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147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 毫秒
151.
本研究根据2011-2020年西南印度洋56个声学断面数据观察到的深海散射层201次昼夜垂直迁移现象,分析了其昼夜垂直迁移特征及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散射层具有分层现象,第一散射层位于200 m以浅水层,其海洋面积散射系数(NASC)峰值的平均水深为(58.66±24.63)m,夏季和冬季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01);第二散射层位于400~700 m水层,其NASC峰值的平均水深为(589.02±66.33)m,夏季和冬季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51)。散射层向上迁移的开始时间平均为16:20,结束迁移的平均时间为18:31,迁移的平均速率为(5.28±1.53)cm/s;向下迁移的开始时间平均为4:38,结束迁移的平均时间为6:52,迁移的平均速率为(5.56±2.13)cm/s。随着纬度的增加,散射层向下迁移的开始时间变晚,迁移速率变慢;随着经度的增加,散射层迁移速率变慢,且不同经度海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01)。分析认为,研究海域理化环境的季节性变化以及散射层中生物的不同生活史阶段是造成散射层垂直结构和昼夜垂直迁移特征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2.
利用1973-2016年日本西海水产研究所提供的日本鲐(Scomber Japanicus)对马群系的资源量与渔获量数据,结合产卵场1(SG1, 26°~31°N,122°~127°E)、产卵场2(SG2, 30°~35°N,128°~131°E)、索饵场(FG, 35°~38°N,127°~138°E)的海表面温度、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指数(PDO)和Nino3.4区海表温距平值(SSTA),建立基于灰色系统的日本鲐对马群系资源丰度预测模型。灰色关联和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选择产卵场2的4月、9月海表面温度和索饵场4月海表面温度作为日本鲐资源丰度关键影响因子。建立的模型有:分别包含产卵场2的4月、9月和索饵场4月的海表面温度3个因子的GM(1,2),GM(1,3),GM(1,4)的7种模型。这7种模型的相对残差Q检验值分别为:0.131 0,0.140 2,0.145 9,0.149 3,0.176 7,0.140 3和0.173 5。结果表明,基于产卵场2的4月海表面温度所建立的GM(1,2)模型是对日本鲐对马群系资源丰度最优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53.
瓦努阿图周边海域长鳍金枪鱼渔场分布及其与表温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表温(SST)是影响渔场的重要环境因子.根据2008年我国冰鲜金枪鱼延绳钓船在瓦努阿图周边海域的生产统计数据,结合卫星遥感获得的SST资料,分析了长鳍金枪鱼各月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SST的关系.K-S检验表明,长鳍金枪鱼渔场形成与SST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4.
本文根据1995-2010年我国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生产统计数据,按年和月不同时间空间分辨率对金枪鱼围网渔场进行聚类分析,划定不同渔场类型;同时结合海表温度(SST)及Niño3.4区指数,探讨其渔场类型形成的原因。研究表明,在月为时间尺度下气候异常事件(El Niño和La Niña事件)发生频次与渔场聚类结果类别相关联,在1-12月发生气候异常事件频数分布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3月、4-6、7-9月、10-12月,与月时间尺度下金枪鱼围网中心渔场4种聚类结果的时间范围具有一致性。通过渔场重心聚类结果和El Niño和La Niña事件分类统计对比发现,在年时间尺度下,气候异常事件的类型与聚类结果相关联,聚类结果同一类别包含的年份发生的气候异常事件具有一致性,即在同一类别下1995年、1997年为强El Niño年;1998年、2007、年、2009年为正常年份;2010年为强La Niña年;1999年、2000年、2001年为La Niña年;1996年、2008年为La Niña年;2002年、2004年为El Niño年。研究认为,中心渔场的年际聚类变化与El Niño、La Niña事件的发生分布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可以利用El Niño、La Niña指标来预测渔场的年间和月份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5.
为探究西北印度洋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内壳的形态特性,利用2019年9—11月中国灯光罩网作业在西北印度洋海域采集的594尾鸢乌贼样本,通过内壳结构研究生长特性及不同性别间生长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内壳长(gladius length, GL)、翼长(vanes length, VL)、尾锥长(cones length, CL)、尾锥宽(greatest width of cones, GWC)和叶轴最大宽度(greatest width of proostracum, GWP)可作为描述西北印度洋鸢乌贼内壳外形变化的特征参数。协方差分析表明,除VL外所有特征参数与胴长(mantel length, ML)的生长关系均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所有特征参数与体重(body weight, BW)的生长关系也均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根据方程拟合与AIC(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比较,内壳的参数与胴长和体重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以用线性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等表示。由于内壳参数测量相对于胴长测量误差小更准确,因此内壳参数可用于鸢乌贼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对比不同头足类内壳结构与胴体的函数关系的差异,可用内壳参数作为种群划分的参考,也为利用内壳结构研究鸢乌贼渔业生物学及资源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6.
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的触腕和腕足钓捕断裂强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鱿鱼的腕足断裂强度是影响鱿钓脱钩率的重要因素。通过现场实测,分析了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的腕足断裂强度对手钓作业脱钩率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鸢乌贼的每根触腕仅能承受的拉力相当于体重的0.7倍,因此,钓捕过程中,因触腕断裂造成的脱钩率接近100%;而另外的第Ⅰ一Ⅳ腕足的断裂强度分别是其体重的2.30、2.05、2.06和1.87倍;5对腕足整体的平均脱钩率接近10%。  相似文献   
157.
陈新军  赵同进 《气象》1983,9(12):9-10
一、概况 1981年12月10日下午至11日夜间,由于受孟加拉湾风暴影响。西藏的山南地区、昌都地区、拉萨市及日喀则地区的东部、南部和那曲地区的东部下了一场有气象资料以来少见的大雪。这次降雪的最大降水量为42毫米。其中错那、昌都、尼木、江孜、浪卡子都是有资料以来从没出现过的大雪。这次过  相似文献   
158.
结合环境因子进行渔业资源评估是适应全球性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2000—2019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与环境因子有关的渔业资源评估为研究主题的文献样本数据,采用Citespace计量软件,通过文献共被引分析、关键词共现,系统梳理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沿与热点。结果表明:(1)环境在渔业资源评估中的补充量估算,模型优化,管理方案设置等多方面都有广泛应用;(2)环境对单一渔业产生的作用会通过食物网影响其他渔业的发展,该领域的研究对象也逐渐从单一渔业发展为多个渔业,这既考虑了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又便于探讨全球渔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下的共性;(3)数据收集和建模水平进一步提高,使得基于时空、生态等要素的模型应用日渐广泛,为科学有效的资源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建议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可以积极开展跨学科交流,了解渔业资源变动的内在机制,合理量化环境气候因子,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建立健全资源环境监测体系,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9.
表层水温结构变化对东南太平洋秘鲁鳀渔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芃  陈新军 《海洋学报》2017,39(4):79-88
秘鲁鳀(Engraulis ringens)是栖息于东南太平洋沿岸的小型中上层鱼类,掌握其渔场变化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利于企业把握该渔业的生产情况。研究结合2005-2014年渔汛期间秘鲁各港口出港的船数及其所获得的秘鲁鳀渔获量和表层水温数据(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以单位捕捞努力量的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和捕捞努力量(Effort)数据构建的渔场指数(fishing ground index,FGI)为渔场指标,对秘鲁鳀的渔场类型进行分类,探讨水温结构变化对秘鲁鳀渔场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渔场指数在不同渔汛阶段(渔汛前期、中期和末期,P<0.01)和不同捕捞区域(北部、中部和南部,P<0.01)都有着极显著的差异。以表层水温大于20℃的海水是否入侵到近岸为标志,可以将秘鲁鳀渔场分成两种类型:大于20℃的海水没有入侵到沿岸(A型渔场)和入侵到沿岸(B型渔场)。研究表明,在渔汛前期和中期阶段,A型渔场的出现有利于渔场的形成,其中渔汛前期沿岸19℃或20℃等温线的出现以及渔汛中期沿岸18℃或19℃等温线的出现可以作为中心渔场形成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0.
水产品消费价格变动会引起消费需求量和渔民收入变化的双重反应,准确预测价格指数对水产品市场具有重要的预警作用.本文基于1995年1月到2019年6月我国水产品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历史数据,通过Box-Jenkins方法构建季节性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SARIMA)模型,利用2019年7月至12月水产品消费价格指数进行模型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