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0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249篇
测绘学   134篇
大气科学   47篇
地球物理   128篇
地质学   681篇
海洋学   211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05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1951年   3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断裂和不整合面对古岩溶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古岩溶的形成演化过程中,断裂和不整合面对它起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这两种构造并不相互独立,在构造比较活跃的地区,它们通常相互并存,对古岩溶的控制作用可相互叠加,而且互为促进。断裂带的非封闭性、构造应力以及热能等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影响古岩溶的发育。断裂的非封闭性越强,大气淡水越畅通,对断裂带及其两侧的岩溶作用越强烈。在流体运移的过程中,断裂的垂向运移作用和不整合面的侧向运移作用相结合,使大气淡水、深部热液流体等在碳酸盐岩地层中形成环流体系,从而组成良好的岩溶系统,使岩溶分布具有垂向分带、储向连片的特征。一般情况下,越靠近断裂或不整合面附近的区域,岩溶体系越发育,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越高。  相似文献   
442.
黄河三角洲土体非均匀性及对底坡微地貌形成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在潮滩现场 2 0m 2 0m范围对土体细致的微贯试验和所取样品室内土体粒度分析, 指出黄河三角洲土体的物理及工程力学性质在小尺度空间上具有非均匀性, 这种非均匀性对黄河口底坡微地貌形成会产生控制性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43.
地球内部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不仅控制了全球地质格局的形成演化,也控制着地热资源的形成和地震活动的发生。本文通过系统调研及归纳总结,系统讨论地热资源与地震活动的共生深部驱动机制。首先,总结了全球高温地热带及大型/超大型地震带的形成背景,大多数高温地热与大型地震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重合性,形成于活跃的板块边缘,而板内常形成中—低温地热且周缘伴随地震活动;其次,总结了地热资源及地震活动共生的深部驱动要素,发现流体及断裂构造在热能和地震的释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地热资源与地震活动深部主要的控制要素;再次,总结了地热资源与地震活动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成果,表明大地电磁等方法可揭示地热与地震形成的同源关系与因果关系,地热与地震源于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最后,对地热资源与地震活动的共生深部驱动机制研究方法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44.
在综述前人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前陆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演化历程、构造成因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构造变形特征等的宏观研究和重点解剖,总结出中国前陆盆地构造地质的主要特征:(1)垂向上,前陆盆地表现出两种不同性质的原型盆地在正反转构造背景下的盆地构造层序相叠置;(2)平面上,分布在中国大陆内的前陆盆地或冲断带受统一的印度—欧亚两个大陆板块间的碰撞作用,形成构造变形的时空分布规律有序的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3)时间上,不仅存在新近纪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控制的再生前陆盆地,而且显生宙以来中国大陆共发生了4期前陆盆地或冲断构造的演化过程;(4)成因上,受青藏高原向北、向东的隆升挤压,基于小克拉通拼贴后的不均一陆内基底结构,古造山带继承性复活,在其前缘发育再生前陆盆地或前陆冲断带;(5)变形样式上,由于受边界力学条件和沉积地层介质的共同控制作用,可以将前陆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样式分为4类。正是因为上述地质构造的特殊性,决定了油气聚集与分布的规律性和勘探的复杂性。油气分布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1)油气相态分布的有序性;(2)成藏条件配置的有效性;(3)含油气目的层分布的空间有序性;(4)多期成烃、晚期成藏的普遍性。油气勘探的复杂性表现在:(1)4期前陆盆地和冲断带含油气地质特征的差异;(2)含油气层系与油气藏的改造与破坏;(3)陆相盆地的不均一导致储层相变大;(4)前陆冲断构造变形的复杂增加了圈闭落实的难度。  相似文献   
445.
在分析白马泉地区的构造、地下水水温、地温及地下水中游离CO2等增温异常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白马泉的成因模式,为研究区内低温热水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46.
在酸雨的作用下,大佛砂岩的风化剥蚀作用更加强烈,为定量研究酸雨对乐山大佛基岩的影响,搜集了乐山大佛基岩和乐山酸雨成分资料,进行了模拟酸雨试验。研究表明,乐山大佛原本新鲜的基岩,在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下,由外到内形成了粉末层—硬壳层—风化层—新鲜基岩层的表层层次结构。这种层次模式是由岩石表面逐渐向岩石内部发展的。乐山大佛基岩,在最近30a酸雨的作用下,风化剥蚀作用强烈,平均速率在(0.2g/h·m2)左右,被剥蚀厚度约2cm,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47.
冕宁-德昌稀土(REE)矿带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受川西一系列走滑断裂控制,大陆槽矿床是矿带中唯一位于南部的大型REE矿床。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对整个稀土矿带地质填图和室内研究,重点对大陆槽矿床的成矿特征、赋矿围岩及其蚀变、矿石类型、成矿流体来源和流体包裹体演化等方面与同一矿带内的其它矿床进行了详细对比,进一步总结了碳酸岩型(含碳酸岩-正长岩杂岩体)REE矿床的成矿过程。大陆槽矿床的No.1号和No.3号矿体均位于碳酸岩-正长岩杂岩体内,分别由不同隐爆角砾岩筒所控制。以往研究认为两个矿体的碳酸岩-正长岩杂岩体侵位的年龄都在12Ma左右,本次研究发现在26.49±0.63Ma已经存在碳酸岩-正长岩杂岩体岩浆活动。大陆槽REE矿床受隐爆角砾岩构造活动和风化作用的影响,矿石类型以角砾岩型和风化型为主,脉石矿物和矿石矿物在手标本尺度和镜下很难辨认。通过野外观察、镜下矿物共生组合、包裹体显微测温等研究发现,大陆槽矿化过程和牦牛坪矿床相似,只是矿化规模较小,矿化阶段分为岩浆岩阶段-伟晶岩阶段(600℃)-高温热液阶段(450~350℃)-低温热液阶段(350℃),氟碳铈矿形成于热液阶段的晚期。根据伟晶岩阶段至热液阶段氟碳铈矿中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发现多期次隐爆角砾活动导致大气降水和碳酸岩中脱出的CO_2的加入,使得成矿流体的密度(0.732~0.631g/cm~3)、压力(2436~101bar)逐渐降低,直至成矿。此外,岩相学观察和拉曼测试分析也表明包裹体从熔融包裹体过渡到含重晶石、萤石、天青石子晶的富CO_2包裹体、气液两相包裹体,显示了成矿流体由岩浆至热液的转化过程。大陆槽矿床中的包裹体阴离子以SO_4~(2-)为主,气体以CO_2为主,成矿流体中阳离子主要为K~+、Na~+、Ca~(2+)、Sr~(2+)、Ba~(2+)和稀土元素阳离子,表明流体属于SO_4~(2-)-CO_2-H_2O体系,与矿带中其它矿床的成矿流体体系一致。成矿流体的主要成分是岩浆水、大气水和碳酸岩脱碳作用形成的CO_2,后者导致热液方解石和氟碳铈矿的O同位素(氟碳铈矿和方解石:δ~(18)O=5.8‰~12.5‰)值升高。已有研究显示矿带中不同矿床的脉石矿物如重晶石、天青石的Sr-Nd-Pb同位素与碳酸岩-正长岩杂岩体的相关数值基本一致,表明这些脉石矿物来源于碳酸岩-正长岩杂岩体。多期次隐爆角砾岩化作用及大陆槽断裂相关的构造活动促进了成矿流体的循环,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大陆槽隐爆角砾岩型和风化型矿石的形成。尽管在大陆槽和牦牛坪矿床可以识别出表生氧化阶段,但这一过程并不伴随稀土矿化,热液阶段才是稀土沉淀的主要阶段。研究还强调了碳酸岩发育的大陆槽No.3矿体和里庄矿床主要出现的霓长岩化与矿化无关,而牦牛坪矿床地表并无霓长岩化蚀变。在以往和本次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川西碳酸岩-正长岩型稀土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448.
深海多金属结核广泛分布于全球海底,资源储量丰富、开采潜力巨大。自20世纪60年代,围绕深海多金属结核开采提出了连续链斗式、穿梭艇式、管道提升式等的采矿方式,目前研究中多以管道提升式研究为主。将赋存在海床沉积物表面的多金属结核开采出来必然会引起表层沉积物的扰动,从而影响海水化学性质及海洋生物活性。国内外学者围绕深海多金属结核开采,从结核的资源储量、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开采技术、环境影响等方面展开了诸多研究。基于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着重整理了深海多金属结核富集区CC区(东太平洋的克拉里昂—克里帕顿断裂带之间的海底区域)的研究进展。针对以管道提升式开采方式开采深海多金属结核产生的潜在工程地质环境影响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结核开采过程中对表层沉积物产生扰动致使沉积物发生再悬浮,再悬浮颗粒浓度是影响海水化学性质、海洋生物活性的主要原因;(2)矿区表层沉积物的工程地质性质是深海多金属结核开采过程中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的关键控制因素,其决定了结核开采时沉积物再悬浮的质量、空间分布特征;(3)目前多金属结核开采的环境影响评价多基于对生物群落的影响程度进行定性的评价,尚未有基于沉积物工程地质性质变化、再悬浮沉积物时空分布规律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未来深海多金属结核开采环境工程地质影响定量评价系统有待建立。以上认识对于深入了解多金属结核开采研究现状、工程地质环境影响特征、监测环境影响内容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49.
湘赣边境文家市一带冷家溪群浅变质岩小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宝华 《江西地质》1995,9(3):169-176
本文着重讨论了湘赣边境文家市一带冷家群浅变质岩中的面理与线理及其组合特征,即层理,劈理及窗棂构造,布丁构造,褶纹线理,交线线理,滑痕线理,拉伸线理等,并论证了冷家溪群至少经历的四次主要变形。  相似文献   
450.
苏州-无锡-常州地区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已引起严重的地质灾害,因此对该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进行科学评价,查明其可开采资源量十分重要.通过对苏州-无锡-常州地区浅层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和沉积特征的研究,将浅层地下水划分为4个子区,分析了各子区的特征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并运用GMS软件对全区浅层地下水进行了数值模拟,在给定的水位约束条件下,得出该区可持续开采水资源量为10.57×108 m3/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