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南海西南次海盆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位于陆缘强烈伸展区,蕴含着岩石圈临界伸展破裂和洋盆扩张过程的丰富信息。本文利用多道地震剖面和重力异常数据,对西南次海盆被动陆缘构造单元进行划分,研究陆缘南、北部洋陆转换带结构构造特征,探讨陆缘伸展演化过程。多道地震剖面资料显示,北部洋陆转换带发育有裂陷期断陷和向海倾斜的掀斜断块;南部发育有低角度正断层控制的裂陷期断陷、海底火山以及局部隆起;从陆到洋方向,重力异常值变化明显。根据上述结果南海西南次海盆被动陆缘划分为近端带、洋陆转换带和洋盆三个构造单元,分别对应了其伸展演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前裂谷阶段、陆缘裂陷阶段和海底扩张阶段。  相似文献   
32.
边界热质传递过程的主动传递(Active Transport)为由"低势"向"高势"的物量(包括质量、能量和信息等)传递,传递动力由边界内的其他能量(如化学反应等)或耦合作用提供,主动传递过程已经超越经典传热学和热力学的范围.基于Kedem分析方法,采用传热学和不可逆热力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边界热质传递过程的主动传递机理,提出耦合流、正耦合、负耦合和耦合程度等概念,并以两组分膜分离系统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3.
层间错动带的强度参数取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权  冯夏庭  周辉  赵阳  徐鼎平  黄可  江亚丽 《岩土力学》2011,32(11):3379-3386
为获得高应力下具有剪切错动历史、延展规模大、组合结构和矿物构成多元化等特点的白鹤滩层间错动带强度值(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首先介绍了6种错动带试验研究,包括针对错动带泥化软层的环剪试验、高压直剪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以及针对错动带复合体的直剪试验、三轴压缩试验和现场试验。综合分析不同试验对象和不同试验条件下获得的错动带强度值,归纳出了错动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与试验方式、加载的法向应力大小、试样特点及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并发现白鹤滩错动带强度特性具有典型的组合体结构效应、弱胶结效应、围压效应、水软化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原状错动带强度”和“扰动错动带强度”两个概念,并进一步讨论了白鹤滩厂址区原状的和扰动的层间错动带强度参数取值问题。其研究结果可为白鹤滩地下洞室群的安全设计和深部地下工程中同类泥化夹层的力学参数取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针对船舶与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CFDST)导管架平台碰撞问题,利用ABAQUS/Explicit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建立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导管腿导管架数值模型,对船舶碰撞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1 m/s、2 m/s和3 m/s的3种碰撞速度下工况下导管架抗碰撞性能、耗能及损伤。从碰撞力、碰撞区域变形以及导管架能量耗散等方面详细研究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导管腿作用下导管架整体的损伤模式和动力响应。结果表明:CFDST导管架在船舶碰撞荷载作用下主要由CFDST导管腿耗能,有效控制了结构整体位移变形,提升了整体刚度,有效发挥平台各构件之间组合耗能,结构抗碰撞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35.
渤海湾盆地异常高压晚期形成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渤海湾盆地各凹陷的形成演化、异常高压纵向分布特征、异常高压主体分布层位和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具有相似性。首先对东营凹陷、沾化凹陷和辽西凹陷进行了压力场演化的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凹陷异常高压形成的时代比较晚。然后对沾化凹陷的渤南洼陷进行了压力场演化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渤南洼陷超压形成时代也比较晚,异常高压主体层段--沙四上段和沙三段的超压在东营期末开始形成。综合以上分析,认为渤海湾盆地现今异常高压具有晚期形成特征。  相似文献   
36.
首次对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藏压力进行了研究, 发现中生界油藏主要为超低压油藏, 并且不同地区和不同层位油藏的异常低压差别显著.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地层剥蚀厚度增大和油藏抬升后温度降低值增加, 储层压力系数呈减少趋势; 延长组油藏抬升温度降低后使储层孔隙水的体积收缩量达0.82%~1.94%.这些指示了盆地在白垩纪末期长时间强烈抬升, 地层剥蚀和古地温降低作用是形成低压油藏的主要原因.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这种低压封闭体系对油藏的保存有利, 同时对油藏调整、油气运移再富集和油水分布等成藏方面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提出了陕北地区长6低压油藏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富集和长7砂岩透镜体不含水低压油气藏形成, 均与这种低压封闭体系分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7.
武汉市乡村旅游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武汉,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在"中部崛起"政策支持下,市政府意识到应当把旅游业作为武汉的支柱产业来抓。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新亮点,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武汉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分析,根据这些分析,提出丰富旅游产品、打造特色品牌,优化交通格局、构建城乡网络,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注重人才培养,健全管理机制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8.
为了获得不同初始颗粒粒径分布和含水率对层间错动带颗粒破碎和剪切强度特性的影响,通过对比泥夹碎屑、泥夹粉砂、全泥型3种不同层间错动带类型与现场3种不同含水率(10%、7%和3%)试样在法向压力2~10 MPa作用下的反复直剪试验和剪切面颗粒粒径分析试验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①粗颗粒越多(d60越大),采用相对颗粒破碎势Br量化的颗粒破碎程度越大;②较干颗粒(低含水率)由于磨损产生了更多的细小颗粒,而较湿颗粒(高含水率)由于破裂和摩擦产生了较大颗粒;③粗颗粒仅对峰值抗剪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且粗颗粒越多,残余强度包线非线性越强;④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随含水率线性减小,且低含水率试样残余强度包线非线性最强;⑤残余内摩擦角随颗粒破碎后的黏粒含量(<2 μm)线性减小。提出的残余内摩擦角初步预测公式可供实际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39.
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拆离断层及其控盆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Using regional geological, newly acquired 2D and 3D seismic, drilling and well log data, especially 2D long cable seismic profiles, the structure and stratigraphy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Qiongdongnan Basin are interpreted. The geometry of No.2 fault system is also re-defined, which is an important fault in the central depression belt of the deep-water area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by employing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echniques of fault activity and backstripping. Furthermore, the dynamical evolution of the No.2 fault sys-tem and its controls on the central depression belt are analyzed.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Qiongdongnan Basin wa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NW-trending tensile stress field during the Late Eocene. At this time, No.2 fault system initiated and was characterized by several discontinuous fault segments, which controlled a series small NE-trending fault basins. During the Oligocene, the regional extensional stress field changed from NW-SE to SN with the oceanic spreading of South China Sea, the early small faults started to grow along their strikes, eventually connected and merged as the listric shape of the No.2 fault system as ob-served today. No.2 fault detaches along the crustal Moho surface in the deep domain of the seismic profiles as a large-scale detachment fault. A large-scale rollover anticline formed in hanging wall of the detachment fault. There are a series of small fault basins in both limbs of the rollover anticline, showing that the early small basins were involved into fold deformation of the rollover anticline. Structurally, from west to east, the central depression belt is characterized by alternatively arranged graben and half-graben. The central depression belt of the Qiongdongnan Basin lies at the extension zone of the tip of the V-shaped northwest-ern ocean sub-bas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ts activity period is the same as the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northwestern ocean sub-basin, furthermore the emplacement and eruption of magma that originated from the mantle b  相似文献   
40.
基于围岩片帮形迹的宏观地应力估计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江权  冯夏庭  徐鼎平  赵阳  江亚丽  黄可 《岩土力学》2011,32(5):1452-1459
基于深部地下勘探隧洞围岩应力型片帮破坏是岩体初始地应力作用的最直观结果的认识,建立借助围岩片帮形迹分析工程区岩体宏观地应力的估计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地应力作用下多个交叉隧洞围岩的片帮空间分布特征和烈度强弱关系,建立岩体3个初始主应力的空间大小和方向关系;采用片帮劈裂纹方位角统计获得岩体最大主应力方向;依据片帮的应力门槛值和起裂应力门槛值估算出3个主应力量值。现场实测地应力数据和多工况数值计算分析都有力地表明,借助该分析方法获得的白鹤滩右岸厂址区域三维地应力是科学、合理的,这也为深入认识工程区地应力特征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