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03篇
海洋学   60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江汉盆地始新世中、晚期古气候定量重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江汉盆地明钾1孔中、晚始新统系统的孢粉资料, 应用化石孢子花粉亲缘植物的生态位估算孢粉组合所反映的古气候特征.气候参数曲线的变化趋势显示江汉盆地始新世中期气候参数与现今北纬2 2°~ 2 6°的数值相接近, 为中-南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晚期气温较前期低1~ 4℃, 相当于现今北纬2 3°~ 2 8°处的数值, 为北-中亚热带气候.但是, 气候构型与现今截然不同, 具有气温高、年较差小、降水波动大的特点.始新世中期1月均温比今高5~ 9℃, 表明冬季风作用尚不明显, 晚期略显冬季风的影响.气候的降温发生在孔深2 10 0m处, 主要表现为1月均温的下降和年较差增长, 因而孢粉组合中落叶阔叶树种增多.年降水量波动强烈, 一般于30 0~ 170 0mm之间, 这有利于盐类矿物的迁移和堆积.降水量低于10 0 0mm时, 麻黄灌木花粉增多, 且与膏盐堆积深度相一致.高山深盆的干热环境是本区盐类矿物沉积的主要原因, 年降水量波动强烈且偏低, 有利于盐类的持续堆积, 从而有别于现今西北地区的盐类堆积.   相似文献   
262.
南海暖池作为影响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其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动力机制对于更加准确预报我国天气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海表面温度卫星观测资料和海表面再分析数据,识别和研究了南海民都洛岛西南暖池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利用数值模式探讨了其强迫机制。暖池位于民都洛岛西南方向约100 km范围内,中心位置在120.5°E, 12.5°N。暖池整个季节变化过程可分为发展期(10~11月)、成熟期(12~2月)、衰退期(3~5月)、消失期(6~9月)4个阶段:11月份暖池与南北两侧冷水温差达到0.5°C,暖池结构初步形成; 2月份温差达到1.1°C (南侧)和0.7°C (北侧),暖池最强;3月份暖池开始衰退,到6月份完全消失。进一步研究表明,该暖池的形成与地形引起的民都洛岛附近海域潜热通量的空间差异有关:冬季盛行的东北季风被民都洛岛上的高海拔山脉阻挡,在民都洛岛西南背风侧形成低风速区,而在南北两侧形成风激流(风速极大值区)。风速的空间差异引起了海表面潜热通量的差异,导致民都洛岛背风侧的潜热通量较周围海域要小,海表面温度较周围海域要高,从而导致了暖池的形成。  相似文献   
263.
同好摄影     
图片说明:周末视宁度不错,架起设备拍摄。这张照片记录了AR2786的黑子与耀斑。图片说明:那一夜本来是想去拍梅花鹿和银河,结果直到下山才发现,梅化鹿都在山下,期待2021年与小鹿再续星空之缘。  相似文献   
264.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是卓有成效的找矿技术方法, 基于汇水盆地的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提取有助于追溯异常源头、指明找矿方向。基于SCB法提出了汇水盆地法, 该方法以自然汇水盆地为预测单元, 将各样品点的地球化学属性特征赋予各自所在区域, 预测结果较为符合地形地貌特征, 且对于采样密度较高的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数据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以东昆仑乌拉斯太地区为研究区, 使用高精度DEM划分汇水盆地, 利用该方法对1∶5万水系沉积物Au、Ag、Pb因子得分进行了异常信息提取, 在提取过程中利用多种地貌参数(干流坡度、地形起伏比、汇水盆地面积)作为泥沙输移比进行残差校正计算, 并在此基础上, 利用C-A分形法分离了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异常提取结果表明, 汇水盆地面积参数最适合用作乌拉斯太地区的泥沙输移比参与顺流衰减校正, 使用汇水盆地法可以有效识别和提取该地区地球化学异常信息。使用汇水盆地法提取的化探异常范围与矿床空间位置吻合度高, 可以为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有利的信息。   相似文献   
265.
266.
267.
本文对四川盆地北部长兴组礁和飞仙关组滩特征和分布及其控制因素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研究认为生物礁为海平面上升过程中形成的海侵礁,其在纵向上的分布主要位于长兴期中晚期;鲕粒滩主要是在区域海平面下降过程中形成的海退滩,其在纵向上位于飞一—飞三。礁、滩在平面上主要在广元—梁平海槽两侧呈带状分布。长兴期随着海平面的上升生物礁向海侵的方向迁移,并且其层位逐渐抬升。飞仙关期随着海平面的下降,滩向海槽中迁移,其分布层位也有逐渐抬高的趋势。控制这套地层礁、滩发育的主要因素有海平面升降、大地构造、同生断裂及古气候。  相似文献   
268.
弄清深水湖泊夏季水温分层及其对水体各理化指标的影响对于湖泊的保护和治理有重要意义.以云南阳宗海为例,在夏季选择湖泊内有代表性的6个样点,以1 m为间隔对每个样点不同水深的水温、藻蓝蛋白、DO、pH和叶绿素a含量进行同步测定,同时在实验室测定TP.结果表明:(1)夏季晴天阳宗海上午没有明显的分层,中午开始慢慢形成4层,随后转化到3层,在14:00时达到分层相对稳定,稳定时温跃层出现在水深9~13 m处,湖表层与深水层的最大温差为7.8℃;(2)随着水温出现分层,DO和pH呈现出与水温分层相似的垂直分层结构,而这种分层过程基本上与水温成层过程同步;(3)藻类和浮游植物随水温分层而逐渐成层,但有迟滞性,迟滞时间约2 h;(4)TP对水温分层不敏感,只有接近湖底的水体总磷浓度才明显升高,9 m以上的水层总磷浓度分布均匀,水温的分层与消失过程不影响上层水的总磷浓度,全湖泊的总磷平均浓度为0.033±0.03 mg/L.  相似文献   
269.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的重要基础,脆弱生态区则是当前关注的热点区域。该文选择黄河三角洲脆弱生态核心区,利用3S(RS、GIS、GPS)数据、统计数据、野外实测数据等多元数据,构建并提取了7个反映生态环境状况的评价指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以200m边长网格作为评价单元,通过指标叠加获取各单元分值,进而将生态环境状况划分为优、良、中、差、劣6个等级,得到了垦利区生态环境状况的评价结果,并进行了生态环境分区与分析。结果显示,垦利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较差,生态环境状况优、良的比例仅占7.7%,差、劣的等级则占61.5%,生态环境状况从东北沿海向西南内陆呈变好趋势。与利用国家规程的评价结果相比,该研究能更加细致合理反映研究区生态环境等级变化。垦利区生态环境划分为稳定区、过渡区和脆弱区3个区,各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为耕地、盐荒地和滩涂,占各区面积的36.84%、31.85%和47.37%,生态环境稳定区要强化农田基本建设,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同时加强区内盐荒地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过渡区应提高耕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加大土壤盐渍化改良力度,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生态环境脆弱区应适度水产养殖规模,防止海水侵蚀,加强天然林草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270.
黄河三角洲典型区近10 a土地利用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光谱特征混杂且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的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垦利区为例,分析了其近10 a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期为该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根据2005年、2009年和2015年的陆地卫星TM遥感影像图,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获取了各时相的土地利用信息;并通过量化指标和转移矩阵对各地类变化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面积比例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盐荒地、耕地和水域;10 a间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和耕地都有明显扩张,且2009~2015年的增长速度大于2005~2009年;盐荒地面积大量减少,林草地、水域和滩涂亦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主要占用了盐荒地和耕地,耕地的扩张则主要来自盐荒地和林草地。研究区内仍有大面积盐荒地未被利用,土地利用潜力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