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45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20 0 2年 6月 2日 ,经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评选委员会评审 ,共评选出 6名获奖人。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谢树成教授榜上有名。谢树成请奖的项目是“生物标志化合物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其主要学术成就如下。 1从青藏高原海拔 70 0 0 m的雪冰中检测出系列痕量有机分子 ,这些分子不仅灵敏地记录了人类活动的污染物 ,而且证实了青藏高原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活动 ,以及雪冰这一全球变化重要载体中的有机分子所具有的古气候意义。 2确立了泥炭中某些有机分子的单体氢同位素值与古温度有…  相似文献   
102.
通过层序地层学的划分与对比,将塔中地区寒武-奥陶系划分出8个超层序.其中寒武系包含3个超层序,奥陶系包含5个超层序,下奥陶统2个,中上奥陶统3个.塔中地区寒武-奥陶系沉积相具有典型的分层结构,沉积相在纵向演化上,由下部的蒸发台地、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向上变为台地边缘相、浅水陆棚相、混积陆棚相及斜坡相,代表了海水向上持续增深过程.  相似文献   
103.
本文对我国“雪龙号”船第22次南极考察(2005/2006)时采集的一尾章鱼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与鉴定。鉴定认为,系无须亚目、蛸科(章鱼科)、爱尔斗蛸亚科Pareledone属的Parele-done turqueti种。皮肤柔软光滑,无疣突。漏斗器官VV型。中腕型,腕式为Ⅱ=Ⅲ.Ⅰ=Ⅳ。腕吸盘单列,无扩大的吸盘。腕间膜较深,腕间膜式为c=d.e.b.a。雄性右侧第三腕茎化,茎化部分(端器)具独特的舌叶和交接基结构,舌叶勺状,凹槽无横脊,交接基短。具前后唾液腺、嗉囊和墨囊。齿舌发达,由7列异形小齿组成。半鳃内外侧各具鳃小片7个。  相似文献   
104.
根据2001年6—10月在大西洋中部金枪鱼延绳钓渔场现场调查所得到的大眼金枪鱼的叉长、原条鱼重和净重的数据,应用回归的方法分别对大眼金枪鱼的叉长与净重的关系、叉长与原条鱼重的关系、原条鱼重与净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分性别、雄性、雌性的大眼金枪鱼净重(DW,DWM,DWF,kg)与叉长(FL,FLM,FLF,cm)的关系分别为DW=1.5286×10-5FL3.0192、DWM=1.6102×10-5FLM3.0098和DWF=1.4998×10-5FLF3.0205;(2)不分性别、雄性、雌性的大眼金枪鱼原条鱼重(RW,RWM,RWF,kg)与叉长的关系分别为RW=2.6472×10-5FL2.9400、RWM=2.8164×10-5FLM2.9275和RWF=2.2590×10-5FLF2.9724。在叉长相同的情况下,用本文中的RW-FL换算公式所得出的RW要比用Parks1981年的适用于整个大西洋的换算公式1)所得出RW略轻;(3)不分性别、雄性、雌性的大眼金枪鱼原条鱼重与净重的关系分别为RW=1.1623DW、RWM=1.1546DWM和RWF=1.1840DWF。本文中得出的RW与DW的换算系数要比ICCAT建议使用的系数略大。  相似文献   
105.
根据1996~2001年6~11月西北太平洋海城柔鱼生产统计及其表温数据,利用GAM模型分析了表温、月份、经玮度等因子对柔鱼资源状况的影响。分析结果认为,经纬度、月份和表温对CPUE都有较大的影响。160°E以西海域CPUE高,而165°E以东海域CPUE低,并主要集中在40°N~43°N海域。一般在8~10月的CPUE最大。柔鱼分布的各海域其表温不相同,150°E以西海域表温为13~18℃;150°E~165°E海域为14~18℃,165°E-180°E海域为11~14℃。  相似文献   
106.
利用衰减模型评估柔鱼西部冬春生群体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1~2004年8~11月中国大陆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生产的柔鱼渔获及其平均个体等数据,利用衰减模型估算各年度西部冬春生群体8月上旬的初始资源量、旬自然死亡系数和逃逸率等参数。评估认为,各年度8月上旬初始资源量为134.89×106~182.80×106ind.,平均值为160.57±17.13×106ind.。各年度初始资源量大小有所差异,其中2001年和2004年较高。2001~2004年可捕系数分别为3.722×10-5、3.892×10-5、8.491×10-5和6.665×10-5。各年度8~11月自然死亡系数在0.0377~0.0609/旬,平均值为0.0493±0.0118/旬。总死亡系数为0.1720~0.1957/旬,平均值为0.1834±0.0097/旬。2001~2004年11月末柔鱼的逃逸率在14.81%~23.34%间,逃逸量为12824~24499 t。分析认为,柔鱼西部冬春生群体的资源处在充分利用状态,年可捕量在8×104~10×104t。  相似文献   
107.
ENSO对长江口日本鳗鲡苗捕捞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NSO是一种对世界渔业有重要影响的气候事件,对长江口日本鳗鲡苗的捕捞量也有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对1974~2003年的Nineo 3.4区的表层海水温度(SST)和长江口日本鳗鲡苗的捕捞量进行相关分析,以揭示彼此的相关性.1974~1982、1983~1993年崇明的鳗苗捕捞量和ENSO指标值基本成相反关系.1992—2003年长江口鳗苗总捕捞量和ENSO指标值也基本呈相反关系.此期厄尔尼诺发生时,鳗苗总捕捞量明显降低,而拉尼娜发生时则明显增加.进一步建立Nineo3.4区的水温距平值和当年鳗苗捕捞量增量关系,发现随着水温距平值增大,1974—1993年鳗苗捕捞量增量呈现增加趋势,但相关性并不显著.将其中3个强厄尔尼诺年的数据去除,则呈显著相关.相反,1993~2003年间,随着太平洋Nineo3.4区水温距平值增大,上海鳗苗捕捞量呈减少趋势,但相关性不显著,分别去除个别年份后则呈显著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前一阶段是以拉尼娜事件为主体,水温距平值一定程度的增大,鳗苗捕捞量呈现增长趋势;而后一阶段主要以强厄尔尼诺事件为主.再采用当年鳗苗捕捞量增量和去年太平洋Nineo3.4区全年水温距平值建立相关,得出长江口鳗苗增量随去年水温距平值增加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其原因主要是由于ENSO影响长江口水温分布,而鳗苗补充需要一个最适温度范围.这进一步验证了非厄尔尼诺年后发生厄尔尼诺次年属鳗苗增产年度的理论.这些结果表明可将Nineo3.4区海表温度作为长江口日本鳗鲡苗捕捞量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8.
魏广恩  陈新军 《海洋科学》2021,45(4):147-158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常被假设与渔业资源量成正比而被应用于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中,不同的环境模态下,所选取的空间分辨率对CPUE的标准化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对该渔业资源丰度的评价。本研究运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对中国在北太平洋鱿钓渔业数据进行CPUE标准化。根据北太平洋环境的差异,以160°E为界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环境模态。分别对两种模态下3种空间尺度(0.25°×0.25°、0.5°×0.5°、1°×1°)的名义CPUE进行标准化,得到各自的最适GAM模型。比较不同环境模态下,各因素对CPUE标准化产生的影响;相同环境模态下,不同空间尺度对CPUE标准化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环境模态下,对CPUE标准化产生影响的变量差异较大:160°E以西海域分别为年、纬度、SST以及交互项年与纬度、月与纬度;160°E以东海域分别为纬度、年与纬度的交互项、月与纬度的交互项。同一环境模态下,不同的空间尺度最适GAM模型对CPUE标准化结果不同,根据均方误差选取0.5°×0.5°和0.25°×0.25°分别为160°E东、西海域CPUE标准化的最适空间尺度。因此,在对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商业性渔获数据进行标准化时,需要考虑因不同的环境模态以及不同的空间尺度而导致的CPUE标准化所出现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9.
基于提升回归树的东、黄海鲐鱼渔场预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高峰  陈新军  官文江  李纲 《海洋学报》2015,37(10):39-48
为提高东、黄海鲐鱼渔场预报准确率、降低渔业生产成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提升回归树的渔场预报模型。研究采用2003—2010年我国大型灯光围网渔捞日志数据,以有网次记录的小渔区为渔场,以渔捞日志未记录的区域作为背景场随机选择假定非渔场数据,以海表水温等环境因子作为预测变量构建东、黄海鲐鱼渔场预报模型并以2011年的实际作业记录对预报模型进行精度验证。验证计算得到预报模型的AUC(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urve)值为0.897,表明模型的预报精度较高。模型的空间预测结果表明,预报渔场与实际作业位置基本吻合,其位置移动也与实际情况相符。这表明基于提升回归树的渔场预报模型可以用来进行东、黄海鲐鱼渔场的预报。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建立基于环境因子的生物经济模型,研究环境因子对鲐鱼资源的影响。【方法】根据2006—2015年中国鲐鱼生产统计鱼产卵场和索饵场海洋表面温度(SST)、索饵场海洋表面温度梯度(GSST)和索饵场海表面高度(SSH)等数据,假设产卵场和索饵场环境因子对东、黄海日本鲐剩余产量产生影响,基于剩余产量模型分析环境因子对东、黄海日本鲐资源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产卵场和索饵场关键因子共同影响内禀增长率r,产卵场关键因子影响环境容纳量K,进而影响剩余产量和资源量;2011、2012和2015年日本鲐遭受过度捕捞;每年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SY)、最大经济产量(MEY)和生物经济参考点(BE)及其对应的捕捞努力量fMSY、fMEY和fBE随着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变化。在渔业管理中应考虑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