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42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以西沙群岛现代澄黄滨珊瑚的冬季氧同位素记录为代用指标,重建了1818—2000年的南海冬季风风速。重建序列显示1818—1954年冬季风速以每年0.009m·s-1的速率下降,而1955—2000年下降速率明显增强为每年0.021m·s-1,46年间风速下降达20%。整个183年中冬季风速变化具有两个完整的强—弱波动特征,其中1830s和1940s为过去近两个世纪当中冬季风速最强和最弱的时期。20世纪的冬季风速变化与南海海表温度和中国陆地气温极为相似,相位相反,并揭示了1940s和1980s年代两个特征暖期。通过对冬季风速异常和ENSO暖、冷事件的统计分析,发现大多数ENSO事件发生时与冬季风减弱相对应。  相似文献   
42.
选取南海北部珊瑚带宽-SST分别与甘肃万象洞WX42B石笋和贵州董哥洞DA石笋的δ18O记录在不同时段进行对比,揭示了南海北部SST变化与夏季风强度的关联。结果显示: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上,南海北部珊瑚带宽-SST与石笋δ18O记录的夏季风强度存在负相关关系:南海北部SST升高,石笋δ18O偏重,夏季风强度减弱;反之亦然。南海北部器测SST与万象洞WX42B石笋δ18O记录的对比也证实了这一关系的存在。ENSO活动影响着季风区的降雨量,控制着南海北部的SST变化。ENSO的存在可能是造成这种负相关关系的直接原因。由于ENSO活动与季风区降雨量的关系存在区域性差异,南海北部SST与局部地区夏季风强度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3.
清楚认识过去2 000年来特征气候时段的气候特性,对于了解现代气候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显示,过去2 000年来的特征气候时段可概括为相对寒冷的黑暗时代冷期(简称DACP,大体位于400—600AD)、相对温暖的中世纪暖期(简称MWP,大体位于900—1400AD)、相对寒冷的小冰期(简称LIA,大体位于1500—1850AD)和20世纪异常温暖期。DACP的起止时间等目前仍有争议;MWP的争议在于它的全球性以及温暖程度,特别是它是否暖过20世纪后期;LIA是继MWP之后的一个冷期,全球大部分区域都有记录,但不同区域LIA的起始时间和温度变化幅度各不相同;20世纪异常温暖期指的是20世纪初(1920s)以来的气候变暖,目前的争论主要集中于它的驱动机制和影响因素。一般认为,过去2 000年来特征气候时段的形成可能与太阳活动、火山爆发和人类活动、温室气体增多和海气相互作用等因素有关。其中工业化(1860s)以前长时间尺度的气候主要受太阳和火山活动等的影响,工业化后的气候与温室气体的增多有关。未来对过去2 000年气候的研究,需要提高代用资料指示年代和区域气候信息的准确性,增加高分辨率、高精度代用资料,扩展研究区域,关注气候变化的全面性,发展气候模型进一步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和机制。  相似文献   
44.
南海北部夏季沿岸上升流近百年的强度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全谱直读ICP-AES技术测定了海南岛东部(琼东)沿岸上升流区域滨珊瑚1906—1996年的Sr/Ca比值。结果显示珊瑚Sr/Ca比值重建的琼东海域的夏季海表温度偏低,强烈地受到东亚夏季风引起沿岸冷上升流的影响。结合西沙海域的滨珊瑚海表温度记录,首次重建了1906~1993年琼东沿岸风生上升流的强度指数变化序列。结果表明琼东上升流于1906~1993期间整体呈加强趋势,并具显著的年代际波动特征,同全球趋暖密切相关。此外,重建的上升流强度指数序列还揭示了大尺度环流——厄尔尼诺一南方涛动对琼东上升流强度变化的制约。  相似文献   
45.
近百年来南海北部珊瑚生长率与海面温度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从西沙和海南岛南部海区钻取的5个滨珊瑚(Porites)岩芯,研究其逐年生长率变化及与海面温度(SST)关系,得出近百年来研究海区的滨珊瑚生长率平均为11mm/a,变化于7~15mm/a之间,珊瑚生长率与SST呈显著正相关.据1961~1993年的资料统计,各个样品的相关系数在0.77~0.89之间,从而建立了珊瑚生长率温度计.由它后报1993~1961年间该海区的SST,误差为土0.12~±0.17℃.由后报得出近百年来南海北部热带海区的SST上升率为0.20℃/100a,明显高于中国气温的0.09℃/100a,但低于全球温度和西太平洋热带海区SST的上升率.  相似文献   
46.
9615号台风引起的阳江市沿海异常高潮位重现期估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9615号(sally)台风袭击粤西时,靠近台风登陆点偏东方的阳江市沿海,于9月9日早上出现170cm左右的台风增水,包括海陵大堤在内的沿岸多处地方受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文分析本次台风高潮位的重现期,旨在为核定现用防潮警戒水位的合理性提供依据。与前人同类工作比较,本次分析的特点是:(1)首次启用新近查证、准确的闸坡站1957年有记录以来最高潮位极值;(2)注意了高潮位重视期随资料序列长度变化而变化的幅度;(3)注意到台风影响时闸坡港港池内外的最高潮位存在差异。本文所用的潮位资料取自闸坡海洋站和北津验潮站。测站位置…  相似文献   
47.
文章采用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的方法测定了1986~1996年海南岛东部海域滨珊瑚的Sr/Ca比值,建立了该海域月分辨率的Sr/Ca海水表面温度计方程:SST(℃)=170-16 (mmol/mol),n = 133,r=0.80,p=0.01, 此与韦刚健等在西沙海域建立的温度计方程:SST(℃)=169-16.7 (mmol/mol)一致,这表明南海中、北部海域也出现有相似的微量元素温度计。此外,文章还分析了在某些年月份SST的实测值和计算值出现的显著差别,探讨了可能造成的海洋气象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48.
Based on temperature data in Guangdong in the past 50years, statistical method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in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warms by 0.16 °C/10a in Guangdong. The range of warming was lower than the average of nationwide and global land surface. Furthermore, the temperature has a larger increase tendency in winter and spring and coastal areas than in summer and autumn and inland areas. Climate zones move towards the north obviously. North tropical zone is expanding, south subtropical zone is reducing and central subtropical zone is relatively stable. Under the global climate warming,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warming in Guangdong were influenced by atmosphere general circula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human activities etc.  相似文献   
49.
华南近海近40年的实测SST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使用实测月平均海表温度(SST)资料序列研究华南近海区域的变化特征,得出:华南近海的月和年平均SST皆以上升趋势为主,年平均SST最近44年的线性增长率为0.12~0.19℃/10年,冬半年的上升幅度普遍高于夏半年。其变率冬半年远大于夏半年,最大为2、3月份,显著的冷暖事件也多发生于冬半年;冬半年东部变率较小,而夏半年则以东部较大。运用小波多分辨分析方法进行周期特征分析,华南近海各站SST的各尺度的分量序列十分相近,其中低频分量显示华南近海SST始于1970年代中期的上升趋势延续至今,其变化以年内变化为主。华南近海SSTA与Ni?o4指数同期相关很好,与Ni?o3,4区超前4个月时相关最显著。Ni?o各海区SSTA与华南近海SSTA的小波多分辨分析所得平滑成分、2.3~4.6年成分间的相关最为显著,其他年以上尺度的相关也高于SSTA序列间的相关,可见华南近海SST年际以上时间尺度的变化与ENSO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0.
广东沿岸1963年海平面异常低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广东沿岸年平均海平面的多年变化,得出1963年的年平均海平面较多年平均低8—11cm,是建国以来最低的一年。该年异常低海面的原因——主要是受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而不是构造运动或交点潮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导致该年南海雨量和珠江的入海水量明显偏少;海水蒸发量偏多;海水密度增大从而使海平面下降。1963年是强E1-Nino(厄尔尼诺)年,西北太平洋热带地区的海平面较常年(尤其是下半年)明显偏低,对广东沿岸的海平面变化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