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69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川江是长江上游物源的主要汇集河段,其重矿物组合特征对长江的形成与演化研究非常重要。通过对金沙江、川江主河段及各支流沉积物进行系统的样品采集和重矿物组合特征分析发现,川江段干流重矿物组合稳定,以赤褐铁矿-磁铁矿-钛铁矿-绿帘石-角闪石-辉石-绿泥石为主。川江段干流与支流在重矿物组合方面存在显著不同,各主要支流的重矿物组合也有明显差异。金沙江、川江段及川江段的主要支流的沉积物重矿物特征与其源区的表壳岩系显示出极好的一致性。通过比较发现,川江段干流重矿物组合主要受金沙江制约,尽管有众多的支流汇入,但并未改变干流的重矿物组合特征,说明宜宾以上的表壳岩系对长江上游的重矿物组合特征具有支配意义。  相似文献   
22.
从砂岩成分探讨吐哈盆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源碎屑岩是陆相沉积盆地的主要充填物,其成分主要受物源区母岩成分控制。通过系统分析碎屑岩成分特点可以再造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对吐哈盆地分别采用岩矿和地球化学分析手段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分析所得结构吻合性极好,反映盆地的构造演化分为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以及白垩纪-第三纪3个演化阶段,在各阶段地层成分出现较大差异,是盆地及相邻地区遭受构造运动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23.
南海北部陆坡渐新世的蛋白石沉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南海北部陆坡ODP1148孔蛋白石沉积的研究发现, 在距今约30-27.5 Ma的早、晚渐新世界线附近, 放射虫、硅藻和海绵骨针丰度以及沉积物孔隙水中的H4SiO4突然增加, 反映南海在这段时间有较高的蛋白石沉积和保存. 几乎与此同时(约30-28 Ma), 赤道中太平洋的生物硅质沉积的含量亦高. 与大西洋ODP929孔蛋白石沉积的对比表明, 渐新世太平洋与大西洋低纬区的蛋白石沉积呈互补性关系. 早、晚渐新世界线附近在大西洋保存的生物硅质沉积物降低而在太平洋增高, 可能反映了北大西洋深层水的形成和加强, 从而导致两大洋盆之间底层水分馏作用的增强. ODP1148孔沉积物的X衍射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发现, 大部分放射虫、硅藻和海绵骨针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溶解和再沉淀作用的改造, 已经由蛋白石-A转变成蛋白石-CT.  相似文献   
24.
ODP 1143站最上部的3层火山灰深度(mcd)分别为5.55 m(本文称之为A层)、42.66 m(B层)、48.25 m(C层), 其厚度均为-2 cm. 微古生物资料初步限定它们的年龄分别为-0.07 Ma、-0.80 Ma和-1.0 Ma. 这些火山灰层主要由70-150 μm的火山玻璃碎屑组成. 电子探针分析结果的对比表明, 这3层火山灰分别与Toba第四纪3次火山喷发物(YTT, OTT及HDT)相对应. Toba火山喷发物在南海的发现暗示其喷发作用多发生在为南海夏季风期间, 喷发强度可能要比原先估计的更强.  相似文献   
25.
周口坳陷早白垩世沉积相与沉积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口坳陷早白垩世主要发育冲积扇相、河流相、湖泊相、扇三角洲相和三角洲相等类型,其中谭庄-沈丘凹陷沉积相带呈东西向狭长展布,是一个典型的断陷盆地.本文在讨论了湖盆的物源、古地形、古水流、水介质条件及古气候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早白垩世时周口坳陷的沉积格局。  相似文献   
26.
盆地动力学与能源资源——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按地球化学成分的变化特点 ,吐—哈盆地砂岩样品以二叠纪、三叠—侏罗纪、白垩—第三纪为单位组成三个组 ,分别代表盆地几个相对稳定的发育时期。在这三个组之间岩石化学成分存在较大的突变或跳跃 ,则是盆地南侧发生的几次板块碰撞拼合作用对本区产生的影响。对渤海湾盆地泥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 ,渤海湾盆地海域内各次级凹陷的沉积物源区各自不同、相互独立 ;但在盆地不同地区 ,沉积物源区母岩地层时代有随时间推移发生改变的现象。上述研究表明 ,陆源沉积物地球化学研究在沉积盆地分析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可以揭示沉积物成分中所包含的更为细微的信息 ,是盆地沉积演化研究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7.
东海陆架盆地新生代发育大型弧后盆地,接受了海相及陆相沉积,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 其中,丽水凹陷发育了古新统?始新统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及滨浅海相沉积,其沉积环境及沉积物源研究一直存在争议. 通过古生物学和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系综合分析,对丽水凹陷古新统?始新统沉积环境及潜在源区进行系统的源汇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丽水凹陷古新统及下中始新统以滨浅海相为特征,凹陷东侧海水较深,沉积物主要来自周边燕山期岩浆岩古隆起. 然而,凹陷东、西次凹在沉积物源上存在明显差异,西次凹沉积物锆石U-Pb年龄谱系仅发育燕山期单峰,东次凹还存在明显的印支期物源;特别是进入始新世,东次凹温州组物源发生明显改变,出现大量古老锆石,沉积物来自北部渔山低隆起,显示该时期在凹陷北侧发育较大规模的三角洲沉积. 晚始新世,由于玉泉运动,丽水凹陷发生隆升剥蚀,直到中新世再次接受沉积. 丽水凹陷古新统?始新统以海陆过渡环境为主,有利于烃源岩及储集体的发育,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8.
提出了一种基于船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河流水涯线精细化提取方法。该方法首先对点云数据进行粗格网划分,结合河流水涯线格网的密度、高程、边缘性和连续性多重约束条件,利用连通区域标记和边缘检测等组合算法,快速确定河流水涯线粗边缘;然后对粗提取结果进行细格网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距离约束下的单行格网局部高程最低点提取算法,实现河流水涯线精细化提取。针对上海某地区长度约为1.56 km河流的船载激光雷达实测点云数据,对提出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取出精细可靠的河流水涯线。  相似文献   
29.
陈村剖面位于佛山市陈村镇。AMS14C及OSL测年结果显示,剖面自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开始沉积,结束于全新世晚期,由老至新经历了河流相—河口湾相—三角洲相沉积环境。根据有机碳同位素曲线变化特征,结合孢粉、有孔虫等鉴定结果及沉积环境综合分析,将剖面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1晚更新世,34.15~24.5ka BP,属河流相沉积环境,δ13Corg平均值为-28.13‰,对应MIS 3期冷—稍湿气候,期间小幅波动;2晚更新世—全新世早期,24.5~9ka BP,属河流相沉积环境,δ13Corg平均值为-29.8‰,对应MIS 2期干冷气候及全新世早期温—干气候,YD事件得以记录;3全新世早—中期,9~6.7ka BP,属于河口湾—三角洲相沉积环境,δ13Corg平均值为-27.97‰,变化幅度小,对应暖—湿气候;4全新世中—晚期,6.7~0.44ka BP,属于三角洲相沉积环境,δ13Corg平均值为-26.94‰,变化幅度大,冷暖变化显著,气候特征为热湿—偏凉—暖干。  相似文献   
30.
宜昌砾石层重矿物组合特征及物源示踪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泛分布于宜昌至枝江—松滋一带的宜昌砾石层,对江汉平原乃至长江中游的地层划分、地貌演化、古环境变迁以及长江的形成与演化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本区内最具代表性的6个剖面为研究对象,对0.125~0.063mm粒级粉细砂质沉积物的重矿物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宜昌代表性剖面砾石层细颗粒粉砂质沉积物的重矿物组合基本一致:锆石—绿帘石—白钛石—赤褐铁矿—钛铁矿—磁铁矿。源-汇分析表明,重矿物组成所指示的源区原岩类型除了三峡地区的还有长江三峡以西的金沙江、岷江、嘉陵江及乌江流域;经与长江及江汉平原西缘各河流的重矿物组合比较发现,宜昌砾石层的稳定重矿物组合特征与现代长江河漫滩和低矮阶地沉积物的重矿物组合一致。综合分析认为宜昌砾石层是于早更新世长江贯通三峡时形成的冲积扇,结合前人对宜昌砾石层形成时代的研究,推断三峡贯通的时间应该在1.0Ma BP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