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3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283篇
测绘学   206篇
大气科学   92篇
地球物理   197篇
地质学   784篇
海洋学   270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131篇
自然地理   9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1951年   3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本文利用1991年北太平洋的海温资料,寻找造成1991年初夏江淮地区洪涝的可能因素。为此计算了1991年1—6月北太平洋海温距平场。发现1991年初夏北太平洋中低纬度海温距平呈现明显的西正东负分布,这有利于北太平洋中低纬纬向垂直环流加强,从而使得江淮入梅早、梅雨量大。另外,还计算了1980—1991年近十二年西太平洋的海温距平场,发现西太平洋海温的异常直接影响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和强度。1991年初夏副高位置比常年偏西偏北,有利于东南季风和跨赤道气流的爬坡运动,使江淮地区降水量增大。1991年初夏赤道东太平洋一直为正海温距平。该海域高温增强了中低纬纬向垂直环流并通过哈得来环流影响中纬度大气环流。  相似文献   
892.
雪峰山区韧性剪切构造带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贾宝华 《湖南地质》1992,11(3):203-208
雪峰山区存在着三条与山脉步向一致的北东向弧形韧性剪切带(Fl、F_2、F_3),F_1以左旋剪切为主,F_2、F_3以右旋剪切为主,但均系同一次构造剪切力所致。由变形岩石中的旅转应变体估算出剪切中心地带的剪切应力值大约是7-8,有限应变沿X最大拉伸量195%,沿Z方向最大缩短量为62%。其深部韧性剪切发生于加里东构造期,这之后又遭受浅部脆性应变叠加而构成断裂构造综合实体。  相似文献   
893.
根据华北地区1970年以来地震目录和历史地震文献资料,对地震活动显著增强异常指标进行归纳、总结和实验,对照《中国震例(1966-2012)》中中国东部地区发生的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4级、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级等典型地震进行震例回溯检验,明确该项指标的计算规则,设计计算机自动化程序,在短时间内对指定区域进行地震活动显著增强异常指标的扫描计算,为开展测震学异常判定及预测指标提取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94.
基于SPEI指数的河北省南部夏玉米生长季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北省南部8个气象站点1962—2018年的逐月气温、降水量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通过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河北省南部夏玉米生长季(6—9月)干旱变化特征以期为干旱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及防御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夏玉米苗期干旱发生频率为31.5%,1966年后苗期气候呈湿润化趋势,在1968和2009年附近可能发生了气候湿润化的突变,整个分析期(1962—2018年)干湿变化包含13~18a、5~8a周期振荡;夏玉米穗期干旱发生频率为40.3%,2006年后穗期气候呈持续干旱化趋势,在1980和1997年附近可能发生了气候干旱化的突变,整个分析期干湿变化包含15~22a、6~10a周期振荡;夏玉米花粒期干旱发生频率为29.8%,1989年后花粒期气候呈持续干旱化趋势,可能在1992和2002年附近发生了气候干旱化的突变;夏玉米生长季干旱发生频率约为30%,生长季气候总体呈干旱化趋势,特别是1997年后持续干旱化,可能在1996年附近发生了气候干旱化的突变。  相似文献   
895.
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地区(张宣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区内自显生宙以来构造活动频繁,并产出大量岩浆岩和金矿床,是研究华北克拉通北缘岩浆-构造-成矿演化体系的重要对象。本文通过对张宣地区的水泉沟正长岩、响水沟似斑状花岗岩、井儿洼粗安岩-英安岩、象山花岗闪长岩、青羊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张家口组流纹岩的锆石年龄、Lu-H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组成进行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获得区内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的侵位时期主要为海西期(峰值398Ma和373Ma)、印支期(峰值234Ma)和燕山期(峰值143Ma和130Ma)。张宣地区在古生代-中生代经历了古亚洲洋俯冲、华北克拉通破坏及古太平洋俯冲过程。早古生代时期,古亚洲洋向华北克拉通俯冲;到泥盆纪,白乃庙岛弧带和华北克拉通北缘发生弧陆碰撞,张宣地区处于弧陆碰撞后的伸展环境,富集地幔岩浆上涌并经历了地壳的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的共同作用,形成大量碱性岩;二叠纪末期-三叠纪,各微陆块相互碰撞,张宣地区处于碰撞后伸展阶段,地幔岩浆引起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基性、酸性岩浆混合,导致区内的基性岩与酸性岩共存;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华北克拉通发生减薄,形成区内大范围的侵入岩和火山岩。张宣地区产有大量金矿、铅锌矿、银矿及少量铜矿和钼矿,金矿集中产于宣化-崇礼-赤城交界处,而银铅锌多金属矿则成群成带环绕金矿化集中区分布。成矿时间主要为海西期和燕山期,印支期成矿尚未明确,但成矿潜力巨大。根据地质特征和同位素组成,可将张宣地区的金矿床划分为"东坪式"、"小营盘式"和"张全庄式"三类。古生代-中生代各时期岩浆活动对金成矿均有贡献,大部分金矿床与海西期和燕山期岩浆活动联系密切,多期次成矿及成矿叠加是形成张宣地区大量金矿床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96.
塔里其组系从新疆塔里木地层区铁克里克地层分区棋盘地层小区古元古界埃连卡特群中独立出来的一个新组 ,为一套灰绿色的浅变质岩系 ,厚度较大 ,横向分布稳定。与上覆地层上泥盆统奇自拉夫组或上石炭统卡拉乌依组、阿孜干组呈不整合或断层接触 ;底界未见出露 ,但根据其为和田推覆体最下部的一套地层 ,与下伏的准原地系统应为断层接触。该组中新发现有孢粉化石 ,并结合岩性特征、Rb- Sr等时线法测年等资料及野外观测 ,将其时代定为志留纪—中泥盆世  相似文献   
897.
皖北新元古代刘老碑组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安徽北部新元古代刘老碑组页(泥)岩中采集了11个样品。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研究区南部的淮南和凤阳页岩样品SiO2、TiO2、Al2O3、K2O、TFeO和CaO含量分别为55.28%、0.87%、15.60%、2.99%、4.01%和5.83%,接近页岩平均值,只是CaO含量稍高。北部宿县地区页岩样品SiO2、TiO2、Al2O3、K2O、TFeO和CaO含量分别为57.01%、1.82%、20.97%、4.85%、3.31%和0.57%,与南部地区相比,TiO2和K2O含量显著偏高,是其2.1倍和1.6倍。刘老碑组页岩REE总量平均为219×10-6,LREE富集,La/Yb为14.2(9.8~18.6),Eu负异常,Eu/Eu*为0.60(0.54~0.63),但是北部页岩有更高的REE总量(295.8×10-6)和La/Yb比值(17.8)。微量元素分析表明,北部页岩中Sc、V、Zr、Nb和Th较高,南部Co和Pb较高。但是南部和北部却有比较一致的La/Sc(2.29±0.15)、Th/Sc(0.69±0.06)和La/Th(3.29±0.20)比值。La-Th-Sc和Th-Sc-Zr/10判别图清楚地表明,刘老碑组页岩形成于大陆岛弧构造环境,岛弧可能位于研究区的南部边缘。北部页岩明显偏高的TiO2和Al2O3含量以及化学风化指数(CIW)表明北部沉积物的源区经历了更强烈的风化作用。  相似文献   
898.
应用最优化订正法制作长江上游面雨量预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最优化订正法,通过对MAPS数值降水预报进行订正,制作长江上游六大流域短期面雨量预报。2002年6-10月业务试验表明,长江上游六大流域平均的常规降水面雨量预报准确率比MAPS高19%左右,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击中率为48%左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99.
内蒙古西乌兰不浪北紫苏斜长麻粒岩是15万石兰哈达幅和125万白云鄂博幅从加里东期斜长花岗岩和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中解体出来的古老花岗质侵入体.通过对紫苏斜长麻粒岩进行单颗粒锆石U-Pb法年龄测定,获得不一致线与谐和线上、下交点年龄分别为(2 511.4±4.9)Ma和(818±159)Ma.结合区调成果认为(2 511.4±4.9)Ma年龄代表古老花岗岩侵入体上侵就位时代,(818±159)Ma代表后期叠加变形变质热事件时代.这两组年龄为大青山中段地壳演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900.
以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 8 1级地震为例 ,运用月均亮温点对点差值分析法和断裂带内外亮温差值分析法 ,研究了活动断裂与震前红外异常的空间关系及发震断裂上震前卫星红外异常的时间演化过程。研究发现 :震前月平均亮温相对于 2 0 0 0年同期平均亮温的增温区沿发震断裂呈条带状分布 ;从震前 1个半月的 2 0 0 1年 10月开始 ,断裂带内外的相对温差发生明显变化 ,断裂带内的平均亮温与其外围的平均亮温差从 - 2℃增加到 1℃ ,相对增温幅度达 2~ 3℃左右 ,地震之后相对温差又回到正常状态。由此可见 ,震前卫星红外增温与东昆仑断裂带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 ;地震前沿断裂带的红外增温大于其它地区。断裂带内外亮温差值分析法是定量研究红外增温与活动断裂的时空关系、挖掘震前增温异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