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159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300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8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某厂湿法镍精炼生产线处理原料杂质含量较高,特别是钙、镁含量,随着处理量的增加,钙、镁在后续系统中富集,达到饱和析出结晶,影响生产线的稳定运行。本文在总结对比化学沉淀法、浓缩静止法、离子交换法、萃取法等常用除钙、镁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有萃取工艺,采用P204萃取剂对硫酸镍溶液进行多级逆流萃取,并分析P204在不同pH值、不同料液浓度条件下的萃取效果。结果表明,采用P204萃取C272萃余液时,随着萃取级数的增加,萃钙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在六级逆流萃取后达到最大值;萃镁率随着级数增加,呈稳定上升趋势,十级逆流萃取后保持98%左右。在其他试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pH值越低,钙、镁离子萃取率越高,铁、钴离子萃取率越低。当溶液中镍离子较高时,P204萃取时镍先于钙、镁沉淀,且镍去除率较高,反应后溶液较为粘稠,过滤性能较差,因此对镍离子较高的溶液进行萃取不具有实际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222.
三十里岩体位于西昆仑造山带东段甜水海地体北缘,本文对三十里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其暗色包体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SiO2含量为67.84%~68.95%, Al2O3含量为14.77%~15.28%,铝饱和指数A/CNK为1.02~1.06,属于弱过铝质岩石;强烈富集LREE,具有轻微Eu负异常;富集Rb、Th、K、La、C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和P等高场强元素。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其暗色包体均形成于约216Ma,二者有相似的Sr-Nd同位素特征及二阶段模式年龄。暗色包体为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Sr-Nd同位素数据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可能由前寒武纪变质火成岩和变质沉积岩的混合物部分熔融形成。结合区域地质和本次研究成果,三十里岩体应属于碰撞后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223.
对甜水海地块东北部阿克萨依矽卡岩型铁矿区内与矿化有关的二长花岗岩开展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元素、Sr-Nd-Pb同位素及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旨在厘定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成矿动力学背景.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侵位年龄为12.37±0.18 Ma(中新...  相似文献   
224.
针对潮滩研究中最重要的冲淤观测工作,本文对20多种可行的技术在点、线、面状观测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梳理.重点阐释每种观测技术的基本原理、适用性及技术间的异同点、发展路径,对其中新型的手段进一步分析了其质量指标、核心技术要点及在潮滩的实践应用情况.以此实现了对潮滩冲淤观测技术发展现状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225.
珠江口盆地东部YP油区不同油田主力油藏均为断层圈闭油藏,断层引起的地层横向速度变化导致该区地震资料大量存在断层影响畸变成像区,给该区构造评价带来挑战.传统解决断层阴影一般采用多方位或宽方位地震资料重采集或针对断层成像的目标性处理等,其涉及采集费用高,处理周期长.本文提出利用地层倾角属性定量刻画断层阴影带范围,然后再结合...  相似文献   
226.
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江西省内沿区域性断裂构造发育30余个断陷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陆相碎屑岩,为丹霞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已发现的228处丹霞地貌点主要分布于江西东部武夷山北麓和西麓的红层盆地内。利用面积—高程积分法,对江西省9个盆地的丹霞地貌演化阶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省内丹霞地貌景区的面积—高程HI为0. 17~0. 52,平均为0. 38,即其演化阶段处于壮年晚期至老年早期,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由南向北,由壮年期转为老年期的趋势。该趋势可能与武夷山的构造隆升有关。构造分析显示,节理与武夷山的隆升对江西丹霞地貌演化起控制作用,具体表现为:① 龙虎山、九仙湖、仙岩、蛤蟆坞、赭亭山、龟峰等地发育的崖壁、一线天、巷谷、石墙、石寨、峰丛、峰林等丹霞典型景观均与节理有关。② 流水侵蚀等外营力的作用对丹霞地貌的剥露、削平起重要作用,统计表明距离武夷山越近,丹霞地貌山峰越密集、崖壁越陡峻,指示武夷山的隆升与丹霞地貌的发育有直接关系。总体来看,江西省内的红层为丹霞地貌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武夷山的隆升控制了丹霞地貌的分布。值得注意的是,丹霞地貌区的节理构造是否与武夷山的隆升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27.
通过z-τ变换,把(x,z,t)域的波动方程变换为(x,τ,t)域的波动方程,以分离出波动方程中速度(或弹性系数)的变化项,并利用有限差分法来计算横向各向同位介质中的合成记录。差分格式采用二阶中心差商及一阶向前差商,边界条件为吸能边界。计算结果显示了横向各向同位介质中的qP、qSV及qSH波;在有界面的情形下,还较清楚地反映了反射波的存在。  相似文献   
228.
王安建  高兰  闫升好  胡传久 《矿床地质》1998,17(Z2):267-270
大水式金矿床是形成于中生代晚期,产于近地表风化壳、岩溶、与地表贯通性断裂破碎带环境,以碳酸盐类为主要容矿岩石,以硅化、赤钦矿化为特征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及其风化形成的古砂金矿床或红土型金矿床系列,可分为:岩溶沉积ˉ充填-交代型金矿;构造渗滤交代-沉积型金矿;古砂金矿或红土型金矿,其成矿作用包括热液沉积、充填、交代作用以及渗滤和残积作用。这些矿床是中生代中晚期造山阶段盆-山转换过程中含金富硅盆地流体沿垂直于造山带张性断裂释放、侵蚀、充填、交代、沉积和再风化沉积的系列产物。  相似文献   
229.
渤海海面太阳辐照强度的观测分析与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渤海海面(1998-09-24~10-07和1999-04-28~05-11)实测太阳辐射日总量同云量的关系和春、秋季的对比关系及其与插值计算出的晴日太阳辐射日总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同烟台(福山)测站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渤海海面太阳辐射日总量春季远大于秋季,其无云条件下的太阳辐射日总量与插值计算出的晴日太阳辐射日总量的差异秋季大于春季.分析表明,海陆温差引起的海面大气垂直输送与水汽物的产生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采用经验公式对渤海海面太阳辐射日总量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表明所用经验公式及推算出的参数适合于春、秋季渤海海面太阳辐照度的计算.  相似文献   
230.
南方“红层荒漠”旅游开发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谷松  彭华  闫罗彬  陈智 《地理科学》2016,36(4):555-563
“红层荒漠”是一种分布在红层母岩上的特殊土地退化景观,又称为“红层劣地”。其形成过程被称为“红层荒漠化”,指红层区受人为干扰,地表原有的生态结构遭到破坏,在外动力综合作用下,土层快速侵蚀,基岩或其风化壳裸露,土地生产力衰竭的极端土地退化过程。红层荒漠在粤、赣、湘等南方湿润区有较多的分布,荒漠化严重的区域一般是经济欠发达的区域,研究红层荒漠及其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多年丹霞地貌的研究成果,认为作为一种旅游资源,红层荒漠具有景观独特、资源稀缺、颠覆常识、生态科普、综合构景等特性,具备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与很强的开发可行性。开发过程中,应当遵循开发服从保护、特色强化、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重视生态农业旅游和科普旅游等开发方向,可开发成为红层荒漠观光、红层荒漠科教旅游、生态农业示范旅游、红层荒漠山水旅游、红漠乡村旅游以及摄影主题旅游等景区。同时,要注意因地制宜,从资源特点、市场需求、环境保护等实际进行合理的谋划,与周边同类景区错位发展,与邻区其他景区加强联合,实现区域旅游互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