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159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300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8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01.
废黄河三角洲是南黄海内陆架的重要物源。为深入探索废黄河口海域沉积物输运机制,利用2015~2016年夏季与冬季在废黄河口外海域10个站位获取的现场沉积动力数据,计算潮不对称参数、余流、悬沙输运量等。分析结果表明,废黄河口海域沉积物输运模式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大部分海域悬沙沿等深线向南输运,仅在近岸侧局部悬沙向岸或向北输运、离岸最远处站位向北输运但输运率较小;近岸浅水海域以平流输沙为主,其他离岸区域以再悬浮作用为主。由于流速和悬沙浓度之间的相位差,导致余流(净水输运)方向与净悬沙输运方向存在差异。研究沉降速度与悬沙输运涨落潮不对称的关系,发现沉降速度越大,悬沙输运的不对称性就越显著;沉降速度是造成近底部流速与悬沙浓度相位差的主要原因,导致废黄河口外净悬沙输运存在显著的垂向差异。  相似文献   
602.
徐州城市规划区煤矿采空区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州城市规划区内由于大规模的煤炭开采,采空区分布面积较广,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煤矿采空区土地成为煤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开展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是煤矿采空区土地利用的前提。本文针对徐州城市规划区内大面积的煤矿采空区,建立了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敏感因子—一般因子评价模型对采空区稳定性进行综合评定,最终划分出不稳定区、基本稳定区和稳定区。  相似文献   
603.
陶锡湖锡多金属矿床是粤东锡多金属成矿带内一个与花岗斑岩有关的矿床。本文对与矿化有关的陶锡湖花岗斑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花岗斑岩侵位年龄为141.8±1.0 Ma,是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花岗斑岩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强烈富集Rb、Th、U、K、Pb,亏损Ba、Sr、Ti、P、Nb、Ta,具有明显Eu负异常,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花岗斑岩成矿金属元素丰度值高,属于典型的含锡花岗岩。花岗斑岩锆石εHf(t)从-6.67变化到-2.32,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343~1615 Ma,表明其成岩物质主要来自古老地壳,可能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根据所得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数据,结合区域构造演化,陶锡湖花岗斑岩及相关的锡多金属矿床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作用有关的区域伸展的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604.
基于南通近海(洋口港—吕四)潮滩特点布设潮滩断面并采集表层沉积物,根据样品汞、镉、铅、砷、铬等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测试结果,分析研究区沿海潮滩表层沉积物主要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并与江苏其他滨岸地区潮滩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进行对比,初步探讨2009—2012年南通沿海滩涂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变化与元素的相关性。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南通近海潮滩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及潜在生态风险。南通潮滩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布均匀,且低于江苏省苏北其他地区沿海潮滩的沉积物含量。7种重金属元素的相关分析表明,Cu与Pb、Zn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b与Cd、Hg的相关性最差。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表明,南通近岸潮滩表层沉积物7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均属低生态危害范畴,近岸海域(洋口港—吕四段)潮滩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总体较好。  相似文献   
605.
海洋资源环境超载红线区划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采用海洋资源环境承载综合指数法划定海洋资源环境超载红线区的方法。通过分析我国海洋管理分区体系现状,提出海洋资源环境超载红线区是海洋生态红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压力-承压-调节力为框架,建立海洋资源环境超载红线区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给出指标标准值、权重、选择性与空间属性的确定原则,以盘锦市管辖海域为案例区,划定了海洋资源环境超载红线区。结果表明,具有调节系数的资源环境承载综合指数法较为科学地划定了案例区的资源环境超载红线区,盘锦海域超载红线区的面积占盘锦管辖海域面积的58.3%,主要分布在盘锦港口航运区、辽滨工业与城镇用海区和辽东湾农渔业区等海洋功能区内。  相似文献   
606.
近年来,松嫩平原黑土区南部、东北部的一些区域已出现了重金属元素的累积,严重威胁着粮食生产安全和人体健康.为明晰黑土区西北部区域的重金属污染情况,本文以松嫩平原黑土区西北部阿荣旗为研究区,采集了32个表层黑土样品,测定As、Cd、Cr、Cu、Hg、Ni、Pb、Zn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利用单因子指数法(Pi)、内梅罗综...  相似文献   
607.
脉冲星导航试验卫星(X-ray pulsar-based navigation-1, XPNAV-1)是我国首颗致力于探索X射线脉冲星导航技术的空间试验平台,已在轨运行七年多,获得大批观测数据,本文收集了该卫星三年多的空间观测数据,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技术探索.首先处理分析了卫星对Crab脉冲星观测数据,得到Crab脉冲星的每轨、每天和总脉冲轮廓,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脉冲轮廓是稳定的,与国内外观测结果一致性较好;其次得到Crab脉冲星不同能段脉冲轮廓,分析了脉冲轮廓随能量变化特征;在能量维度上,得到了Crab脉冲星在不同脉冲相位区间的能谱,发现能谱与相位区间的脉冲强度成正比,表明我国自主研制的聚焦型X射线探测器具备良好的技术状态,也实现了卫星精确地“看得见”脉冲星的试验目标.最后利用XPNAV-1卫星的三天观测数据,实现基于最小二乘算法的脉冲星导航试验解算,得到卫星轨道确定精度约为56.93 km,分析发现XPNAV-1星对Crab脉冲星观测误差和初始轨道误差对当前导航解算精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08.
为完成新疆天山中段重点预警区预警结果质量评估,对各地震预警系统产出率、预警时效性、震级偏差、震中偏差进行统计分析。以2022年1月1日至8月31日新疆天山中段重点预警区内的24条人工正式速报地震事件为基础,对新疆地震预警工程中EEW系统、JEEW系统预警首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终通过决策系统融合EEW与JEEW产出结果后进行发布,预警时效性小于10 s的预警地震事件7条,占比46.7%,震级偏差0~0.7,平均0.4,震级偏差全部小于1.0的地震事件占比100%,震中偏差小于10 km的地震事件14条,占比93.3%。综合分析,新疆两套地震预警系统对重点预警区内MS3.0以上地震事件基本都能产出预警结果,决策系统发布结果在准确性方面基本满足预警要求,预警时效性方面有待改进与加强。  相似文献   
609.
针对我国大城市居住用地的地块级精细结构和宏观空间分布格局,该文提出了一种区域尺度的城市居住用地遥感提取方法。基于Swin Transformer构建UPerNet神经网络,并结合后处理方法构建城市居住用地提取模型。利用资源三号遥感影像,对全国36个重点城市开展居住用地提取,同时进行景观格局分析以及与人口数量、房价等社会经济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准确地提取城市居住用地,F1值为84.43%,交并比为73.05%;居住用地面积在选取城市中的平均占比为22.76%,经济发达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比较低;部分城市存在过度发展房地产的现象。该方法能够应用于城市居住用地的微观结构监测与宏观差异比较,对优化城市居住用地空间布局、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具有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610.
人类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对区域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影响。客观评价生态环境质量,是有效控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结果,相比于其他研究方法,利用遥感数据评估生态环境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可以快速、全面、高效地监测生态环境状态。太行山脉是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受到自然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植被一度大幅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本研究以2001—2021年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RSEI为计算指标,结合Mann-Kendall趋势分析与Moran’s I指数,基于GEE云平台开展太行山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格局以及变化趋势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21年RSEI均值为0.519,时间上呈现先下降后增加趋势,空间上呈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2)太行山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生态环境质量高-高聚类多集中于山区的林地、草地,而低-低聚类多集中于平原的人造地表以及耕地;(3)研究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地区多位于西部,而东部地区存在持续性退化区域。整体上,未来生态变化趋势主要以改善提升为主,但仍有21.49%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