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0篇
  免费   395篇
  国内免费   590篇
测绘学   267篇
大气科学   435篇
地球物理   343篇
地质学   922篇
海洋学   387篇
天文学   58篇
综合类   123篇
自然地理   280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9篇
  1962年   9篇
  1958年   8篇
  1956年   4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961.
基于省级1:10 000基础测绘成图,以试验生产的方式探讨了ADS80数码相机航摄影像生产的关键技术——Level 0级影像空中三角测量和空三加密后的Level 1级影像立体测图,分析了不同影像地面分辨率、不同控制点数量和分布条件下ADS80影像的后处理精度,提出了ADS80影像在1:10 000成图中的控制点布设方案,结果可以为省级基础测绘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62.
导致区域性雷暴大风天气的云型分类及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方翀  郑永光  林隐静  朱文剑 《气象》2014,40(8):905-915
利用2005—2011年的静止卫星、常规探空和重要天气报资料,文章选取了18次典型区域性雷暴大风过程,在分析500 hPa天气形势基础上对导致雷暴大风的强对流云型进行了分类分析,其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初始、发展、成熟和消亡四个阶段。对静止卫星观测的定量特征分析表明,对流云团中IR1通道和水汽(WV)通道的亮温差基本为负值,其值的不断减小预示着强对流在持续发展;在监测和预报雷暴大风天气时,需要特别关注长椭圆形强对流云带的右侧和其右侧的孤立对流云团,尤其是TBB(红外亮度温度)低负值区、TBB高梯度区、IR1和WV通道亮温差值区及大梯度区均配合的区域。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静止卫星IR1与WV通道的亮温特征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获得了雷暴大风出现站点附近的红外亮温、水汽亮温、IR1与WV通道亮温差和红外亮温梯度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大部分站点的雷暴大风天气出现在以下时段:红外亮温由急剧下降到平缓下降之间的过渡期;IR1与WV通道亮温差由迅速下降转为缓慢下降或稳定少变的时间点前后,且多数处于IR1和WV通道亮温差由正转负临近的时间段内;红外亮温梯度达到最大的时间点附近或开始下降的时候。  相似文献   
963.
利用深圳市稠密自动气象站降水观测,对2008—2012年64个大暴雨(24 h雨量≥100mm)以上降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大暴雨主要集中在5—9月,6月达到峰值;降水主要出现在10:00—14:00,其中14:00降水次数最多。(2)大暴雨具有累积雨量大、强降水时间集中、雨强大等特点;雨强出现频率与时雨量值成反比;全市有3个显著高发区。(3)大暴雨的天气形势主要有台风型、西南季风型、北部湾低压型、热带云团型和冷空气切变线型,台风型出现次数最多,其次是西南季风型。(4)5月多见冷空气切变线型;6月以西南季风型为主;7—9月以台风型为主。  相似文献   
964.
应用1951~2011年NCEP/NCAR第一套逐月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全国160站逐月的降水和气温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得出该指数与长江中下游的夏季降水(温度)存在正(负)相关(均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高原夏季风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1979年是其突变点.高原夏季风与副热带高压以及南亚高压的特征参数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高原夏季风偏强(弱)时,南亚高压出现青藏高原(伊朗高原)模态,强度减弱(增强)且东伸(西退),副高增强(减弱)且西伸(东退).南亚高压的各个特征参数都存在共同2~4年周期振荡,且高原夏季风与南亚高压主中心的经度(纬度)在3~5年(3~4年以及5~6年)上的显著关系最好.  相似文献   
965.
针对所提出的一类新型混沌系统,研究了其驱动与响应系统的反同步控制问题.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利用自适应控制方法,提出了可以实现混沌系统反同步的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和参数自适应学习算法.在此基础上,通过Matla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仿真结果显示所有的参数均可以得到准确地识别,并且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误差系统趋于稳定,说明了控制器与参数自适应律的正确性.最后,基于Multisim电路仿真平台对同步电路进行验证,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该方法的电路可实现性.  相似文献   
966.
根据清代华南雨雪分寸记载的内容、特点,参照华南地区前汛期降水特征,提出了利用雨雪分寸记载重建华南前汛期开始时间的方法,重建了1736-1911年福州与广州前汛期开始日期变化序列;并利用福州与广州(分别始于1953和1952年)逐日降水观测记录辨识了器测时期两地前汛期的逐年开始时间;据此分析了过去300年华南前汛期开始日期的年-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736-2010年间,福州、广州两地前汛期开始时间平均为5月第1候;但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波动,其中重建时段(1736-1911年)的主周期为2~3年、准10年和准40年,器测时段的主周期为2~3年、准10年和准22年。在年际尺度,重建时段福州和广州前汛期开始时间最早的年份均为4月第4候,最晚的年份则分别为5月第6候和6月第1候;而器测时段两地前汛期开始时间的最早年、最晚年均为4月第4候和6月第1候。在年代际尺度,重建时段福州和广州相邻年代最大变幅分别为2.2候和1.6候;器测时段福州和广州相邻年代最大变幅则分别为2.5候和2.4候。  相似文献   
967.
从海冰现状出发,全面评述海冰反演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SAR观测技术、星载微波辐射计、高度计、雷达辐射计、多微波传感器及GNSS-R技术等,重点介绍当前GNSS-R反演海冰的关键技术,指出GNSS-R反演海冰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68.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境内发生MS7.0级地震。为充分发挥遥感技术在地震灾害应急决策、救援及震后恢复重建中的作用,利用地震前后的多源遥感数据,基于遥感图像人机交互解译和野外现场考察,研究了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其空间分布。遥感调查结果表明,芦山地震引发了1 678处次生地质灾害,覆盖地表面积约8.354 km2,具有规模小且以崩塌、落石为主要灾害类型的特点。基于地震前的地形数据,研究了次生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与高程、坡度的关系。对次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95%的次生地质灾害分布在海拔750~1 850 m之间;82.5%的次生地质灾害分布在地形坡度15°~50°之间,但随着坡度的增加,次生地质灾害发生率显著升高。在空间分布上,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呈现显著的线性排列:或沿NE向发震断裂线性排布,或沿山脊和河谷线性排列。研究结果为芦山地震应急决策、救援及震后恢复重建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69.
970.
基于过去800年(1160~2000年)北京城市交通网络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北京交通网络的发展变化。主要从交通网络的拓扑结构、可达性等角度分别对网络直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平均聚集指数、相对可达性等指标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北京交通网络扩张呈“两段式”特点:前数百年只加密路网,近53年网络直径扩张了2.62倍;第二,从网络拓扑结构的角度分析,北京过去800年交通网络度分布结构呈现良好的一致性,交通网络中顶点与路段的比例保持不变,网络内部联系日趋紧密;第三,北京交通网络可达性格局趋于有序:从金元时期的不规则格局发展为明清时期的椭圆形格局,建国后呈圆盘形格局扩张,但可达性中心由天安门向西北方向偏移至阜成门处。通过搜集研究北京过去800年的交通网络数据,本文记录了北京交通网络演化的全过程,并揭示了其演化过程中蕴含的宏观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