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8篇 |
免费 | 164篇 |
国内免费 | 21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1篇 |
大气科学 | 161篇 |
地球物理 | 141篇 |
地质学 | 602篇 |
海洋学 | 111篇 |
天文学 | 22篇 |
综合类 | 79篇 |
自然地理 | 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34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37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40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48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46篇 |
2006年 | 61篇 |
2005年 | 39篇 |
2004年 | 42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37篇 |
1996年 | 44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31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971.
本文应用灰色GM(1,2)建模方法,提出了水质富营养化单项指标的一种新的预测模型。该模型用于湖水总磷度的预测实例表明预测值与实际值拟合较好。本文还将GM(1,2)预测模型与 Vollenweider预测模型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72.
973.
根据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北锚碇大型圆形沉井结构特点与工程地质条件,结合施工现场沉降监测控制点的实测数据,采用大型有限元计算程序ADINA建立了三维计算模型,对沉井结构及其周围的地下连续防护墙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分析了沉井在下沉与封底过程中其结构自身的应力分布与变形情况,并探索了沉井在下沉过程中对周边邻近高层建筑与堤岸构筑物的影响。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沉井外围的地下连续防护墙主应力会随沉井的下沉而相应地增加,在沉井封底后其变形主要出现在上部和底部;而沉井在下沉过程中其结构底部的刃脚、十字隔墙、十字隔墙与环形井壁结合处均会出现较大拉应力;沉井的周边土体沉降量会随下沉深度而相应地增大。在沉井封底完成后测点的沉降理论计算值与实际监测值比较吻合,一般计算值较监测值稍小:二者的差值在邻近高层建筑的沉降控制测点为-1.22~-0.88 mm;而在附近的长江大堤处的关键测点为-1.27~0.64 mm。该计算模型对锚碇沉井下沉过程的沉降控制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74.
公路测量中导线点检测方法的确定及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公路建设施工中的测量工作,针对测量人员对已知导线点的检测方法、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对检测导线点的精度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的阐述和说明如何利用已知资料进行检测,保证测量控制点的精度满足施工放样的需要,提高公路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975.
为了比较全面、客观地认识青藏高原岩石圈深部结构,探讨高原岩石圈形变特征、应变状态、热结构、板块(或地体)运动和壳、幔物质流变等重要科学问题,必须研究高原内部各个地质构造区域壳、幔电性结构沿东西方向的变化;INDEPTH—MT在喜马拉雅.西藏南部地区完成了6条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深探测剖面研究.通过这6条剖面的电性结构成像,讨论了研究区地壳和上地幔导电性三维结构特点;发现西藏南部沿东西方向超出1000km范围,较普遍存在中、下地壳高导层,这高导层并不完全是连续的,向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高导层变薄、变浅、电阻率升高.讨论了藏南岩石圈的流变性问题,认为藏南中、下地壳具有良导电性,可以证明西藏巨厚的地壳中确实存在部分“熔融体”和“热流体”,藏南巨厚的中、下地壳的物质状态是热的、软弱的、塑性的,甚至可能是“流变”的;结合岩石物理实验结果的讨论认为,与藏南大地电磁资料相适应的地壳部分熔融百分比应能达到5%~14%;对于地壳中的细晶岩来说,在这个熔融百分比下引起黏度的降低量有可能达到引起地壳“流变性”的要求:但对于花岗岩来说,也许不足以引起地壳产生“流变”. 相似文献
976.
977.
秦岭造山带结构与演化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详细论述了北秦岭与商丹带、南秦岭、勉略带和太白-佛坪-汉南带的组成、结构特征;重新划分和阐述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单位及其发展演化。提出秦岭是由五类岩石地层地质体按非线性、混沌动力学的关系组合在一起并拼贴、镶嵌、叠置、堆垛而成的综合构造体,是南北与东西共存的构造格局。其经历了太古宙-古元古代陆核或古陆块增生或拼贴的发展阶段,中-新元古代板块构造体制发展阶段,震旦纪-三叠纪板内海相沉积盆地与造山带转换的发展阶段.印支期以来陆相沉积盆地和造山带转换的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或抽拉构造)体制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78.
在稳定的南祁连地区,对中二叠世-早、中三叠世地层进行露头层序地层研究,建立了2个三级层序(OS1、OS2),分别由不同的副层序组合而成,每个层序又发育TST、HST以及ss,但缺乏SMST。层序的发育与全球海平面的变化有密切关系,构造运动的持续作用,使南祁连地区海平面变化频敏,对该地区层序地层的组成具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79.
太行山构造岩浆带K-Ar法同位素年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500余个同位素测年数据的统计特征表明,目前所取得的K-Ar法同位素年龄的统计峰值不能直接用来表示地质体的形成年龄,而是记录了区域造山抬升剥蚀的历史。利用不同地质样品的冷却年龄峰值,可以定性地估算区域隆升速率和隆升高度。在这个前提下,太行山构造岩浆带在中生代时期的抬升速率为0.421~0.253mm/a,隆升高度为8799~5288m。 相似文献
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