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63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由侏罗系千佛岩组砂岩、泥岩及炭质页岩组成的软硬相间的互层边坡,受不同岩层工程特性的影响,开挖引起不同部位岩体产生拉裂、松弛及沿软弱结构面的蠕滑等变形。为分析地层岩性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对侏罗系千佛岩组地层进行工程地质岩组划分,分为薄层泥岩与中薄层砂岩互层岩组、巨厚层砂岩夹中厚层砂岩和薄层泥岩岩组。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边坡岩体结构的详细研究,确定了控制边坡稳定性的结构面为层间软弱夹层,进而对边坡表层碎裂岩体、结构面组合形成的块体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边坡浅层岩体整体稳定性差,局部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深部岩体稳定性相对较好,边坡稳定性的岩体结构分析结果与边坡变形状况吻合。  相似文献   
22.
通过系统分析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及岩体结构,采用定性分析结合有限元模拟研究了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并采用块体理论及极限平衡法系统分析边坡局部及整体稳定性。结果表明,切向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可以分为两类:深层变形破坏为受层间软弱夹层空间展布特征控制的块体失稳,浅表层破坏为局部块体失稳及强风化强卸荷带岩体沿最大剪应力带的滑移-拉裂变形。稳定性分析结果认为边坡浅表层岩体稳定性差,但发生深层破坏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23.
在危岩稳定性评价中,地震作用方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为解决目前危岩稳定性评价中仅把地震作用方向假定为水平向的问题,借助函数极值理论建立了地震最危险作用方向的计算公式,并结合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验证。最后,利用该公式研究了某公路隧道出口不同类型危岩的最危险地震作用方向,计算结果表明:地震最危险作用方向在347.4°~359.8°,与水平面夹角随着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增大而减小,并且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超过0.4g,地震最危险作用方向与水平面夹角在0°~30°,此时危岩体可能产生抛射破坏。  相似文献   
24.
2022-09-05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s 6.8地震,震中距离海螺沟冰川约10 km,海螺沟冰川受此次地震影响如何,受到社会广泛关切。利用多时相Landsat 8和Sentinel-2光学卫星影像,基于归一化雪覆盖指数对海螺沟冰川面积进行监测,并利用Sentinel-1雷达卫星影像,基于像素偏移追踪技术对海螺沟地震前和震中位移进行监测。结果表明,2016―2022年海螺沟冰川8月份面积呈波动变化趋势,与日平均最高气温具有负相关性,冰川运动速度与地形坡度和日平均最高气温具有正相关性。泸定地震未造成海螺沟冰川运动速度大范围显著增大,但对冰瀑布前缘区域扰动明显。震后冰崩直接致灾可能性较小,但增加了泥石流致灾风险。  相似文献   
25.
5 12 汶川地震的强震作用诱发产生了大量崩塌地质灾害,且多发生于碎裂结构岩体中。崩塌后斜坡后缘岩体及前缘堆积体的稳定性和后缘岩体对前缘堆积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同样是震后灾害所面临的问题。以干河沟沟口斜坡为例,在分析该斜坡结构特征及崩塌机理的基础上,采用二维离散元软件UDEC模拟了斜坡在天然或强震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和可能失稳过程; 运用极限平衡法对陡壁岩体再次崩塌,产生新物质堆载在现有崩塌堆积体后缘前、后分别建立模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碎裂岩体崩塌过程可分为应力重分布、潜在崩塌体形成和地震诱发崩塌3个阶段。崩塌堆积体在考虑后缘堆载作用之前,在天然或地震环境下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考虑堆载作用之后,其可能会在地震条件下失稳。离散元法和极限平衡法的组合使用,对于解决同类斜坡的同类问题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26.
为了了解青藏高原察达高速远程滑坡的运动过程与形成机理,运用遥感测绘、无人机地形测绘和现场勘查资料对滑坡进行分区,对滑坡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并利用PFC2D数值模拟对地震工况下滑坡运动过程进行模拟.将察达高速远程滑坡分为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数值模拟结果得到滑坡平均运动速度为15~20 m/s,运动时间150 s,最大运动距离为2 800 m.察达滑坡为地震条件下诱发的高速远程滑坡,源区砾岩对上部堆积体后缘铲刮推移,使得上部堆积体产生整体变形,其运动过程可分为崩滑→铲刮→滑移→堆积4个阶段.   相似文献   
27.
提出了在触摸屏公众服务系统中应用网络电子地图的框架体系,并分析了其中的关键技术.本文将Web地图服务和桌面应用程序进行有效结合,使得桌面系统可以直接访问与调用网络地图.其方法简单、快捷,并且可以节省大量资金,快速提高开发效率,最后其成功地应用到了公众服务系统当中,为电子地图在触摸屏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8.
皖南山区阳台古滑坡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皖南山区阳台古滑坡堆积体为例,在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上,运用三维有限差分数值模拟结合极限平衡理论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该滑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但在暴雨的影响下,其前缘可能出现浅层的蠕滑-拉裂破坏,坡体中上部可能出现较深层的蠕动变形-拉裂破坏。对于这类滑坡堆积体的防治应当采用多级治理措施分别控制其变形部位,同时疏通截排水系统。  相似文献   
29.
岩体质量随其赋存条件的变化而动态变化,因而坝基岩体质量的动态评价对于大坝工程的安全运营意义重大。本文以小湾水电站坝基岩体的大量测试、监测资料为基础,归纳总结了岩体质量的动态特征,提出了岩体质量劣化、恢复的评价指标,在常规岩体质量分级的基础上引入BQ系统、RMR系统动态评价岩体质量随四维空间的变化特征,建立了Vp-E0关系,并采用Hoek-Brown强度准则,确定各特征点的岩体强度指标。同时,以岩体松弛程度系数为指标,探讨了一种简易的岩体质量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30.
刘海军  赵建军  巨能攀 《岩土力学》2016,37(Z1):289-294
以岩质边坡倾倒破坏地质过程分析为基础,假定岩体倾倒破坏过程中始终处于力平衡状态以及层面上下缘存在着阻止剪切错动破坏的层间阻力,岩体中某一点应力根据弹性力学原理可以简化为垂直的自重应力和水平的侧应力,将倾倒破坏岩体的力学过程概化为平面应变模型,并基于最大拉应力破坏准则,推导出岩体倾倒折断破坏深度的临界公式。实例计算及讨论表明,倾倒破坏临界深度理论适用范围广,并且考虑了边坡水平应力,计算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破坏特征。另外,边坡坡角、岩层倾角及厚度对岩体倾倒破坏深度影响具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层面倾角50°~70°时边坡最易发生倾倒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