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41篇
海洋学   68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1篇
  1939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4年   2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盐构造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一直是构造地质和石油地质研究的热点.滨里海盆地下二叠统孔谷阶发育巨厚盐层,并发育盐底辟、盐枕、盐滚、盐边凹陷、盐焊接和龟背等多种盐构造,盐构造类型多、变形机理各异.由于盐构造成因复杂,导致对盐构造宏观变形动力机制、下伏地层微地貌对上覆盐层构造变形影响等认识不清,制约了对盐构造形成机理的认识.本文根据滨里海盆地东缘地震资料和地层特征,建立了地质模型,设计了相应的盐构造物理模拟实验;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盐构造变形动态过程,梳理了盐构造变形机理及与下伏地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早期盐层变形动力主要为外部挤压力和盐层滑脱流动变形,滨里海盆地构造变形外力主要来自东部乌拉尔造山作用,造山运动造成盐层塑性流动滑脱变形形成层间褶皱及与盐层相关的断裂;②晚期盐构造幅度和巨厚盐丘形成动力主要为上覆沉积物的差异负载和下伏地层微地貌古构造背景,在滨里海盆地晚二叠世到三叠纪,来自东部乌拉尔褶皱带的碎屑物持续向盆地充填沉积形成差异负载,造成盐层纵向的剧烈变形,而下伏地层正向微地貌加速了这种变形.这些试验结果对滨里海盆地盐相关构造的认识和油气勘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2.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开展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数值模拟对制定农业政策以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开发的WOFOST模型,利用太谷2000年和2001年的数据对WOFOST模型进行验证,确定该模型在山西太谷地区的适用性。文章分析了太谷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假定以1985年-2007年的变暖趋势增温,假设其它条件不变,从而构建了100年内每10a的时间间隔的气象情形。以这些气象情形驱动验证好的模型模拟100年内每10a的时间间隔气候变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气温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不是单一的,未来冬小麦的产量是波动变化的。  相似文献   
103.
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   总被引:130,自引:11,他引:130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问题 .在介绍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 ,应用中国西北五省区的截面统计资料对该区域 1999年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 .结果发现 ,陕、甘、宁、青、新的生态足迹都呈现赤字 (分别为 0 .1119、0 .3995、0 .42 42、0 .0 6 1、0 .886 3hm2 ·人 -1) ,这表明我国西北五省区的消费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还发现各省区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的GDP产出系数呈现出陕 >宁 >青 >甘 >新 ,这反映出五省区的资源消耗产出效率的差异 .最后对生态足迹理论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  相似文献   
104.
提高磁测日变改正精度的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利用高精度磁测方法进行间接寻找砂金、岩金的研究中,需探测10nT左右的弱磁异常。这对日变改正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这一需要,编制了软件,适用于IGS-2/MP-4与ENVIMAG两种型号的质子磁力仪,使其能同时投入工作做日变改正。采用一个完整的地磁平静日的日变观测数据,用分时区加权平均来确定日变改正基值。对每天测定的日变曲线先进行圆滑,降低仪器噪声对日变观测结果的影响后,再对当天各测点上的磁测值进行日变改正。这样既提高了日变改正精度,又实现了对两种型号磁力仪间观测数据的日变改正处理。  相似文献   
105.
论述了有关图书文献信息综合利用的各项评价主指标,同时建立其指标体系及数学模型-层次分析法。  相似文献   
106.
三维山体过山气流流场特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阶矩湍流闭合方案,建立了一个细网格、高分辨率、三维非静力PBL数值模式,并由其模拟了三维山体条件下的流场结构和湍流场特征。为反映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对中性条件下三维山体流场进行了风洞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表明,数值计算与风洞试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使用该模式模拟山体条件下的流场结构能取得较好的结果;将模拟结果作为随机游动扩散模式的三维风场及湍流场资料输入,为复杂地形条件下大气污染的研  相似文献   
107.
冰雹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黑龙江省出现的22次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分析,归纳出冰雹表扬雷达回波平显,高显的主要特征及不同的天气系统对冰雹天气,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8.
陈树珍  莫理景 《沉积学报》1986,4(3):139-142
粒度分析是研究物质颗粒大小及粒级配比的一种基本手段,是研究沉积岩及沉积物的重要方法,早为沉积学家所重视。大于0.063毫米的颗粒通常采用筛析法,小于0.063毫米颗粒则需采用吸管法,后者仍是依据斯托克斯定律的质点沉降速度来计算一定深度处颗粒的大小,在规定的时间内吸取悬液即可求出各粒级的百分含量。但是吸液方法和吸液装置多种多样,简单的吸液方法则直接用移液管吸取悬液,因吸液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9.
本根据GPS技术发展的进展,对面向实际应用的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建设的基本要求、技术特点及建网方案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0.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Goniopora reef profile at Dengloujiao, Xuwen County, Leizhou Peninsula, the northern coas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ggests that a series of high-frequency, large-amplitude and abrupt cold events occurred during the Holocene Hypsithermal, an unusual phenomenon termed “Leizhou Events” in this paper. This period (corresponding to 14C age of 6.2-6.7 kaBP or calendar age of 6.7-7.2 kaBP), when the climatic conditions were ideal for coral reefs to develop, can be divided into at least nine stages. Each stage (or called a “climate optimum”), lasting about 20 to 50 a, was terminated by an abrupt cold nap and (or) a sea-level lowering event in winter, leading to widespread emergence and death of the Goniopora corals, and growth discontinuities on the coral surface. Such a cyclic process resulted in the creation of a >4m thick Goniopora reef flat. During this period, the crust subsided periodically but the sea level was rising. The reef profile provides valuable archives for the study of decadal-scale mid-Holocene climatic oscillations in the tropical area of South China. Our results provide new evidence for high-frequency climate instability in the Holocene Hypsithermal, and challenge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Holocene clim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