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9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144篇
测绘学   78篇
大气科学   61篇
地球物理   161篇
地质学   411篇
海洋学   6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11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202.
干燥失水现象是引起膨胀土裂隙萌生和扩展的关键性因素,裂隙的演化过程对土体结构完整性和地基的长期稳定与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膨胀土干缩裂隙的演化特点,对原状土试样开展显微CT扫描试验,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获取了土体细观裂隙的二维/三维图像与特征参数,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分析了干缩裂隙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三维重构后的数字模型还原了膨胀土在干燥过程中的体积收缩特征,与试样实测的体积有较好的一致性;从显微CT图像中可以提取细观裂隙的量化指标,如裂隙率、裂隙数量、裂隙体积与裂隙结构特征参数等;随着含水率从24.0%下降至12.0%,膨胀土的裂隙率、裂隙体积呈增大趋势,裂隙数量呈减小趋势;根据裂隙的体积和几何形态特征将其分为连通裂隙和独立裂隙,干燥过程中连通裂隙的体积占比显著提高,独立裂隙数量不断减少;球棒模型有效地模拟了膨胀土裂隙的几何形态特征,在干燥失水过程中等效孔隙半径、喉道半径、喉道长度与孔喉配位数均有增大趋势,裂隙连通性显著增强;SEM图像表明细观裂隙的连通与黏土颗粒排列形式、粒间孔隙发育程度等存在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203.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在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演化一直以来都是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在该缝合带南部的冈底斯北部地区发育大量的中生代火山岩及相关岩浆岩,其岩石成因与成岩地球动力学背景长期以来存在较大的争议.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阿翁错地区沙木罗组新发现的火山岩夹层为研究对象,对沙木罗组的形成时代、火山岩的成因、构造环境以及动力学背景进行了探讨.沙木罗组火山岩由下部扎果安山岩和中部昂母过安山质晶屑凝灰岩组成.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下部扎果安山岩锆石结晶年龄为141.3±1.7 Ma,中部昂母过安山质晶屑凝灰岩的锆石结晶年龄为134.0±0.4 Ma,与区域上沙木罗组产出的化石及碎屑锆石约束时代较为一致.研究区沙木罗组下部安山岩以低硅(SiO2=52.58%~55.35%)、低铝(Al2O3=14.43%~15.44%,A/CNK=0.58~0.75)、富镁(MgO=6.12%~8.51%)、富钠(Na2O=1.55%~5.03%,Na2O/K2O=1.81~3.61)为特征,属于高镁安山岩范畴;中部安山质晶屑凝灰岩以相对高硅(SiO2=55.83%~61.88%)、低镁(MgO=2.73%~4.51%)、高铝(Al2O3=17.75%~19.62%,A/CNK=0.90~1.08)、富钠(Na2O=1.55%~5.03%,Na2O/K2O=1.81~3.61)为特征,由下往上沙木罗组火山岩的SiO2、Al2O3、Na2O含量逐渐升高,MgO、K2O、Fe2O3含量逐渐降低,属于钠质低钾钙碱性系列岩石.二者均明显富集轻稀土(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显示出典型的岛弧岩浆岩特征.下部扎果安山岩的锆石εHf(t)为+15.5~+18.7,中部昂母过安山质晶屑凝灰岩的锆石εHf(t)为+13.8~+16.2,指示安山岩、安山质晶屑凝灰岩的形成有新生地壳物质的参与.扎果高镁安山岩具有低的Y(11.9×10-6~13.5×10-6)、Yb(1.32×10-6~1.43×10-6)含量和较高的Sr(481×10-6~794×10-6)含量,以及较高的Sr/Y(35.6~65.6)和LaN/YbN(8.2~10.4),其形成可能与俯冲板片熔体交代地幔橄榄岩有关.综上所述,研究区沙木罗组火山岩形成于俯冲岛弧环境下,为早白垩世早期班公湖-怒江洋壳南向俯冲消减的岩浆响应.   相似文献   
204.
针对市政部门对城市管网的数字化管理的多样化需求,设计实现一个面向服务的城市管网综合管理系统。搭建系统的基本架构,剖析系统的主要功能,解决包括Silverlight富客户端技术、ArcGIS Server服务发布和服务扩展(SOE)技术及服务权限控制技术等系统构建的关键技术,实现web端的管线地图浏览、管线空间分析、数据打包输出、在线制图等专业功能。该系统具有复用性强、易扩展与集成、安全性高和用户体验好等特点,为包括城市综合管网在内的web端的GIS系统的构建提供良好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05.
新疆祁漫塔格找矿远景区重要矿产整装勘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祁漫塔格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是新疆十大重要找矿远景区之一。通过开展重要矿产资源整装勘查,有望在该区快速实现重大找矿突破。笔者首先简要阐述了本区地质矿产特征、以往工作程度和已取得的重要找矿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矿产资源整装勘查部署的初步方案和预期取得的找矿成果,并从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矿业权管理以及经费来源、队伍组织等多方面探讨了实现整装勘查的具体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06.
采用微色谱柱技术对环境样品中的铀进行分离富集,分析了影响其分离富集的条件,并以ICP-AES为检测仪器,对环境样品中铀的含量进行了准确测定,建立了D293固相萃取分离/ICP-AES在线测定环境样品中铀的方法。实验表明,pH=1.5时,铀可被树脂完全吸附,10mL0.9mol/LNH4NO3-0.1mol/LHNO3可完全解吸铀,浓缩物用ICP-AES进行测定,检出限、相对标准偏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0.05μg/mL,0.8%~2.9%和0.4%~9.8%。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合于各种环境样品中微量铀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7.
龚建伍  雷学文 《岩土力学》2010,31(Z2):412-417
结合小净距隧道工程特点,分别建立不同跨度小净距隧道有限元计算模型,对隧道施工过程力学特征及围岩稳定性进行对比分析,以研究三车道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区别于两车道小净距隧道的基本力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对应不同隧道跨度、隧道净距和围岩级别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有显著差别,相同隧道净距条件下,三车道小净距隧道围岩应力状态比两车道隧道差,净距越小,差别越大,而围岩质量越低,差别也越显著;另外,在质量较差的围岩中,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围岩受力最薄弱部位主要集中在岩柱雁形部,而两车道小净距隧道则为岩柱中部。研究结果可为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的设计、施工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8.
边坡稳定性的神经网络预测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根据神经网络法的基本原理,结合38个实际边坡工程稳定实例,应用VB5.0可视化编程语言,建立了边坡稳定性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部分边坡工程的稳定性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边坡实际稳定状态相吻合,从而表明了神经网络法在边坡稳定性预测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9.
按照岩溶化特点,黄骅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由大气水溶解形成的岩溶、有机酸溶蚀古岩溶及埋藏热液古岩溶。其中,控制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物性的大气水岩溶对潜山油气聚集起着显著的作用,它的形成与黄骅盆地演化过程中三期(加里东、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期)重要的碳酸盐岩暴露事件有关。这三期与古抬升相关的岩溶作用相互叠置在一起形成古岩溶复合系统,在黄骅盆地中,由加里东、印支—燕山期岩溶叠置的古岩溶复合体拥有较多的有效孔隙及缝洞,有利于油气的储集,是黄骅盆地中最好的碳酸盐岩储层。同时,古岩溶复合体的形成时间对潜山油气运聚起着决定性作用,发育于中新生代的大气水岩溶是“新生古储”油气聚集的有利因素,但对古生界原生油气聚集不利。加里东期岩溶、埋藏热液古岩溶及有机酸溶蚀古岩溶则对古生界原生油气聚集有利。  相似文献   
210.
蔡静观  雷素华 《地震研究》1995,18(2):117-124
本文通过对双震型地震序列的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的研究,提出了识别双震中第二主震前震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双震第一主震发生后,序列地震的P波垂直分量初动一致时,可依据波形来识别第二主震的前震;而初动不一致时有三种情况:1、两组初动中有一组P、S波振幅比仍保持为过原点的直线而另一组离散,2、两组初动的振幅比分别为过原点的直线;3、两组初动的振幅比共同组成过原点的直线,对前两种情况可识别第二主震的前震,最后一种情况难以识别。总体达60-70%的可识别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