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91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47篇
地球物理   87篇
地质学   210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从用户需求角度研究信息服务特征,有助于开展地震应急信息精准化服务并提升服务效率.通过对地震应急信息用户进行问卷调查,结合信息反馈、实地观察、文献分析等方法,开展高频词、载体、时间方面的信息服务需求分析,并刻画了用户画像.从服务内容、信息表达、时间分布规律3个维度归纳政府类、行业类和公众类用户地震应急信息服务特征,为应急...  相似文献   
372.
利用常规观测、积雪深度逐时加密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ECMWF Reanalysis v5,ERA5)资料,对2023年12月13—15日山东一次极端暴雪天气过程积雪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此次过程是一次江淮气旋暴雪天气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降水相态复杂、基础温度低、降温幅度大和积雪深度厚等特征。(2)最大小时新增积雪深度可达8 cm;过程平均雪水比为0.7 cm·mm-1,呈“西大东小” 的分布特征。(3)有积雪的站近地面温度从开始降雪到地面产生积雪,气温和雪面温度均呈下降趋势,0 cm地温在降雪前期降温明显,积雪形成后地温不再明显变化。无积雪的站在整个降雪时段内近地面温度可分为4种情况。(4)雪水比随气温变化最明显;积雪形成之后地温对雪水比大小影响不大;当雪水比小于0.75 cm·mm-1时,雪水比随雪面温度降低而增大,当雪水比大于0.76 cm·mm-1后,雪面温度不再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73.
武都水库是高坝大型水库(设防烈度Ⅶ度),库区地处龙门山断裂带的主中央断裂与主边界断裂之间,并位于2008年汶川MS 8.0地震的破裂带内。本文选取2014年2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武都水库监测区记录的4 142次地震进行时空分析,厘清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大坝周围分布特征和时间进程分布特征,并对库区及周边14次ML≥3.0地震对水库大坝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武都水库监测区地震分布特征:2014—2018年,监测区共发生ML≥3.0地震7次;地震活动集中分布在水库库尾和坝前,形成2个明显的丛集区;地震主要沿SW—NE和NW—SE两个垂直剖面分布,震源深度均小于20 km;在大坝NW偏N方向约3—40 km处,地震活动频次较高;监测区内地震活动水平整体较低,地震日频次仅2.89;②在研究时段内,监测区及周边ML≥3.0地震对水库大坝的影响有限,但仍需密切关注地震活动,以保障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374.
野外地质调查和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发现,藏南冈底斯带尼木地区出露有规模较大、原岩形成于中二叠世(~266Ma)和晚三叠世(220~219Ma)的变质基性岩,而晚三叠世变质基性岩中还存在~2.5Ga的捕获锆石。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两期基性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即:(1)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2)比较一致的Sr和Nd同位素比值(87Sr/86Sr(t)=0.703225~0.703664,εNd(t)=6.51~6.81)。结合拉萨地块东南缘已发表的三叠纪中-基性岩地球化学数据,发现尼木中二叠世和晚三叠世基性岩皆形成于陆缘弧环境,岩浆来源于尖晶石橄榄岩地幔2.5%~4%的部分熔融,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对比拉萨地块西南缘与东南缘二叠纪-三叠纪俯冲相关的岩浆记录,推断新特提斯洋向拉萨地块下的初始俯冲作用具有穿时性,东段俯冲作用在~266Ma已经开启,西段则发生在255~214Ma之间。  相似文献   
375.
376.
于书媛  方良好  宴金旭  倪红玉  陈靓  丁娟 《地震工程学报》2022,44(6):1469-1477,1488
运用升、降轨Sentinel-1A 卫星的差分干涉影像,获取2019-06-17四川宜宾长宁 MS6.0地震的三维同震形变场.在此基础上,以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为约束条件,基于 Okada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得到发震断层符合走滑和逆冲特征,断层破裂尺度约为15km×20km,断层滑动角为 44.37°,断层倾角为56.42°,震源深度约为10.2km,矩震级为 M W5.8.最后,采用SBAS-InSAR 技术获取该地区2019-04-05至2019-08-03各时间段的累计形变,结果认为该区域在震前近场形变波动较小,震后一段时间累积形变增长,分析原因可能是余震分布使得地表变化处于不稳定状态.通过与已有研究文献的比较和对该区域断层构造的分析,推测此次长宁地震发震断层由反演出的断层滑动引起,滑动面上缘接近地表,主震引起的次级断层活动触发短期内强余震频发.  相似文献   
377.
藏南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高硅淡色花岗岩富集稀有金属元素(Nb、Ta、W、Sn、Be、Li等),成矿潜力大,是未来矿产勘探的重要靶区。除了新生代花岗岩,早古生代花岗岩分布广泛,具有和新生代花岗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是否也具有成矿潜力,是有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夏如穹窿主体由早古生代花岗片麻岩以及侵入其中的新生代淡色花岗岩和伟晶岩组成,这些花岗岩具有与新生代高硅淡色花岗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在Sn-W和Nb-Ta系统关系上,可以分成两组:一组富集W和Sn(W=5×10^(-6)~42×10^(-6),Sn=12×10^(-6)~35×10^(-6)),另一组富集Nb和Ta(Nb=23×10^(-6)~108×10^(-6),个别高达217×10^(-6),Ta=8×10^(-6)~38×10^(-6),个别高达143×10^(-6))。与富集W-Sn的花岗片麻岩相比,富集Nb-Ta的花岗片麻岩具有:(1)较高的Na_(2)O,为富Na花岗岩,(2)较低的K_(2)O、FeO^(T)、TiO_(2)、P_(2)O_(5)、Sr、Zr;(3)略微富集MREE,亏损LREE和HREE,显著的负Eu异常;(4)较高的Nb、Ta,但较低的W、Sn。元素的系统关系表明,这两类花岗片麻岩都是较原始岩浆经历了不同程度斜长石、锆石、云母等矿物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富集Nb-Ta的花岗片麻岩分异程度最高。夏如早古生代两类花岗岩的Nb/Ta比值都小于5,但富集W-Sn花岗岩中Zr/Hf>20,富集Nb-Ta花岗岩中Zr/Hf<20。随着花岗质岩浆的分异逐步增强,当Zr/Hf=20时,熔体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花岗质熔体从富钾质变成富钠质,从富集W-Sn变成富集Nb-Ta。本研究表明,在喜马拉雅造山带,不仅新生代花岗岩,而且古生代花岗岩都富集稀有金属元素,熔体结构的改变是控制花岗岩富集稀有金属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78.
场地类别的不同会影响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经济水平和抗震理念,有着不同的场地分类标准。本文抓住我国抗震设计规范演变主线回顾了场地类别相关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和对比我国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建筑设计规范中的场地分类的异同,并用工程实例进行分类给出了不同国家场地类别的对应关系,提出了我国场地分类方法可增加计算深度及采用场地周期作为分类指标的建议。  相似文献   
379.
文章根据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构造环境、盆地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及其基底结构,将中国含铀沉积盆地划分为裂谷型盆地、前陆盆地、挤压挠曲盆地、山间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等5种类型。在分析各类型含铀沉积盆地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各类型含铀沉积盆地的铀成矿特征;提出裂谷型盆地、前陆盆地以及山间盆地等3类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是我国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最有利的沉积盆地,也是今后我国地浸砂岩型铀矿的主要找矿方向;挤压挠曲盆地的铀矿找矿在我国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其找矿前景十分广阔;走滑拉分盆地的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相对较弱,但因其常常叠加热液改造成矿作用,其找矿前景还是值得探索的。  相似文献   
380.
古生代晚期天山造山带经历了洋壳消减及地块拼合的过程,西天山伊犁地块周缘拼合带的花岗岩岩浆记录可以为俯冲造山作用时限提供有效的约束。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分析显示,位于伊犁地块北缘的桦木沟花岗岩体高硅,富碱,贫铁,富集HFSE,具强烈铕负异常,亏损Ba、Sr、P、Ti,富集Cs、Rb、U、K,与高分异I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一致;Pb同位素指示花岗岩源区为造山带下地壳;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该岩体结晶年龄为(330.2±5.7)Ma,说明桦木沟岩体产于汇聚大陆边缘,天山北部洋壳在早石炭世晚期仍在向南俯冲,准噶尔地块与伊犁地块还未碰撞拼合,天山地区可能正处于俯冲消减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