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69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对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3个站位(QA-11,QA-9和QA-14)的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还原硫(酸可挥发性硫,黄铁矿和有机硫)、总有机碳(TOC)和孔隙水中SO42-,甲烷浓度进行了测定,并且利用稳态扩散模型计算其中2个站位(QA-9和QA-14)硫酸盐还原通量[1.74和1.14 mmol/(m2.d)]和甲烷厌氧氧化通量[0.34和0.29 mmol/(m2.d)]。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潮间带沉积物受到SO42-供给的限制,因此位于潮间带的QA-11站位硫酸盐还原带较浅(约16 cm);在潮下带的QA-9和QA-14站位,随离海岸距离和水深的增加,硫酸盐还原通量呈现减小的趋势,并且硫酸还原逐渐受到可利用活性有机质的限制;甲烷厌氧氧化对硫酸盐还原的贡献表现出增加的趋势,由19.2%增加至25.5%。三个站位沉积物中按不同形态还原硫含量由大到小列出,它们是有机硫(OS)、黄铁矿(DS)、酸可挥发性硫(AVS)。沉积物中AVS的空间分布与硫酸盐还原通量有正相关性。QA-11和QA-14站位的黄铁矿与AVS硫的含量比值大于3,分别为7.9和3.6,表明两个站位的黄铁矿形成可能受硫酸盐还原作用的控制;QA-9站位黄铁矿与AVS硫的含量比值为2.2,暗示AVS向黄铁矿转化受到可利用活性铁的限制。  相似文献   
182.
183.
对胶济沿线产业带资源与产业结构进行评价,分析产业带开发战略优势与制约因素,评述该区域开发战略的总体模式——战略地位、战略目标、战略措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4.
产业带空间演化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费洪平 《热带地理》1993,13(3):272-280
  相似文献   
185.
西安地裂缝活动成灾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86.
临潼-长安断裂带所在陡坎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临潼-长安断裂带主要由两条主断层和两条分支断层组成,断层基本沿北东向的黄土塬陡坎展布,陡坎高30~128m不等。虽然断层和陡坎有很好的重合关系,但陡坎并不完全是断层所形成,主要原因有:1)野外断层露头表明,断层错断S1古土壤层一般为0.2~1.5m,最大为6.0m,错断S2~S4古土壤层也仅有几米,与断层所在的陡坎高度相比,断层的错距很小;2)高桥和月登阁钻探结果显示,钻孔中早更新世地层上部断层错距分别不大于24.45m和8.49m,即断层在黄土塬基座中的错距比相应的黄土陡坎高度要小;3)在某些局部地段断层并不随陡坎拐弯而拐弯;4)深孔资料显示有侵蚀现象。综合分析,临潼-长安断裂带所在的陡坎是侵蚀作用和断层错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陡坎的形成以侵蚀作用为主,断层的错动量很小。地壳抬升、断块掀斜运动产生断层,新近纪或早更新世"三门湖"在已有的断层位置发生侵蚀,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了现今地貌陡坎。  相似文献   
187.
改进小基线集技术的GB-InSAR铁路边坡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桥  彭军还  杨红磊  吴青柏  费香泽 《测绘科学》2017,(12):140-145,150
针对传统小基线集技术形变模型和高相干点识别存在的问题,该文利用基于三重指数串行的目标识别技术选取高相干点,同时提出一种不同于传统奇异值分解的时间序列分析算法。利用振幅离差指数、相干系数均值与强度值三重阈值串行的方案进行高相干点选取;通过阈值合理设定,不仅提高了监测结果的点位分布,也剔除了误选的点,保证了所选高相干点的质量;采用一种符合铁路边坡形变规律的线性模型作为约束条件,解决了时序分析过程中法方程秩亏的问题,并利用最小二乘反演得到了研究区域时间序列形变。实验表明,此方法提高了形变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证明了SBAS-InSAR技术在铁路边坡形变监测上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8.
在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建议选取工作区范围不小于150km。由于工作区范围的大小取值对地震危险性评价结果的具体影响很少有人专门讨论,因而实际工作中缺少对工作区选取的参考资料。以西安市一场地为场点,通过400km范围内远、中、近若干个高震级潜源对场点不同周期地震动贡献大小的分析,讨论了在不同工程、不同场地条件、不同抗震设防水准下,远场范围取舍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89.
滇西勐海西定地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西南“三江”造山带南段昌宁-孟连结合带东侧的双江-澜沧俯冲增生杂岩带内。该区分布有一套晚古生代的浅变质碎屑岩系--南段组(DCn)。该套地层既显示层型面状构造型式,又发育有顺层片理、顺层掩卧褶皱、粘滞型石香肠及顺层韧性剪切带等构造形迹,具明显的分层剪切变形、横向构造置换和顺层固态流变特点,构成较典型的褶叠层构造。本文对其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总结,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研究成果认为,南段组褶叠层构造总体形成于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闭合后同碰撞造山收缩挤压背景下的伸展剪切机制。同时指出,南段组是经过构造改造重建而形成的构造地层单元,应称其为南段岩组;现今露头剖面所见南段岩组岩性组合及厚度只代表改造后构造地层的岩性组合特征及褶叠层的露头厚度,不能完全代表南段组原沉积地层的韵律组合及沉积地层厚度;应按构造地层单位进行划分、填图和研究。褶叠层构造作为浅变质岩区一种普遍的构造型式,是对岩石变形组合特征的客观认识,其构造型式、形成机制、形成层次以及形成时间的研究对分析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和深化大陆动力学机制的认识具有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0.
利用2018年3月18日—2018年9月26日获取的9景5 m分辨率的RADARSAT-2数据,采用小基线集差分干涉测量技术(SBAS-InSAR)对甘肃省平凉市某输电通道进行了地表形变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在甘肃省平凉市某输电通道发现有多处明显的地表形变现象,监测期间累积形变量最大可达7.8 cm,距离最近杆塔约430 m.现场调查与差分干涉测量结果一致,表明利用RADARSAT-2雷达卫星干涉数据监测输电通道地表形变是有效的,在广域地质灾害监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