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通过分析罗斯海15个表层沉积物中甘油双烷基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GDGTs)的含量与分布,探讨了各种GDGTs来源及TEX86指标的环境意义。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GDGTs总含量为93.67~2 663.37 ng/g,其中类异戊二烯GDGTs(IsoGDGTs)占90.33%~98.56%,远高于支链GDGTs(BrGDGTs)。类异戊二烯GDGTs与支链GDGTs具有显著的耦合关系(R2=0.88,p<0.01)。沉积物中的IsoGDGTs主要来源于海洋奇古菌,BrGDGTs主要由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原位细菌所产生。应用TEXL86公式估算研究区SST,与WOA夏季表层温度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表明TEXL86指标在罗斯海具有适用性,可作为重建古海洋温度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12.
平桂地区遥感线性构造的分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应用分形几何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平桂地区遥感线性构造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在0.3125-2.5000km尺度内用箱形覆盖法求得的全区345个子区遥感线性构造的分维为0.8686-1.5909,回归直线的相关系数平方(R^2)在0.9729以上,表明在研究标度范围内,各子区遥感线性构造具有良好的统计自相似性和分形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线性构造分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矿床分布、深部构造的关系。研究表明,花岗岩区线性构造的平均分维最大,其次为地槽构造层、地台构造层和地洼构造层;且不同构造单元内的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三角洲脆弱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第二大河三角洲。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人类活动的加强,珠江三角洲自然的固有脆弱性和人为的特殊脆弱性显著增强。自然的固有脆弱性包括基底沉降、新构造运动、地震、软土层、海平面变化、海水入侵、风暴潮与洪水等;人为的特殊脆弱性包括污染、过度采砂和抽水、人工填土及人工建筑等。通过对目前珠江三角洲各项脆弱性分散研究文献和资料的收集汇总,把珠江三角洲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归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脆弱性的研究还存在初级定性描述、相互矛盾、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监测-预警-应急机制不够完善。认为珠江三角洲脆弱性研究还应加强定量分析,采用新的方法和手段,重视各脆弱性之间的耦合作用及珠江三角洲脆弱性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点研究珠江三角洲对脆弱性变化的自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是东亚大陆沉积物巨大的汇,识别这一地区的物源变化对理解古气候和古海洋变化有重要作用.基于黄河和长江携带的碎屑物质在磁性特征上的差异,环境磁学参数、磁化率—中值粒径的相关性可用于指示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物源的可能变化.根据YSC?10孔环境磁学参数变化和磁化率—中值粒径的相关关系,推测4.8 cal ka B...  相似文献   
15.
张志毅  韩喜彬  许冬 《海洋学报》2022,44(11):63-76
雅浦海沟是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雅浦海沟北部,雅浦海沟与马里亚纳海沟呈典型的垂直相交。本文对该海域的地貌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两条海沟连接处附近,海沟的水深、形态、剖面等都发生明显变化,且具有分段性,两侧斜坡上拥有隆起、凹陷、断裂等地貌,这些特征与海沟连接处特殊的俯冲位置具有密切的联系;通过地貌特征和板块扩张速度判断,20 Ma前帕里西维拉海盆扩张中心应位于137°35′34″E附近,雅浦海沟很可能是由帕里西维拉海盆暴露出来的扩张中心转变而成。  相似文献   
16.
基于SRTM15_Plus水深数据,利用地形表面流水分析与等高线几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亚洲大陆边缘海底峡谷进行识别,分析峡谷的形态、分布及演化进程。共识别出海底峡谷531条,按照平面形态分为直线型、蛇曲型和树枝型三种,数量分别为239条、75条和217条。直线型峡谷主要分布在白令海盆地、千岛盆地、南海等海域;蛇曲型峡谷主要分布在孟加拉湾东部俯冲带海域;树枝型峡谷主要分布在日本海沟、伊豆小笠原海沟和南海海槽交界处,南海以及苏门答腊俯冲带海域。根据峡谷的形态与分布,结合研究区内构造背景,讨论了峡谷“直线型-蛇曲型”的形态演化进程,并依据树枝型峡谷主干谷的形态信息,推测存在“蛇曲型-树枝型”、“直线性-树枝型”的形态演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海底峡谷是陆源物质向深海运移的重要通道和深海油气资源储集的重要场所,海底峡谷在我国近海也广泛发育。通过对国外海底峡谷研究成果和方法的介绍和学习,我国海洋学家开始对冲绳海槽西坡、台湾周边海域、南海北部海域及世界上其它海域的海底峡谷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与国际相比,我国海底峡谷研究还处在发现和描述的阶段,还需要进行系统的观测和深入的研究,来探讨海底峡谷的形成发育机制和控制因子,及其与我国近海演化和油气成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南海北部191柱状沉积物主元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应用XRF法对南海北部陆坡191柱状沉积物中主元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全柱沉积物中SiO2含量最高,其次是CaCO3,Al2O3和CaO。在垂向分布上CaCO3和CaO含量分布基本一致,SiO2,Al2O3,Fe2O3,K2O,MgO含量变化相似。结合AMS碳-14测年,可将191柱状样划分为5个地球化学层,主元素和MgO与Al2O3含量比值在垂向上的旋回变化反映了南海北部氧同位素3期以来末次冰盛期、冰后期、晚冰期的气候变化、海平面波动及陆源物质供应的变化,并对Heinrich事件、格陵兰高频气候振荡(D/O)旋回、新仙女木事件以及普林斜氏虫低值事件等全球性短周期气候事件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受区域影响,在时间上有所滞后。氧同位素3期以来的沉积速率并未显示出南海普遍存在的间冰期比冰期、暖期比冷期的沉积速率低的规律,而是逐渐减小的,这可能是氧同位素3期频繁的冷热干湿气候振荡导致岩石易于风化破碎受侵蚀后被洪水搬运的缘故。  相似文献   
19.
对西南极阿蒙森海A11-02孔沉积物进行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示踪了阿蒙森海沉积物来源,重建了中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演化历史。通过对稀土元素北美页岩平均标准化配分曲线以及(La/Yb)N、(Gd/Lu)N、(La/Sm)N等参数的分析和对比,认为A11-02孔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玛丽伯德地,而别林斯高晋海也有一定贡献。通过将化学蚀变指数、Na/K、<22.1 μm粒级组分含量以及>63 μm粒级组分含量等相关替代指标与其他古气候记录对比,识别出中全新世以来在阿蒙森海存在4个明显的寒冷阶段(P1-P4)。在时间和空间上,南极地区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具有一致性,主要受日照强度变化和大气环流变化控制。  相似文献   
20.
南大洋海洋环流系统由南极底层水AABW、南极绕极流ACC、南极表层水AASW、绕极深层水CDW组成,它们在全球气候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科考技术的进步,有关南大洋古环流研究越来越多,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度、盐度、流向和影响作用等方面。研究侧重内容不同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也有差别,南大洋古环流研究方法包括古生物法、地球化学法、数值模拟、沉积法、实测资料等。本文就这些研究方法做一简单综述,以期强调南大洋在全球大洋历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