴凯地块曾分属独立的构造单元。早白垩世时,随着新特提斯洋的部分闭合,亚洲大陆的雏形出现,上述3条边界断裂连接成郯庐断裂带并成为陆内的左行走滑断层。  相似文献   
52.
WRF耦合4个陆面过程对“6.19”暴雨过程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WRF模式与4个陆面过程的耦合,对2010年6月19—20日的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陆面过程对暴雨强度和范围的敏感性。结果显示:WRF耦合4个陆面过程模拟的雨带和实况分布一致,均为东西向的雨带形状,且均预报出与实况资料相似的强降水中心。在无陆面方案情况下,强降水中心的位置、范围、强度等都发生明显变化。另外地表径流预报量和降水趋势表现一致,由于土壤含水量趋于饱和,多余的降水分配给地表径流,这种剧增的地表径流也是洪水暴涨、水位上升的重要原因。在较湿的土壤状况下,由于净辐射增长,有利于产生厚度更小的边界层高度以及更大的地表向上潜热通量,这也是导致本次降水过程异常增幅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3.
马力 《河南地质》2011,(6):44-44
近日,巩义市国土资源局以7.36亿元的价格成功挂牌出让5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其中1宗为工业用地,面积为8537.4平方米、出让年限为50年,以1220万元成交。另外4宗为商住用地,总面积16.48万平方米,由三家房地产开发商以7.238亿元竞得。  相似文献   
54.
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吉林省辉南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辉南县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当地居民安全,影响旅游业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本文针对影响以上4类地质灾害的易发条件,分布选取适合的评价因子进行打分,然后进行网格剖分,再采用综合指数法并利用Mapgis空间分析功能,得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的易发程度分区图,最后通过叠加得到全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综合区划,划分出高、中、低三类易发区,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5.
GMS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是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采取适合的预测方法和模型能够保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合理性。以某建设场地为研究区,利用GMS软件建立地下水预测模型,考虑风险事故工况条件下,预测了对二甲苯的污染运移范围。结果表明:装置一旦发生事故,污染物泄露将会对建设场地周边区域地下水造成污染,污染影响范围随时间逐渐增大,需采取严格的防范措施,并建立应急机制,保证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56.
吉林省松原市地下水污染评价及污染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原市是我国北方以石油化工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石化产业的发展对区内地下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本文在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单因子评价和叠加指数法对该区的地下水污染现状进行评价,并对地下水污染影响加以分析。评价区地下水中Fe、Mn和NH4+超标严重,主要与原生环境背景含量高有关,全区的大部分地区为轻微污染,严重和较重污染的局部区域多以点状或带状分布。地下水中总硬度和矿化度超标也较严重,在局部污染严重地区,水中Cl、SO42–、NO3–、COD(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等均有超标现象。导致地下水污染的原因除生活污染外,与石油开采、炼制、加工和运输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7.
利用LSP(Lomb-Scargle Periodogram)方法和加权小波Z变换(Weight Wavelet Z-transform,WWZ)方法分析了耀变体CGRaBS J0929+5013和J2146-1525在15 GHz射电和伽马波段约12年的观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耀变体CGRaBS J0929+5013...  相似文献   
58.
土壤结皮的发育特征及其生态功能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结皮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普遍存在的地被物,在土壤一水分—植被系统演变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在阅览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回顾了近几十年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土壤结皮的研究工作成果,总结了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主要结论有:1)在自然界,土壤结皮的两大类即生物结皮和物理结皮往往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目前缺乏对两类结皮发育关系的认识;2)土壤结皮的发育具有明显的过程复杂性和空间分异性,其生态作用在不同区域的表现不一,甚至有相反的情况发生;3)部分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相关研究工作起步较晚,迫切需要认识结皮对土壤侵蚀、生态水文等过程的作用。需加快相关研究进程,为精准侵蚀预报模型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为合理保护与利用土壤结皮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9.
郝立波  马力  赵海滨 《地球化学》2004,33(2):131-138
对大兴安岭北部区域性中生代火山岩和残积土壤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表明,岩石风化成土过程中元素存在明显的均一化作用.元素含量高的岩石风化形成的土壤中元素含量相对降低,反之则相对增高,导致残积土壤中元素含量差异明显小于基岩.不同元素的均一化能力不同,在主元素中,Al2O3和SiO2的均一化能力相对较弱,微量元素的均一化能力普遍较强.元素的均一化能力受元素晶体化学性质、元素存在形式、矿物抗风化能力、气候、水动力条件及生物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0.
下扬子独立地块与中生代改造型残留盆地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扬子地块在古纬度、火山岩和花岗岩时空发育、区域成矿专属性、沉积建造和构造变形等方面具独特性,与扬子地块有显著差异,是一个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的独立地块。受燕山期苏鲁板间造山作用影响,下扬子地块直至燕山中期才“楔入”在印支期已拼合的扬子与华北地块,从而演化成独特的下扬子改造型残留叠合盆地。这种改造型叠合盆地的基本特点是:晚印支-早燕山同造山期前陆盆地沉积层和上叠的中燕山期陆相沉积层遭受大量剥蚀,并与古生-中生界海相沉积层一起被卷入强烈的多期次的燕山造山运动,晚白垩世——古近纪又强烈反转成为断陷盆地,形成鲜明的上部地壳的双层结构。这是造成下扬子地区海相古生-中生界油气地质勘探高复杂性、高难度性和高风险性的根本原因,也造就了下扬子区海相烃源岩的二次生烃和晚期成藏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