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0篇
  免费   250篇
  国内免费   366篇
测绘学   100篇
大气科学   194篇
地球物理   187篇
地质学   852篇
海洋学   22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87篇
自然地理   13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8篇
  1965年   5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48年   2篇
  192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河流每年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的河口区堆积,并向广阔的海域大面积扩散。其扩散的方向、距离、范围和浓度,对港口建设和航道回淤都有着重要影响。由于这些悬浮泥沙,在海洋中受到随空间和时间不断变化的潮汐、波浪和海流的作用,其扩散图形比较复杂。要想在大区域内取得同步信息,尤其对0—2米范围内的现象,运用常规的调查方法进行观测,是有一定困难的。然而,卫星观测具有多时相、多波段、视野广、可在大范围内取得同步瞬时信息的特点,这就为研究悬浮泥沙流的空间分布、扩散过程和运动规律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2.
柴达木盆地中深层混积岩储层形成机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岩心观测、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岩石物性等分析,系统阐述了柴达木盆地典型中深层(西北区南翼山构造E32-N1)混积岩的岩石学、储集空间/物性和成岩作用等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储层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混积岩以(泥质)泥晶灰岩、钙质含量较高的砂岩和粉砂岩及其混积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溶蚀改造的裂缝和粒间溶蚀孔隙为特征,物性总体表现为低孔-特低孔、超低渗-非渗透;有利于形成储层的成岩作用是溶蚀和构造裂缝作用;储层形成机制可归纳为"岩性是基础,裂缝是条件,溶蚀是关键"。这可为区域中深层混积岩储层,乃至陆相湖泊混合沉积储层的研究与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3.
文章讨论了单频GPS接收机快速静态定位方法 ,并就其在公路勘测、矿区控制网建立等应用领域如何快速建立IV等控制网作了有效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4.
三维地震数据的同一共中心点道集是由不同方位角的地震道组成的。当地下地层倾斜时,共中心点道集的反射同相轴就存在方位角时差。本文根据方位角时差校正(AMO)的基本原理,从f-k域的正、逆DMO出发,通过稳相法得到积分法AMO脉冲响应的时间、振幅因子公式。把AMO应用于一束实际三维地震数据处理,经AMO处理后的剖面绕射波和断面反射波得到了加强,其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55.
源-汇系统研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地球科学领域广为关注的重要课题.陆相盆地作为源-汇系统研究的重要方面,相对于洋陆边缘源-汇系统,其源-汇系统要素多样、过程复杂、沉积体系多变,耦合模型预测难度大,且尚处于起步阶段.陆相盆地源-汇系统研究主要集中于驱动机制及地球动力学过程、深时古气候、沉积盆地古物源区演化恢复与古水系重建、源-汇系统要素分析及剥蚀-搬运-沉积过程单因素分析与耦合模式探讨.基于钻井、岩心、分析化验数据的多方法物源示踪分析与三维地震数据的地震地貌学或地震沉积学分析,为地下陆相盆地古源区恢复、古水系重建及沉积体系的沉积地貌和沉积过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关注不同母岩区源-汇系统差异,开展现代考察与古代源-汇相结合,并尝试定量化源-汇系统耦合-过程研究,最终形成工业化标准与规范是陆相盆地源-汇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6.
土壤氮在植物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识别盐渍化地区非饱和带氮的迁移过程,以河套灌区典型盐渍化耕地为例,通过非饱和带监测和水化学统计分析,探究了土壤剖面中氮素分布的差异性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0~100 cm土层深度土壤氮含量处于较低水平,NO3-N、NH4-N和NO2-N含量平均...  相似文献   
157.
分析了Ground-based Radar (GB-Radar)与测量机器人变形监测技术的特点,以及两种监测技术数据融合所带来的优势。通过分析两种监测系统的关系,建立了这两种变形监测系统数据配准和数据融合的数学模型。通过设计实验,获取了GB-Radar与测量机器人对角反射器的变形监测数据。结果表明,对GB-Radar雷达视线向一维变形量与测量机器人三维变形量进行数据融合得到的监测点三维监测数据,最大监测误差明显降低,监测精度达到亚毫米级。  相似文献   
158.
五、地磁场源5.1 Maxwell 以前的近似对地球基本磁场来说,感兴趣的长度尺度和时间尺度可以通过Makwell以前的近似来适当地处理,即忽略位移电流以及运动流体中净的体积电荷的转移所传送的电流。在每一瞬间,磁场B是由中性电流的螺线分布J~D引起的。该总的电流由中性传导电流分布J~D和由单个原子中的电偶极子引起的净的平均体积电流组成。后一种电流用M即原子电流偶极子的体积密度、或者磁极化密度来描述;M包括永久的(剩余的)和感应的磁化强度。从数学的观点来看,总的Makwell以前的中性电流分布J~D不可能是任选的。矢量分布  相似文献   
159.
1715—1980年的核—幔边界磁场图,揭示出了磁场的静态特征、以及在大部分核—幔边界上不存在西向漂移现象。这种静态特征说明,地核中的流动是和地幔热耦合的。本文研究了各种耦合机制,并预言在核—幔边界上存在着横向不均匀性。这促进了用地震方法和大地水准面方法得到的下地幔和核—幔边界模型的比较,虽然要与分辨率很高的磁场进行详细的比较,它们的分辨率普遍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160.
我国、美国和苏联先后举行了有关大比例尺测图问题的讨论,本文从规划设计对地形图的要求、地形图详细程度与明晰程度、地形图的精度标准、测图比例尺与等高距的选择、我国航测大比例尺成图的概况以及“一测多用”原则是否适用于大比例尺测图等六个专题,进行综述。为我国广大测量工作者提供了有关上述问题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