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为了分析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Ms8.9级大地震对中国大陆地震形势的影响,介绍了1935~1957年的苏门答腊—蒙古地震大迁移事件,此迁移事件持续22a,长度4600km,迁移速度205km/a。迁移由1935年12月28日苏门答腊Ms7.7地震为起点,由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南部边界俯冲事件开始,向北经安达曼海沟到达缅甸弧和喜马拉雅弧东端后,进入中国大陆,沿着中蒙大陆中轴地震带直抵蒙古。  相似文献   
42.
给出了半无限空间中任意倾角的走向滑动剪切断层错动产生的应力场的一套严密的解析表达式 .对前人所做的该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检验和回顾 ,重新对公式进行了严密的数学推导 ,给出了正确的结果 ,使得这一套公式更加完善和可靠 .  相似文献   
43.
根据验潮记录研究中国海岸地壳构造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 4 8个验潮站记录 ,计算出相对海平面年均值长期变化速率 ,经全球气候型海平面变化因子校正 ,获得了中国海岸现代地壳构造变形速率。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海岸构造变形的平面和纵断面图象与海岸构造格局一致 :北方海岸大面积升降区比较完整 ,分界明显 ,表现出大范围块体运动特征 ;南方海岸比较复杂 ,升降差异变化快 ,呈现以上升为主、局部下沉的特征。在升降差异分界地区均有活动断裂通过 ,这些地区也是近海地震活动强烈地区  相似文献   
44.
唐山地震前后渤海湾地区油井动态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德元  赵根模 《地震学报》1983,5(3):360-369
本文汇集和分析了唐山地震前后(1970——1980年),渤海湾地区各油田的油井动态资料,结果表明:一、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对油井动态有所影响.二、唐山地震前的油井动态异常主要表现为油产量和井压的大幅度升降.三、唐山地震前后井口压力实测曲线形态与水压致裂法测量地应力时,岩石破裂前后的曲线很相似.四、天然地层压力驱动的油井显示了清楚的震前变化,但这类井在油田只占极少数,而且迟早会转化为人工驱动型井,使问题复杂化.   相似文献   
45.
作者提出我国多数强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图象变化经历五个阶段:①正常活动;②前兆活动(Ⅰ);③平静(空区);④前兆活动(Ⅱ);⑤主震发生。比埃维逊提出的四个阶段稍复杂。本文将前兆地震出现的时间与一般的前兆异常时间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46.
统计表明在浅源强震序列中,发生晚期强余震的机会约为百分之五十。越是大地震越容易发生。但预报晚期强余震比较困难。本文着重分析了晚期强余震的特点,并据此提出了预报的三个步骤:序列初期判断是否将发生晚期强余震;三个要素的短期预报;最后的临震预报。  相似文献   
47.
赵根模  姚兰予 《地震学报》1995,17(4):440-447
本研究揭示了一个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大震迁移系列————17世纪到18世纪初期,大地震从西太平洋海沟到中国大陆内部的横向迁移,历时约134年,距离约2 600 km,速度约为19 km/a,迁移方向与板块俯冲方向一致,与板块边界走向垂直.迁移有两个分支:一支向西终止于大陆中央经向带(贺兰山——六盘山断裂带),触发了华北历史上最强大的地震活动幕,构成S形迁移迹线,包括4次M8.0地震;另一支向北经过朝鲜半岛,终止于中国黑龙江省北部,触发了长白山和五大莲池的火山喷发活动.迁移的时-空间线性度良好,速度稳定,并逐渐衰减.推测与海沟板块俯冲突然加速引起软流圈物质的扰动有关.  相似文献   
48.
断层位错引起的应力场变动与地震危险性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根模  姚兰予 《地震学报》1994,16(4):448-454
断层运动引起的应力场影响相邻断层的稳定性, 研究断层相互作用与地震危险性预测有密切关系。按弹性位错理论计算半无限弹性介质中矩形断层错动产生的应力场, 结果表明, 在中国西南与华北地区, 多数后继大地震发生在剪应力Sxy增大和正应力Syy减小区。地震发生概率的增益与作用于断层上的应力增量呈函数关系, 剪应力增加和正应力减少可引起地震触发。定义地震触发活化系数At表示地震活动度变化, At值空间扫描有助于确定具体的危险地点。最后讨论了大范围相互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49.
报道了天津地区首次发现全新世古地震遗迹为震动液化、地震裂缝、地层变形等三种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50.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新生代期间的持续碰撞和挤压过程导致亚洲大陆发生了强烈的弥散式板内变形,并形成了一个以贝加尔湖为顶点,以喜马拉雅带为底边的近似三角形的变形区与强震活动区,即新-藏三角区。基于固体刚塑性变形平面结构,结合滑移线场网络模型,对该区历史强震活动的大范围离散式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解释。结合1505-1976年以来历史强震空间迁移的实例,归纳了该区历史强震活动与地震应变释放从印度板块边界→新-藏地块→两侧大陆的顺序性及定向性迁移特征,并根据对地震空间迁移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探讨了区域未来强震危险性问题。结果显示,从2000-2018年间,印度板块边界和新-藏三角区已多次发生M7.9~9.1大地震,但其东、西两侧的区域大陆地区却异常平静,没发生过7级以上大地震。依照区域强震活动的顺序性迁移特点,推测在未来几到几十年,亚洲大陆东部与中部以及喜马拉雅带东段等区域的大地震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