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位于扬子克拉通西缘, 是中-晚二叠世峨眉山古地幔柱头熔融的产物。因此, 该区岩石圈结构特征对于揭示地幔柱-岩石圈相互作用方式与机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基于COMPASS-ELIP宽频带地震台阵资料, 开展S波接收函数成像研究, 并与同剖面远震S波有限频层析成像、区域面波层析成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识别了沿剖面岩石圈内部主要间断面, 从而获得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石圈结构的横向变化特征。结果显示, 相对中带和外带, 内带具有地壳增厚(增厚15~20km)、岩石圈减薄(减薄~50km)现象, 且岩石圈地幔具有高速、分层特征, 但下层底界面转换波震相并不明显; 中带岩石圈厚度大(~170km), 局部地段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AB)缺失, 对应位置存在地幔低速异常; 外带岩石圈厚度略小(~150km), 中带和外带均发育岩石圈中部不连续面(MLD)。结合地球化学、岩石学、物理/数值模拟等研究成果, 本文推测上述特征记录了古地幔柱作用引起的不同程度岩石圈变形: 地幔柱在内带以纵向作用为主, 通过热-动力冲击方式造成岩石圈大幅度快速减薄, 地幔柱头高程度减压熔融, 产生的大规模岩浆穿透岩石圈地幔, 在地壳发生底侵和内侵, 部分喷出地表形成溢流玄武岩; 地幔柱在中带以横向作用为主, 通过底部剪切引起岩石圈地幔横向伸展, 甚至造成局部撕裂, 在撕裂部位进一步引发热-化学侵蚀并导致岩石圈破坏; 地幔柱在外带以垂向拖曳为主, 造成岩石圈的局部拆沉而减薄。此外, 内带下方地幔的高速、分层特征, 可能指示经历地幔柱作用减薄后的岩石圈, 减薄产生的岩石圈空区因捕获地幔柱头熔融残留物而得到一定程度愈合, 而受地幔柱改造后的残存岩石圈, 因经历大量熔体抽取更加亏损而得到强化。综上, 本文揭示的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石圈结构, 为进一步理解地幔柱-岩石圈相互作用的方式与机制提供了新的地球物理观测证据。

  相似文献   
22.

针对构造演化历史甚为复杂的兴蒙造山带的地壳结构探测较为有限的问题,本研究利用2016-2018年布设在兴蒙造山带西南部的第3期NECsaids地震台阵和固定地震台及NECESSArray的流动台数据,采用时间域最大熵谱反褶积方法提取到研究区的24027条高质量P波接收函数,进而采用H-κ和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以及分层剥离转换震相分析地壳各向异性的方法来辨识研究区的地壳结构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地壳各向异性整体呈近NW向和近EW向,与区域速度场和板块绝对运动方向一致,表明现今地壳结构主要受控于太平洋板块构造域;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级带是明显的地壳结构差异过渡区,其西侧地壳厚度明显高于东侧且呈降低趋势,而平均波速比则呈现东西两侧盆地较高的分布特征;局部地区的高波速比和不同的各向异性特征则显示受到新生代火山和断裂活动的改造作用,二连盆地的厚地壳和复杂的各向异性特征则展现出古亚洲洋闭合及蒙古-鄂霍茨克和古太平洋等多期构造作用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23.
藏北地壳东西向结构与"下凹"莫霍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藏北色林错-雅安多510余公里长地震剖面上纵横波特征所识别的来自于莫霍反射及壳内反射震相, 通过正演拟合解释了该纵剖面地壳纵横波速度与Poisson比结构. 研究结果显示, 雅鲁藏布江与班公湖-怒江两条缝合带之间地壳结构东西向变化剧烈, 岩石圈结构在剖面中部厚度最深, 达到80余公里; 莫霍面东西向变化呈现"下凹"特征, 自莫霍面"下凹"处沿剖面东西方向呈阶梯状抬升, 且西向抬升速度较东向大; 地壳内纵横波速度纵向(深度域)与横向(东西方向)均存在非均一性现象, 且上地壳内27~34 km深度处存在厚度约5~7 km的低速层. 上地壳内, 剖面中段介质的Poisson比较剖面东段与剖面西段的低; 下地壳内, 剖面东段的Poisson比较剖面西段的Poisson比低. 上地壳内介质的刚性变化特征不同于下地壳内介质的刚性变化特征, 剖面东段下地壳内物质较剖面西段的刚度小, 并蕴含着藏北地区下地壳物质伴随欧亚与印度板块碰撞而东向流动. 藏北地区地壳结构东西向变化趋势与莫霍面"下凹"特征可能源于多期构造作用的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24.
通过控制激发电流的导通/关断,置于水中的线状电极在空间中既能激发出瞬变电磁场,又能够激发稳定电流场.用平面阵列电极可以接收到这两种电磁场的全波波形,进而通过对数据计算处理,得到瞬变电场和稳定电场的在平面上的二维电位分布.本文首先分析了采集到的原始全波波形,发现在导通和关断瞬间有极大值存在,并用理论计算、模拟瞬变电磁场的传播特性.然后对比研究了瞬态响应和稳态响应的变化规律,利用有限差分迭代方法,计算了有、无异常体以及异常体不同深度情况下的电位等高线图.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选择实验测量波形中不同时刻的电位数据,绘制了瞬态响应和稳态响应的电位等高线图,并通过做差的方法在电位等高线中直接体现异常体的位置.数值仿真和实验测量的结果对比表明,因低阻体的存在而引起的电位畸变可以通过实验测得,这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25.
地壳厚度、波速比或泊松比是研究地壳结构和性质的基本地震学参数,对于研究地壳组分特征及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经典H-κ叠加方法是利用远震接收函数资料求取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波速比最为简便高效的方法.但该方法隐含着Moho面是水平界面的假设条件,意味着Ps转换波及后续多次波相对P波的走时主要取决于地壳厚度和纵横波速度,而忽略了界面产状的影响.理论模拟表明,如果不考虑Moho面的产状,特别是在Moho面倾角较大的情况下,利用经典H-κ叠加方法得到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会偏离实际模型,尤其会造成波速比的过高估计,从而影响到对地壳结构和性质的认知.为了解决Moho面倾斜条件下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求取问题,本文推导了界面倾斜条件下Ps转换波与后续多次波相对于直达P波的理论到时公式;基于经典H-κ叠加方法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可以同步求取地壳厚度-波速比-Moho面倾角的H-κ-θ叠加方法.通过理论模型测试,验证了该方法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将此方法应用于青藏高原南部Hi-CLIMB台阵资料,显示出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6.
We recognized 6 sets of reflecting P- and S-wave events from Moho and other interfaces within the crust, respectively, with the wide-angle seismic data acquired from 510 km-long Selincuo-Ya'anduo profile in the northern Tibet, fitted the observed events with forward modeling, and interpreted crustal structure of P- and S-wave velocities and Poisson's ratio under the profil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crustal structure between Yarlungzangbo and Bangong-Nujiang sutures changes abruptly, and the crust is the thickest at the middle part of the profile with thickness of 80 km or more. The "down-bowing" Moho is the striking feature for the crustal variation along the west-east direction. The Moho uplifts with steps, and the uplifting rate westward is greater than that eastward. The heterogeneity of P- and S-wave velocities exists both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 and one lower velocity layer (LVL) exists with the depth range of 27-34 km and the thickness range of 5-7 km. For the upper crust, Poisson's ratio is the lowest at the middle part of the profile; for the lower crust, the Poisson's ratio at the east segment is lower than that at west segment, which means that the crustal rigidity for the upper crust is different from the lower crust, and the lower crust under the east segment of the profile is more ductile. We infer that the substance in the lower crust endured eastward flow along with the collision between Eurasian and Indian plates, and the "down-bowing" Moho is attributable to the multi-phase E-W tectonic processes.  相似文献   
27.
依据瞬变电磁全空间响应的传播特征,本文提出了一种井间勘探方法.在井内用线圈激发,在本井和邻近井接收瞬态响应波形.基于Maxwell方程分析了位移电流和传导电流所引起的两种传播特征,明确了在邻井接收到的波形中包含界面的电导率信息.详细研究了线圈在无限大均匀介质中激发的瞬变电磁响应波形以及电场在不同时刻的空间分布.瞬变电磁...  相似文献   
28.
根据藏北色林错-雅安多510余公里长地震剖面上纵横波特征所识别的来自于莫霍反射及壳内反射震相,通过正演拟合解释了该纵剖面地壳纵横波速度与Poisson比结构.研究结果显示,雅鲁藏布江与班公湖-怒江两条缝合带之间地壳结构东西向变化剧烈,岩石圈结构在剖面中部厚度最深,达到80余公里;莫霍面东西向变化呈现“下凹”特征,自莫霍面“下凹”处沿剖面东西方向呈阶梯状抬升,且西向抬升速度较东向大;地壳内纵横波速度纵向(深度域)与横向(东西方向)均存在非均一性现象,且上地壳内27~34km深度处存在厚度约5~7km的低速层.上地壳内,剖面中段介质的Poisson比较剖面东段与剖面西段的低;下地壳内,剖面东段的Poisson比较剖面西段的Poisson比低.上地壳内介质的刚性变化特征不同于下地壳内介质的刚性变化特征,剖面东段下地壳内物质较剖面西段的刚度小,并蕴含着藏北地区下地壳物质伴随欧亚与印度板块碰撞而东向流动.藏北地区地壳结构东西向变化趋势与莫霍面“下凹”特征可能源于多期构造作用的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29.
利用单频双程波动方程计算初至走时及其振幅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在频率域双程波动方程模拟算法中加入一个复数频率(实部表示频率,虚部表示衰减因子)压制地震波初至走时之后的能量,从而把初至走时及其振幅的计算问题转换为单一频率波场中最大能量走时和振幅的拾取问题,然后利用单一频率域波场的相位项和振幅项分别计算初至走时及其振幅.本文还提出利用参数分析方法求取最优的复数频率,并给出数值计算例子,将本方法的计算结果与有限差分程函方程初至走时和最大能量走时振幅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适应于任意复杂介质和多炮多接收点走时和振幅的计算.  相似文献   
30.
西藏错勤—申扎剖面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西藏冈底斯地区错勤—申扎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研究,揭示了该地区壳幔结构特征.上地壳底界面深度大约20 km,在扎日南木错以西和当惹雍错以东地区分别发育壳幔高导层(体).高导层(体)的中心——电阻率低值区出现在20~40 km深度,其根部可追踪到上地幔.从高导层(体)的发育特征推断:错勤—申扎剖面壳幔高导层(体)是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主、晚碰撞阶段地幔热流物质上涌和后碰撞阶段地壳东西向拉张作用下,导致中、下地壳岩石相继发生两期部分熔融的结果.而当惹雍错可能是一条深度可能达到上地幔的深、大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