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6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郭华  苏布达  王艳君  姜彤 《湖泊科学》2007,19(2):163-169
近些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泊普遍出现了萎缩、水位下降、水量锐减、水质污染等问题,研究湖泊最低生态水位,确保湖泊所必须的最小水量,对于解决我国湖泊生态退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综合指标法来计算湖泊最低生态水位.根据博斯腾湖具体情况选取天然水位资料、湖泊形态和芦苇3种指标为依据分别计算博斯腾湖的最低生态水位,计算结果分别为1047.06 m,1047.41 m和1047.20 m,然后通过综合分析以上这3种指标所占权重,进行加权计算,最终确定博斯腾湖最低生态水位为1047.16 m,通过分析表明1047.16 m作为博斯腾湖最低生态水位是合理的,综合指标法作为湖泊最低生态水位的计算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72.
通过对秭归盆地峡口剖面千佛崖组细碎屑岩样品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恢复了区域内中侏罗世早期古气候的演化历程。结果显示:样品的化学风化指数 (CIA)校正值的变化可分为2个阶段,在千佛崖组底部和中上部其平均值分别为82和64,微量元素风化指标 Rb/Sr和古气候指Sr/Cu(2.3,7.9)和 C值(1.13,0.52)也有相同的反映,,这指示了沉积物源区发生过由古气候转变导致的化学风化强度的减弱。利用 P元素含量与 Fe/Mn的变化特征,重建了区域古温度和古湿度的演化趋势。多元地球化学指标综合指示了研究区在中侏罗世早期为温暖、潮湿气候类型,而在中侏罗世中晚期区域内的干热化事件,使得气候转变为温暖、干旱的半潮湿气候类型,随着干热化趋势的不断加剧,最终气候过渡为干旱、炎热的半干旱气候类型,这与前人基于古植物研究得出的古气候变化过程相吻合,为盆地内中侏罗世早期古气候演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地球化学方面的证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3.
南海西部浮游有孔虫含量与水深关系定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西部4°~18°N,1085~115°E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定量分析表明,从陆架至深海盆区,随着水深增加,底栖有孔虫丰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浮游有孔虫在上陆坡区水深200~2 000 m处最丰富,向浅水和深水方向,其丰度均下降,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P)与水深(D)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在陆架区和陆坡-深海盆区,两者关系完全不同:在陆架区随水深增加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明显增大,而在陆坡-深海盆区,两者呈负相关关系。经定量拟合水深小于200 m的陆架区,浮游有孔虫含量与水深满足关系式:lnD=0.021P+3.208;而在水深大于200 m的陆坡-深海盆区,两者满足D=-5263P+52 105.2。这主要是由于陆架区随水深增加,浮游有孔虫增加,但水深大于200 m后,碳酸盐的溶解起主要作用,浮游有孔虫比底栖有孔虫更易于溶解,造成其含量随水深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74.
遥感影像信息在活动断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遥感图像不仅从宏观上展现了活动断裂与其它活动构造的影像全貌,而且直观地揭示了洗断裂的影像信息,为分析断裂的活动状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为识别地震构造与强震的孕育地段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而遥感技术方法本身的优势,又使得遥感构造研究具有了视域开阔、信息丰富直观、处理方法多样、易于综合分析、获取成果迅速等特点。从直观上讲,活动断裂遥感影像标志主要有色调、构造形态、断层三角面、地貌及水系等几个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是垂直错动标志。从多方面总结了活动断裂在遥感影像上的表现特征和识别标志,并为今后活动断裂以及地震研究中遥感影像信息的应用提出了一些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5.
通过对秭归盆地峡口剖面千佛崖组细碎屑岩样品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恢复了区域内中侏罗世早期古气候的演化历程。结果显示:样品的化学风化指数(CIA)校正值的变化可分为2个阶段,在千佛崖组底部和中上部其平均值分别为82和64,微量元素风化指标Rb/Sr和古气候指标Sr/Cu(2.3,7.9)和C值(1.13,0.52)也有相同的反映,这指示了沉积物源区发生过由古气候转变导致的化学风化强度的减弱。利用P元素含量与Fe/Mn的变化特征,重建了区域古温度和古湿度的演化趋势。多元地球化学指标综合指示了研究区在中侏罗世早期为温暖、潮湿气候类型,而在中侏罗世中晚期区域内的干热化事件,使得气候转变为温暖、干旱的半潮湿气候类型,随着干热化趋势的不断加剧,最终气候过渡为干旱、炎热的半干旱气候类型,这与前人基于古植物研究得出的古气候变化过程相吻合,为盆地内中侏罗世早期古气候演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地球化学方面的证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6.
实测航磁横向水平梯度反映垂直于测线的磁场梯度,比传统航磁ΔT数据包含测线之间更多的磁场信息.针对航磁数据网格化问题,采用Hardwick提出的方法,利用航磁水平梯度与ΔT数据构建拟测线,并结合Akima插值法,开展了双方向测线型ΔT网格化方法研究,最终实现了考虑航磁水平梯度变化的ΔT网格化;针对网格化结果中的虚假异常采取了有效滤波方法.通过理论模型数据和实际数据网格化处理,表明该方法可以突出航磁测线之间的异常细节、更清晰地反映线性构造或磁性体走向,提高了网格化的精度和分辨率.  相似文献   
77.
近50年来长江与鄱阳湖水文相互作用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郭华  HU Qi  张奇 《地理学报》2011,66(5):609-618
通过分析1957-2008 年长江与鄱阳湖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及其与长江中游、鄱阳湖流域的径流量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并用2004-2006 年三峡水库蓄水、放水量的数据,定量地计算和比较了三峡水库运行和区域气候变化对长江与鄱阳湖相互作用的影响程度,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从年际、年代际尺度上来看,鄱阳湖流域的气候变化和五河入湖流量是鄱阳湖水位和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长江与鄱阳湖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强弱变化。2) 长江与鄱阳湖的相互作用强度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从季节来看,鄱阳湖对长江的较强作用主要在4-6月,而长江对鄱阳湖的较强作用主要发生在7-9 月。3) 三峡水库运行并没有改变长江与鄱阳湖作用的基本特征,在多数季节三峡水库的影响不足以解释长江径流量变化的10%,但是水库在不同季节的蓄水或放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江湖作用的季节变化和鄱阳湖流域的旱涝机率。4-6月的放水加强了长江作用,由于此时正值鄱阳湖流域的雨季,增强的长江作用在湿润气候的环境下可能增加初夏鄱阳湖流域发生洪涝的概率;7-9 月的少量蓄水则减弱长江对鄱阳湖的作用,降低了湖区洪涝的概率;而10 月份三峡水库的大量蓄水可能增加鄱阳湖流域的旱季干旱发生率。  相似文献   
78.
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产生的航磁异常强度在500 nT左右,宽度500 m左右,严重地影响了输电线路经过区域的高精度航磁测量结果.本文介绍了2008年在输电线路区域进行的高精度航磁测量结果,使用新推导的直流导线磁场简化计算公式,模拟计算了导线磁场.通过对比理论计算与空中、野外地面查证结果,证实线性异常条带是直流输电线路...  相似文献   
79.
刘红旭  陈祖伊  郭华 《矿物学报》2011,(Z1):265-266
欧亚大陆上存在一条横穿大陆的东西向铀矿带(Серых,1999),该带东段大致与中央亚洲活动带重合,向西沿东欧陆块(俄罗斯地台)南缘的古生代褶皱带延伸,直抵大西洋东岸。该带中已探明众多不同类型的铀矿床,特别是砂岩型铀矿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经初步估算,该铀矿带集中了世界铀资源量的50%和俄罗斯铀资源量  相似文献   
80.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叶许春  张奇  刘健  李丽娇  郭华 《冰川冻土》2009,31(5):835-842
20个世纪60年代以来,鄱阳湖流域径流呈现出增加趋势,特别是1990年代流域径流增加显著,与该时期多次出现洪水灾害事件密切相关.运用Mann-Kendall检验法对1961—2000年流域径流序列进行突变分析,结果显示1992年附近是流域径流突变发生的拐点.基于径流对降雨和潜在蒸散发的敏感关系,以1961—1991年为基准期,定量分析了1992—2000年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天然径流的影响分量.结果表明:相对于1961—1991年,1992—2000年多年平均径流量增加211.7mm,其中气候变化引起的增量为282.2mm,人类活动引起径流减小70.6mm,分别占多年平均径流变化量的133%和-33%.不同子流域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分量相差较大.气候变化因子中,流域降水量的增加,特别是夏季暴雨频率的增加,是引起1990年代鄱阳湖流域径流显著增大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蒸发量的长期下降.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径流起着减流的作用,主要是由于流域内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水利工程设施的存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另一方面,1990年代流域水土流失状况的有效缓解,有助于增加流域的贮水能力,减小径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