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09篇 |
免费 | 1675篇 |
国内免费 | 95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96篇 |
大气科学 | 874篇 |
地球物理 | 1005篇 |
地质学 | 3301篇 |
海洋学 | 911篇 |
天文学 | 47篇 |
综合类 | 459篇 |
自然地理 | 6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6篇 |
2023年 | 180篇 |
2022年 | 197篇 |
2021年 | 220篇 |
2020年 | 234篇 |
2019年 | 241篇 |
2018年 | 253篇 |
2017年 | 157篇 |
2016年 | 204篇 |
2015年 | 225篇 |
2014年 | 302篇 |
2013年 | 234篇 |
2012年 | 244篇 |
2011年 | 252篇 |
2010年 | 297篇 |
2009年 | 258篇 |
2008年 | 215篇 |
2007年 | 247篇 |
2006年 | 216篇 |
2005年 | 226篇 |
2004年 | 191篇 |
2003年 | 192篇 |
2002年 | 150篇 |
2001年 | 168篇 |
2000年 | 202篇 |
1999年 | 195篇 |
1998年 | 206篇 |
1997年 | 215篇 |
1996年 | 231篇 |
1995年 | 197篇 |
1994年 | 166篇 |
1993年 | 176篇 |
1992年 | 163篇 |
1991年 | 153篇 |
1990年 | 137篇 |
1989年 | 91篇 |
1988年 | 54篇 |
1987年 | 55篇 |
1986年 | 42篇 |
1985年 | 46篇 |
1984年 | 34篇 |
1983年 | 47篇 |
1982年 | 51篇 |
1981年 | 30篇 |
1980年 | 32篇 |
1979年 | 17篇 |
1976年 | 9篇 |
1959年 | 10篇 |
1958年 | 15篇 |
1957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福建顺昌尾波Q值衰减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2007年3月13日福建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发生在福建省北部地区的45条ML≥2.0级地震波形资料,对福建北部地区尾波Q值进行了研究,研究中首先计算各条记录尾波4—18Hz间15个频率的尾波Q值,并对Q值与频率之间的依赖关系进行拟和,拟和结果为:Qc(f)=(150.34±42.51)f^(0.8214±0.2109)。 相似文献
172.
173.
174.
冀东某地原生红刚玉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东某地原生刚玉矿床具有埋藏浅,刚玉个体大、微红至暗红色、半透明至不透明等特点,经人工改善可生产低档红宝石。本文主要介绍该矿床的刚玉形态特征、物理性质、晶体结构、包裹体特征及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研究认为,本矿床应属深熔型混合岩化作用成因,即“混合岩型”刚玉矿床。 相似文献
175.
湄洲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根据1984年湄洲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析资料,讨论了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和主要来源。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Fe、Mn、Cu、Ni 的质量分数均值分别为3.21%、730×10~(-6)、19.4×10~(-6)、44×10~(-6)分布比较均匀,Pb、Zn 和Co 含量(质量分数均值分别为47.0×10~(-6)、25.8×10~(-6)和243×10~(-6))偏高,微量金属含量不受Fe-Mn 氧化物和有机物控制,本地区的金属来源受陆源输入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76.
由于逆断层作用,2013年芦山MS 7.0地震诱发的崩滑地质灾害分布表现出了明显的上盘效应与方向效应。在震后应急科考中未发现发震断层的地表破裂带,然而灾区大量出现的地震诱发滑坡、崩塌,加之密集的余震分布、地震烈度调查结果等,提供了确定芦山地震宏观震中、地震动错动方向以及研究地震发震构造等的诸多线索。 统计结果表明,芦山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具有明显的优势滑动方向(135°~144°),该方向揭示了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向,与震源机制解反映的一致,大体垂直于发震断层的走向;从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灾害点的分布与密度判断,宏观震中位于宝盛乡北,在仪器记录震中东北约3.6km处;从余震群分布、地震诱发滑坡分布特点及地震等烈度线等,结合以往强震如汶川地震等的调查经验,推测当震级足够大时,发震断层地表破裂带可能通过地质灾害、余震密集区东侧的边缘地带,总体平行于双石-大川断裂。另外,通过分析地层岩性与崩滑地形条件之间的关联性,发现崩滑灾害在某些地层岩性中易发,灾害点呈线性排列的原因是不同地层岩性之间抗风化能力的差异性,造成在地层分界线上形成线性陡崖或高坡度地带,使之在强震作用下容易发生崩塌、滑坡。 相似文献
177.
178.
179.
新疆和田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是土地利用/覆盖研究的一个主要核心内容。利用1990年、1999年和2005年和田河流域3期土地利用数据,对和田河流域1990—200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了定量的分析研究,同时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在15 a尺度上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总特征是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为0.56%,流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优势度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未利用地一直最高。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富裕程度、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和水文因素等,各驱动因素以合力形式作用于土地利用/覆被使其变化,其中,人口因素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0.
青海赛什塘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青海赛什塘铜矿床内与成矿有关的矽卡岩中石榴子石、透辉石及硫化物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有富液相、富气相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3种类型;早期矽卡岩阶段均一温度436~562℃,盐度为34 wt %~45wt%NaCl eqv.,代表了高温、高盐度岩浆流体;退变质阶段均一温度322~419℃,盐度为15wt %~39 wt%NaCl eqv.;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235~366℃,盐度5wt%~36wt%NaCl eqv..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包裹体中气相成分以CH4、H2S、CO2和H2O为主.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高盐度的NaCl-H2O-CO2-CH4体系,在290~360℃之间发生了强烈的流体沸腾作用,导致大量的金属硫化物沉淀,成矿流体的沸腾作用是导致铜矿床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