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8篇
  免费   222篇
  国内免费   268篇
测绘学   135篇
大气科学   344篇
地球物理   197篇
地质学   510篇
海洋学   191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87篇
自然地理   20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31.
郯庐断裂南段左行平移时间的地震显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郯庐断裂是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断裂带,自1964年徐嘉炜提出左行平移的观点后,曾广泛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经过多年研究,关于郯庐断裂带的大规模平移时间主要存在着3种认识,即印支期前、印支期和燕山期。最新完成的横跨合肥盆地及郯庐断裂的地震剖面为进一步研究郯庐断裂的活动提供了有力依据。本文依此为依据,认为郯庐断裂走滑的时间在中侏罗世末—晚侏罗世,理由如下:郯庐断裂带的老地层逆冲在西侧合肥盆地的中、下侏罗统之上,并切断中、下侏罗统,说明郯庐断裂的走滑是在中侏罗统沉积  相似文献   
32.
制备了聚3,4-吡啶二羧酸修饰电极,研究了多巴胺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聚3,4-吡啶二羧酸聚合物膜对多巴胺的氧化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并且可以消除抗坏血酸对多巴胺测定中的干扰。多巴胺的浓度在2.0×10-6~4.0×10-5mol/L内与其氧化电流呈线性关系,相对标准偏差为3.2%(n=10),检出限为8.0×10-8mol/L。将该修饰电极用于分析模拟样品和注射液样品中的多巴胺,分析结果表明,该修饰电极有望用于实际样品分析。  相似文献   
33.
北江大堤石角管涌多发段基岩地质条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量的地勘工作发现,北江大堤石角管涌多发地段基岩存在强透水破碎带、溶孔、溶隙及纵横交错的节理,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表明,基岩地下水与外界水力联系密切,堤内管涌水除来自第四系冲积层地下水外,亦有部分是基岩水,为下一步采取工程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4.
三叠系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主力含油层系,自上而下共分五段10个油层组,主力油层组为长6层、长8层。可划分为东北部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域和西南部的水下沉积体系域,它们均由若干个三角洲沉积体系组成。沉积相类型划分为湖泊相、三角洲相、河流相以及冲积-洪积扇四大类,并进一步划分出8种亚相和lO种徽相。廷长组中、下段半深湖-深湖相暗色泥岩、油页岩为主要烃源岩。尤其是长7层;储层物性在纵向上廷长组上部优于下部,在平面上盆地东北部优于西南部。早白垩世为主要生排油时期,晚白垩世之后进入二次运移改造阶段。地层超压是石油二次运移的重要动力;叠置砂体及断裂构造是二次运移的主要通道。沉积相带控制下的地层岩性变化所形成的岩性圈闭是延长组油田主要圈闭类型,其他的还有构造-岩性圈闭、成岩圈闭等。有利生油岩发育区是控制油田分布的重要因素,延长组生烃中心的长轴NW-SE向延伸,在其东北及西南两侧石油聚集强度最大。大型湖泊三角洲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砂体是石油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35.
南宁市强对流暴雨降水特征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1955~2000年发生在南宁市的强对流暴雨的降水特征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得出5~8月是强对流暴雨多发期,以单个雨团影响最为普遍,易发生在水汽和不稳定层结垂直分布极不均匀的环境场中。  相似文献   
36.
施工φ3 ̄4.4m空心桩,需要预制空心桩节和护筒,搭建水上平台,进而介绍了钻孔施工,桩节组拼以及压浆等工艺。与实心桩相比,空心桩显示了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7.
湖泊是资源开发—环境矛盾转化的敏感地貌体。该文分析我国目前出现的湖泊污染等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38.
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分析研究热泉软泥中的金含量与有机质及含硫化合物的相关性。并测定泉水及软泥中含金量和软泥中有机碳含量,以及对抽提物中的饱和烃和芳烃族组分进行色谱—质谱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有机质的沉积环境为还原—强还原,有机质属于腐泥-腐殖型,接近和达到了成熟阶段。软泥中金含量与有机质的性质无明显相关关系,与有机碳含量也无明显相关关系,而与其成熟度相关密切。样品分析证实软泥中含硫化合物与金含量呈正相关性。对比分析了水及软泥中金含量,认为两者之间也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9.
通过对中国周边地区强震与中国大陆地区强震活动的关系分析,发现中国大陆周边地区活跃时段期间和其后3年是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主要活动时期,周边地区强震活动增强后,中国大陆内部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强震活动可能会逐步进入高潮,南北地震带中段未来数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40.
栖霞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沉积环境的古氧相特征是沉积环境和古海洋特征恢复的重要内容。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是判断其形成环境氧化还原条件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来宾地区铁桥面为重点.通过对栖霞组灰岩的地球化学分析,结合沉积学、古生态学特征.认为栖霞组沉积于贫氧的沉{只背景.是在海水深度和海域的局限程度等沉积条件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情况下形成的。古氧相地球化学指标V(V十Ni)、Cc/La、U/Th值都适用于该组以钙质沉积为主的沉积物。黄铁矿矿化程度(DOP值)变。化较大.眨映该区多变的古氧相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