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20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对珠江三角洲西江河口附近PRD05孔(113°11′ 02″E,22°31′24″N)的岩性和介形类的高分辨率分析表明,受海平面变化和河流作用的影响,研究区晚第四纪经历了多次环境变化。26600\{a BP\}以前为河流环境,底部为河道沙砾沉积,随后水动力条件减弱,发育河漫滩沉积。26600—13400\{a BP\} 前期发育泛滥平原相沉积,后期受末次冰期的影响,本区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泛滥平原相沉积的上部风化成杂色黏土。珠江口地区冰后期海侵应开始于约13400\{a BP\}。13400—9000\{a BP\}为海侵初期,本区形成沼泽相沉积。9000—4850\{a BP\}为全新世大海侵时期,本区为持续的河口海湾环境,发育以海相—半咸水型为主的介形类动物群,发生了3次小规模的海平面波动,导致水体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介形类动物群的组成和丰度。最大海侵发生于7500—7140\{a BP\}之间,PRD05孔主要介形类属种的丰度在这一阶段达到全新世最大值。4850\{a BP\}以来为持续海退期,河流作用增强,本区逐渐转变为上三角洲平原环境。  相似文献   
222.
刘绕  李煜斌  高志球 《气象科技》2017,45(3):526-534
利用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寿县稻麦轮作农田区观测站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观测的高时间分辨率温度廓线资料,结合位温梯度法,计算了该站点的大气边界层高度,分析了边界层高度的日、月和季节演变规律。结果显示,晴朗天气情况下,边界层高度具备典型的日变化特征,随着地面温度的升高边界层高度不断增大。其最大平均值通常出现在午后,8月平均高度最高,超过1520m,1月最低,只有520m。而且边界层高度具有季节变化趋势,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和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平均高度分别为436m,499m,377m和322m。将边界层高度结果与FNL和ERA-Interim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在白天时间段(08:00—19:00)FNL和ERA-Interim比观测平均值分别高258m,346m,夜间时间段(19:00至次日08:00)比观测平均值分别低144m,102m。  相似文献   
223.
我国区域地质灾害评价的现状及问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区域评价对制定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指导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地质环境的妥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的基础。本文以滑坡灾种为典型,总结了近10年来中国在这一领域所开展的工作和所取得的进展。在此基础上,重点指出了工作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和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该注意的方面和有关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24.
李芸  王新堂  车宝华  刘秀珍 《气象》2005,31(11):83-86
分析了自动站运行以来数据易误及疑难点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对提高台站自动站数据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25.
井间地震层要成象在环境工程勘探中的应用前景广阔,走时层析成象的射线追踪方法和在型稀疏矩阵的方法的方法是其中的关键。文中讨论了LSQR算法系列,数值模拟证明了它的优越性,最后应用于鹏飞大厦场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26.
Taking the northeastern Fujian area as an example, we provide some new technological ideas and contents for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investigation of significan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ites. ① Make sure the integrity of earthquake materials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gional histories of culture and disasters; ②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on the basis of actual records, review and identify the epicenter location and magnitude of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The research by the new technological ideas will endue the investiga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with new meanings in the cultural phylogeny and credible time domain, so as to make the results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research more scientific.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investigation for a better service to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227.
前言本文主要列举我国天山地震带一些中强地震发生前地下流体的水位、流量、氡含量等的异常变化。进一步分析了孕震不同阶段特别是短临异常阶段地下流体变化的时空特征。这些现象和事实再次表明观测地下流体的变化对于预报浅源地震以及了解震源区临震前的物理过程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228.
以三峡库区重要支流汝溪河为研究区域,分析汝溪河中底栖硅藻功能群季节演替特征,并探讨影响其季节演替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3个水情期(平水期、枯水期及丰水期)共鉴定出底栖硅藻168种,隶属8科27属,共划分为B、C、D、L_O、MP、P、X3和T_B8个功能群,其中MP在3个水情期中均占主导地位.通过冗余分析(RDA)发现,汝溪河中底栖硅藻功能群季节演替的主要驱动环境因子为亚硝酸盐浓度、电导率、溶解性磷酸盐浓度、高锰酸钾指数和温度.  相似文献   
229.
冈底斯成矿带内的岩浆岩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山的产物,更是研究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的理想对象。多仁则—桑阿卡地区位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中段中南部,区内含矿岩体为灰白色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研究表明:岩体就位年龄为(49.0±0.7)Ma,其形成时代为始新世;岩石具有高硅(w(SiO2)为67.13%)、高钾(w(K2O)为3.72%)、富碱(w(K2O+Na2O)为7.48%)、贫MgO(w(MgO)为1.34%,小于3%)的特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的高分异I型花岗岩;Eu负异常(δEu为0.70)和Sr的亏损暗示岩浆发生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岩石的微量元素表现出Th、U、K、Nd、Zr、Hf富集和Nb、Ta、Sr、Ti、P亏损的特征;全岩Sr-Nd同位素((87Sr/86Sr)i为0.705 280~0.705 530、εNdt)为-2.2~-1.6)、微量元素及元素比值揭示岩浆源区是壳幔混源,是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后板片断离构造背景下,热的软流圈地幔物质通过板片断离窗上涌,并诱发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该地区壳幔混源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综合研究认为,多仁则—桑阿卡地区斑岩型-热液型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是早始新世岩浆活动大爆发滞后的成矿响应,是与冈底斯成矿带内的壳幔花岗岩有关的Cu-Au-Mo-Fe-Pb-Zn成矿系统(52~47 Ma)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30.
研究石灰岩包壳作用有助于深入了解酸性矿山废水(AMD)在富含石灰岩的金属硫化物尾矿中的释放机制。采用AMD滞留浸泡石灰岩颗粒试料的实验方法,研究在酸水饱和条件下石灰岩次生包壳的形成作用。研究表明,AMD的Fe含量是影响石灰岩包壳作用的主因之一。在高Fe浓度(如1 029~1 033 mg/L)的AMD中,石灰岩颗粒表面可依次沉淀富Al相、石膏、纤铁矿(吸附Zn、Cu及As等),发生石灰岩包壳/钝化作用,使溶液维持酸性;而在低Fe浓度(6.71~74.8 mg/L)的AMD中,次生包壳难以生成,石灰岩得以大量溶解释碱并充分中和溶液中的H~+,使溶液达到中性。因此,Fe硫化物含量较高(如Fe含量10.62%、S含量5.70%)的石灰岩尾矿,由于其氧化后可生成高Fe浓度的酸性水而导致石灰岩包壳作用,具有释放AMD(及重金属)的危险,应注意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