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刘红俊  冯义钧  和锐 《中国地震》2021,37(1):148-155
以1999-2019年底正式颁布的地震标准中的术语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化工作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分类统计、逐条分析,提出了地震标准中术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按照对比分析的方法,给出了具体示例及分析结果,并对地震标准化术语工作及术语编写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稀土元素(REE)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国防军工等高科技产业中,是一类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风化壳型稀土矿床是中国最具竞争优势的稀土资源,其供应了全球90%以上的重稀土.阐明这类稀土矿床的成矿机制,可为寻找和高效开采利用该类稀土资源提供理论支持.文章以稀土元素的活化和迁移这两个关键过程为切入点,总结近年来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该类矿床主要发育于富稀土花岗岩类的风化壳中,其中稀土配分模式主要受基岩控制.花岗岩类风化壳的形成以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为主.长石、云母和角闪石等主要造岩矿物风化形成的黏土矿物和铁锰氧化物是该类矿床中离子态稀土的主要赋存载体.而离子态稀土则来源于基岩中易风化和中等抗风化(含)稀土副矿物的风化和分解.此外,微生物分泌的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可以促进难风化的独居石和磷钇矿等副矿物的风化和分解,加速稀土元素活化-迁移.与此同时,微生物作用还会导致轻稀土和重稀土的显著分异,其中革兰氏阳性细菌对重稀土的选择性显著高于轻稀土.在风化淋积过程中,稀土元素的络合离子可能是风化壳中稀土迁移的主要形式,主要受pH值、次生矿物形成和络合环境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除了 F-和CO32-等无机配体,有机质也可以直接与稀土离子络合或螯合,充当有机配体促进稀土的运移.因此,风化壳型稀土矿床中稀土元素的活化和迁移机制主要受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过程控制,是无机和有机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对该类矿床形成的贡献尚待定量评估.  相似文献   
13.
滇西保山地块是西南“三江”特提斯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藏-滇-泰-马中间板块中段,是近年来科学研究和地质找矿的热点地区之一。受区域构造演化的影响,保山地块先后历经原、古、中、新特提斯演化,并发生了多期成岩成矿事件,在北部形成了以金厂河铁铜铅锌矿、核桃坪铅锌矿、陡崖铁铜多金属矿、黑牛凹金矿、黄家地金矿等为代表的金厂河铁铜金铅锌多金属矿集区。区内矿床在成矿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单个矿床在垂向上、平面上均呈有规律地分布,其分带标志除了矿床类型外,还表现在有用矿物组合及元素分带。由下往上、由内向外均有Fe→Cu-Fe→Cu-Pb-Zn→Au矿种分带及“矽卡岩型→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型”的矿床类型分带,成矿元素均从高温到中低温变化。成矿系统的分析表明,区内各代表性矿床中矿石的硫、铅同位素组成和变化范围较为一致性,矿床的形成具有相似的成矿流体,表明不同类型的矿化可能形成于早白垩世中特提斯洋的闭合过程。本文综合区内构造演化、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关系,建立了金厂河矿集区铁铜金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以期为该区深边部地质找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遥感影像中的城市道路提取易受建筑物、阴影、车辆等噪声干扰,仅利用光谱特征或几何特征难以实现道路的完整提取。针对这一问题,首先从影像的梯度图出发,同质化遥感影像。接着通过形状特征,移除噪声,凸显道路信息。最后利用知觉组织约束算子筛选道路种子点,连通形成道路网。实验以QuickBird影像数据为样本,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能够有效实现城区道路提取。  相似文献   
15.
首先基于ArcGIS Engine建立小区水容积-水位关系;进而对暴雨过程线公式进行推导,并建立暴雨水调蓄模型;最后利用暴雨水调蓄模型建立径流流量、排水流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图,并基于ArcGIS Engine实现暴雨水调蓄模型的三维分析系统.  相似文献   
16.
云计算是目前信息产业最热门的技术之一,GIS厂商纷纷将GIS软件迁移至云计算环境。与国外云计算部署不同,国内更青睐私有云技术,企业、政府机构纷纷搭建私有云GIS平台。针对风电场设计的特点,本文基于目前云计算应用和研究,构建了私有云GIS平台的体系框架,并对平台所涉及的主要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探索,对私有云GIS模式下的资源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包括核心服务、服务管理、用户访问接口3个部分。其中,核心服务将硬件基础设施、软件运行环境、应用程序抽象成服务,可满足多样化的风电场设计应用需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大地震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认识地震和地震发生机制已成为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共同的奋斗目标。科学钻探是获取地下深部物质、了解深部信息的最直接、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因此,科学钻探是认识和揭示地震断裂作用的最佳手段。本文介绍了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地震科学钻探计划,包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日本野岛(Nojima)断层科学钻探计划、台湾车笼埔断裂钻探计划(TCDP)、圣安德烈斯断裂深部观测钻探计划(SAFOD)、新西兰深部断层钻探计划(DFDP)、日本南海海槽发震带试验钻探计划(NanTroSEIZE)、日本海沟地震快速钻探计划(JFAST)和大陆内部地震的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计划(WFSD),简要概括了这些科学钻探计划所取得的有关地震研究的重要进展与贡献,并且通过这些成果探讨了未来地震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地震标准化是集研究、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系统性工程。基于互联网的工作平台有利于整合系统资源,规范和优化系统的运转过程。本文参考地震标准化工作平台的建设经验,讨论该平台建设的一般原则、需求、框架、功能和实现方法等。  相似文献   
19.
陆源碎屑细粒沉积岩收缩裂隙广泛发育(湖)海陆过渡相中,其成因机制对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也是震积岩和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调研国内外收缩裂隙的相关研究,系统总结了收缩裂隙的形态特征、成因机制及其研究的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收缩裂隙主要发育在(湖)海陆过渡相粉砂岩与黏土岩互层的陆源碎屑细粒沉积岩中,通常发育在粉砂岩层的底面,向下逐渐尖灭于下部黏土岩层,呈肠状、脉状或蠕虫状的粉砂质充填,其层面形态可分为纺锤形裂隙、不规则裂隙、多边形裂隙等多种类型,反映了不同的沉积环境。收缩裂隙的成因包括与盐度变化相关的合气作用、地震作用、风暴作用、微生物席破裂作用等。收缩裂隙对沉积环境、事件性沉积、高频(湖)海退—(湖)海侵界面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根据收缩裂隙的形态特征及其组合可以指示沉积相带,根据收缩裂隙的发育特征及其伴生现象可以指示地震、风暴、重力流等事件性沉积;微生物成因的收缩裂隙具有沉积物暴露的指示作用,能够指示不同级次的(湖)海退—(湖)海侵界面及古(湖)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 1.0°×1.0°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3月31日至4月2日发生于呼伦贝尔市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成因机制进行分析,以期总结出此次暴雪的特殊之处,为今后的暴雪天气预报提供可参考的经验。从天气学角度详细地分析此次暴雪过程的高低空影响系统的生消演变,特别对产生极端降水的水汽输送条件、水汽辐合情况、局地水汽聚集以及垂直运动情况进行详尽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过程是由短波扰动叠加低空锋区,导致斜压有效位能释放转变为扰动动能,并促使扰动发展加深为大型涡动而产生;水汽通量分布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水汽输送效果,“均匀狭长”的分布形态具有更高的水汽输送效率;涡度差动平流与温度平流表明动力因子与热力因子在本次过程中对垂直运动均有显著贡献,而水平散度作为直接反映质量汇集、流失的参量可以更为直观地反映垂直运动的强弱与分布;整层水汽通量散度积分作为与降水强度直接相关的物理量,对于降水量级的反映异常精准,配合中低空气流强度与方向,可对降水落区与时段进行精确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