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72篇
测绘学   85篇
大气科学   74篇
地球物理   80篇
地质学   236篇
海洋学   5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41.
509道班西稀有多金属矿是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大红柳滩稀有金属矿基础上在外围新发现的另一处勘查基地。位于巴颜喀拉晚古生代—中生代边缘裂陷带,赋存于巴颜喀拉山群中组上段。成因类型属花岗伟晶岩型。通过对矿区地质特征、成矿规律综合研究,总结了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探讨其矿床成因,经类比认为该区外围及深部有很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342.
南昆嵩地区位于万安盆地西部,晚中新世其北部断陷逐渐被沉积充填,南昆嵩地区成为万安盆地重要的物源输入通道,独特的构造位置使其成为研究万安盆地西部沉积充填演化与万安断裂走滑活动的窗口。对研究区开展地震资料的解释工作,综合运用沉积盆地分析和层序地层学等方法,通过对地震相的精细刻画,结合研究区几次重要构造事件之间的联系,分析南昆嵩地区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南昆嵩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具有明显南北分区的特征,北部为箕状断陷湖盆,南部为向西北方向倾斜的缓坡;南昆嵩地区渐新世以来主要发育断陷湖、下切河谷、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陆架三角洲等类型的沉积相;现今南海扩张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系列构造运动以及万安断裂多期左旋—右旋走滑运动对南昆嵩地区沉积充填演化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43.
对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烃源岩饱和烃进行了GC-MS分析。在吴56井长8烃源岩样品中检出碳数为C12~C31的单甲基烷烃(MMAs)系列化合物,由甲基位置为C2至中间碳原子的不同异构体组成,其出峰位置在同碳数正构烷烃之前;甲基取代基为C2和C3的MMAs相对丰度最高,C4以上甲基烷烃相对丰度较低。根据单甲基烷烃质谱图的离子碎片特征和化学键重组方式,并结合保留时间,以C22单甲基烷烃系列化合物为例,对甲基位置不同的单甲基烷烃系列化合物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C22单甲基烷烃的甲基位置为C2~C11;其质谱图与同碳数正构烷烃相似,质谱图基峰仍为m/z57或m/z71,并呈现出按碳数增长(CnH2n+1)规律相对丰度降低的特征,有明显的分子离子峰(M+)和M+-15质量碎片;与正构烷烃相比,甲基取代基在C5以上位置时,C22单甲基烷烃质谱图中存在m/z126、140、154…CnH2n等偶数离子特征碎片,被认为是鉴定单甲基烷烃的重要依据。据此,总结了单甲基烷烃系列化合物特征离子表,并利用特征离子的质量色谱图的反褶积来确定气相色谱中未被分离的单甲基烷烃的保留时间,进一步利用Kovats指数和同形性因子(Hp)对单甲基烷烃进行鉴定和预测。  相似文献   
344.
在总结已有的RAIM可用性评估的矩阵最大特征值方法(MMEM)基础上,改进已有的双星故障条件下RAIM可用性方法中的数学模型,提出RAIM可用性评估的极大值方法(MM)。基于给定的完好性风险参数和国际GNSS监测评估系统(IGMAS)提供的2020-09-06中国境内8个跟踪站的BDS实测数据,利用2种方法计算双星故障条件下水平保护级别(HPL),比较并分析2种方法在双星故障条件下BDS的RAIM可用性性能。结果表明,在中国境内,MMEM除在非精密进近(NPA)计算的RAIM可用性不及MM外,整体可用性高于MM,但MM耗时较少;MM计算的可用性能够完全满足航路和远洋2个阶段,MMEM计算的可用性可以完全满足终端、航路和远洋3个阶段;基于MM的RAIM可用性评估方法理论严密、数学模型简单、易于进行程序设计,是除MMEM外的另一种RAIM可用性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345.
基于北斗短报文的卫星通信车快速组网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现有卫星通信车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配置复杂、过程长,以及必须依托已有通信渠道进行参数协商的弊端,设计了一种利用北斗短报文的卫星通信车快速组网方案,给出了详细方案,设计了自主可控的车载中心控制单元硬件结构、北斗短报文可靠传输协议、数据传输格式以及双北斗终端乒乓使用机制,方案有效解决了卫星通信车使用过程中的弊端,实现了快速组网。   相似文献   
346.
针对如何获得准确、可靠的GPS单日解序列并提高GPS数据处理效率的问题,该文探讨了不同解算策略对单日解序列的影响,提出了GPS单日解批处理策略,并开发了相应的辅助工具,提高了GPS数据处理的效率且有效降低了人为误差的干扰。对所选择的165个IGS站实测数据的GAMIT解、GIPSY解与联合解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联合解能有效抑制、减弱单一模型及策略解算中引入的随机误差,提高了GPS单日解坐标序列的精度,验证了GAMIT与GIPSY加权联合解的最优经验权值为1∶2.4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47.
中-晚三叠世是现代型生态系统构建的关键时期,系统研究该时期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变过程对揭示生物复苏机制和生态系统重建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琥珀是探讨中-晚三叠世植物演化和古气候演变的重要载体.对青岩剖面雷打坡段的琥珀和伴生的植物化石开展研究,并将全球的中-晚三叠世琥珀的分布与湿润事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青岩琥珀是由松柏类植物伏脂杉生产,琥珀的出现与松柏类植物的辐射演化有关.菊石生物地层表明含有琥珀的地层属于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认为琥珀的产出与湿润事件具有对应性,说明湿润事件可能是中-晚三叠世琥珀频繁出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48.
河南省不同土壤类型墒情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分析河南省台站土壤墒情数据库1997年10月至2003年6月资料,找出不同土壤类型的墒情变化规律。土壤有效水分含量分析表明:壤土最大,粘土次之,沙土最小;土壤墒情受地下水影响较大,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区不容易出现干旱。根据土壤墒情资料确定了土壤墒情订正系数和不同土壤类型田间持水量在全省的分布,并将其应用到墒情预报模型中。  相似文献   
349.
北京城市大气混合层与气溶胶垂直分布观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贺千山  毛节泰 《气象学报》2005,63(3):374-384
2002年3~10月在北京大学利用微脉冲激光雷达(MPL)观测了气溶胶时空变化。提出一种反演混合层高度的方法,这种方法减小了仪器订正的误差,反演的混合层高度与探空测量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利用该方法计算了观测期间晴天无云天气条件下的混合层高度,分析了混合层高度及其增长率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初步研究了混合层高度和近地面气溶胶分布的相互关系,分析了表征大气扩散能力的通风系数的日变化。结果表明,利用MPL监测城市混合层是可行的和优越的。  相似文献   
350.
为了研究地下水渗流对崩坡积滑坡变形的影响,通过分析现场调查勘察资料,在研究该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滑坡的形态特征和变形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该滑坡的形成机制,对比了地下水渗流对崩坡积滑坡和老滑坡的影响,并开展了数值模拟。取得的认识有:(1)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大气降水、人类工程活动是该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滑坡最终失稳变形,过程中可能发生多次滑动,形成现今的堆积形态。(2)降雨引起的地下水渗流对该崩坡积滑坡稳定性和变形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对于局部架空现象较严重的崩坡积组成的Ⅲ号滑坡体,雨水更易入渗进入坡体,地下水渗流对其稳定性和变形的作用十分明显;而对于优势通道较少的Ⅰ号和Ⅱ号老滑坡体,局部架空现象相对较差,地下水渗流对其稳定性和变形的作用不显著。(3)降雨时间和降雨强度与滑坡稳定性负相关。降雨强度较小时、一定时间内降水对滑坡稳定性影响不大,但降雨较大时,滑坡稳定性将快速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