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1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对新生代火山活动携带到地表的超镁铁岩捕虏体岩石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的研究表明,南海北部及邻区岩石圈地幔组成和空间变化与大地构造分区有密切联系;区域上的岩石圈地幔经历过多重地幔交代作用,而与南海北部陆缘活化和陆缘扩张更为密切相关的地幔交代作用可能主要为高温型富Fe-Ti交代作用;软流圈热物质上升是引起大陆地壳活化的重要的深部作用因素。  相似文献   
32.
对我国首次发现的海南排浦现代白云岩的研究认为,该岩发育于早更新世湛江组滨海相细—粉砂层之中,通过交代作用形成具雾心亮边结构的菱面体自形晶,矿物上属钙过剩的含铁白云岩,其形成过程可分为二个阶段:准同生渗透回流白云岩化作用阶段;成岩混合水白云岩化作用阶段,而后一阶段可能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33.
南海北部陆缘张裂—岩石圈折沉的地壳响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南海北部陆缘在中生代晚期曾形成宏伟的华夏陆缘造山带。火成岩岩石学、岩相古地理学和地球物理学证据显示,该造山带不仅具有巨厚(50-60km)的陆壳,而且还有巨厚(160-180km)的岩石圈根,在地势上曾出现过高3500-4000m的华夏山系。陆缘裂陷盆地的形成发育历史、地壳-岩石圈深部结构、火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理论计算均表明,南海北部陆缘从晚白垩世以来发生的张裂作用起始于华夏陆缘造山带的拉伸塌陷,岩石圈折沉是南海北部陆缘张裂的重要的引发机制。因此,南海北部陆缘张裂既不同于弧后扩张,也不受控于大西洋式的海底扩张,而是该区大陆构造演化和深部壳幔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4.
南海北部新生代火山岩微量元素与同位素体系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涂湘林  邹和平 《地球学报》1997,18(Z1):34-36
南海北部新生代火山岩由早期的钙碱性双峰式向晚期的碱性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演化,微量元素与同位素体系特征研究表明这种趋势与该地区边缘海的扩张过程相对应,在拉伸作用早期,岩浆来源于富集型岩石圈地幔,而在晚期则来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  相似文献   
35.
珠江口盆地新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研究表明,南海(SCS)珠江口盆地新生代火山岩特征如下:早第三纪火山岩成分较复杂,既有玄武岩,也有较多的中酸性火山岩,岩石系列以钙碱性为主。火山岩的K/P值较高,但高场强元素(HFSE)丰度较低,Ti/Yb,Nb/La,Nb/Y值较小,玄武岩Sr、Nd同位素组成为相对富集型;而晚第三纪火山岩成分较单一,全为玄武岩,形成碱性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组合。玄武岩K/P值降低,但其HFSE增高,Ti/Yb、Nb/La、Nb/Y值增大,Sr、Nd同位素组成为相对亏损型。这种发展趋势与北美西部新生代裂谷区火山活动的发展序列颇为相似。此外,本区玄武岩的Pb同位素组成具有Dupal异常特征。岩浆作用的发展趁势及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岩石圈底层剥落或层离作用(delamination)可能是南海北部新生代陆缘扩张的一种重要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36.
广东沿海新构造运动的大陆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和平 《华南地震》2002,22(3):11-19
广东沿海新构造运动的大陆动力学背景了受周边板块运动影响外,还受该区大地构造演化的历史和壳幔深部结构制约。该区新构造应力场变化为:晚第三纪,陆缘裂陷盆地区为SSE为拉张,粤东、粤中沿海陆地局部为近SN向挤压;上新世晚期至今,为NWW-SEE向挤压。燕山晚期以来沿海地区“华夏山系”的造山后拉伸塌陷和岩石圈拆沉作用,导致地壳张裂,软流圈上涌,对广东沿海的新构造运动重要的控制作用。此外,广东沿海上地幔的高热状态和地壳内部的流变分层结构,是该区新构造运动和地震发生的重要的深部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37.
“数字海洋”在海洋综合管理与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发展中的海洋大国,拥有18000多公里大陆岸线和约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海洋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维护海洋权益,是我国在21世纪面临的重要任务和挑战。要提高海洋管理能力,维护海洋权益,首先要了解海洋,以整体的观点认识海洋。作为“数字地球”的分支“数字海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和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38.
新生代火山岩中的深源捕虏体资料反映,南海北部及其沿岸地区岩石圈地幔的主体由主量元素易熔组分相对饱满的、同位素组成类似MORB-OIB型的、高温型的二辉橄榄岩所组成;但在其顶部残留有古老的岩石圈地幔,它由主量元素易熔组分相对贫瘠的、同位素组成类似EM型的、较低温的方辉橄榄岩组成。在下地壳底部,分布着由晚中生代幔源岩浆分离结晶和堆晶的基性麻粒岩。由此提出了该区中、新生代壳 -幔或岩石圈 -软流圈相互作用与构造演化的简略模式: (1)印支期 -燕山早期为地壳岩石圈厚度增大的华夏型后地台活化造山带环境;(2)燕山晚期岩石圈快速减薄(如拆沉作用),造山带拉伸塌陷,地壳深处并发生广泛的底侵作用; (3)始新世 -渐新世软流圈再次上涌(如地幔柱的影响),岩石圈地幔发生底蚀减薄,地壳也因为下部层的塑性流展和上部层的张裂拉伸而减薄; (4)中新世以来,由于地幔热源在拉伸环境中被释放,壳幔发生冷却,部分软流圈地幔转化为“新生的”岩石圈地幔。研究进一步说明,南海北部陆缘扩张是该区大陆构造演化到大陆活化造山带后期,在深部壳 -幔的相互作用下,岩石圈所发生的垂向减薄和侧向伸展,既不同于弧后扩张,也不是受控于大西洋式的海底扩张。  相似文献   
39.
庞西垌断裂带是钦-杭成矿带南段众多NE向韧性剪切带的其中一条,控制着一系列韧性剪切带型银金矿床的分布.对其进行热年代学研究有助于了解钦-杭成矿带南段NE向韧性剪切带的构造演化及其对伴生矿床的控制作用.获得的庞西垌断裂带内糜棱岩中两件白云母40Ar/39Ar总气体年龄分别为221.98±1.16 Ma和223.77±1.16 Ma.据此认为庞西垌断裂带在印支期发生韧性剪切活动,为伴生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空间;在同一糜棱岩样品中获得的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为64.83±4.13 Ma和75.69±2.88 Ma,结合热史模拟结果可以得出,庞西垌断裂带在75~60 Ma期间发生了快速冷却作用(6.2 ℃/Ma),与区域整体缓慢冷却过程(1.5 ℃/Ma)差别显著,据此推测庞西垌断裂带可能在约75~60 Ma期间再次发生活动,而庞西垌银金矿床可能形成于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40.
河源伸展剥离断层(博罗-龙川段)及其第四纪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地调查测量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河源断裂带主体(博罗长宁-龙川段)伸展剥离构造及其第四纪活动特征进行讨论。该断裂带自燕山晚期以来主要表现为缓倾角的伸展剥离正断层,下盘形成了最大厚度约200m的糜棱岩和糜棱岩化带,上盘下滑并控制着K2-E裂陷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博罗-龙川一带的河源伸展剥离断层,南段和北段滑距较大,上盘脆性域K2-E红层以剥离断层为界与下盘前寒武纪变质核杂岩或燕山期花岗岩相接触;中段滑距较小,K2-E红层多与由J1构成的中间韧性层相接触,之间为脆性剥离断层,下剥离盘为糜棱岩化花岗岩,但变质核杂岩未出露。河源断裂带下盘顶部的糜棱岩在后期活动中曾发生强烈的硅化,形成宽度4~30m的硅化岩带。K2-E红层形成之后,断裂带在新生代晚期再次发生错动,其结果是在硅化岩带的顶部或在K2-E红层与中间韧性层J1浅变质粉砂岩之间产生新的脆性断层面,并往往形成20~80cm厚的断层泥。地质、地貌、形变测量、地震以及断层物质测年等资料表明,博罗-龙川段河源断裂带在第四纪直至现今仍有活动,但自晚更新世以来的近地表活动减弱;其第四纪活动在空间上还表现出分段特征:(1)东源黄田以北段活动性较弱;(2)博罗石坝至东源黄田段活动性较强;(3)博罗石坝以南现代活动性也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