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海洋学   48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海洋浮游介形类(Ostracods)是一类分布较广的小型甲壳动物, 在海洋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国内海洋浮游动物采样常使用505μm网目孔径的浮游生物网, 从而导致个体较小的介形类被忽略。文章根据2006年7—8月(夏季)和2006年12月—2007年1月(冬季)在南海西北部海域分别使用网目孔径为505μm和160μm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样品, 比较不同网目所获浮游介形类种类和丰度的差异, 分析介形类种类和丰度的分布特征, 探讨环境因素对其时空分布的影响。160μm网目采集的浮游介形类种类和丰度均高于505μm。基于160μm网目数据分析浮游介形类群落结构: 1) 鉴定浮游介形类32种, 其种数由近岸向外海递增, 等深线100m以浅海域的种数显著高于100m以深海域(p<0.01); 2) 夏季浮游介形类的丰度高于冬季, 夏季丰度高值区主要出现在雷州半岛东部和琼东近岸, 显著高于外海(p<0.05), 冬季介形类丰度分布较为均匀; 3) 优势种针刺真浮萤(Euconchoecia aculeata)是近岸高丰度的主要贡献种; 4) 介形类种数与温度和水深呈显著正相关, 丰度与叶绿素a浓度呈正相关, 而与温度和盐度呈负相关。夏季琼东沿岸上升流和粤西沿岸流有助于浮游介形类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东部近岸海域形成较高的丰度, 最高达1252个·m-3。同时, 建议今后研究浮游介形类采用网目孔径小的浮游生物网进行采集以便全面评估其群落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养鲍自污染水净化处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孔石变异lva pertusa、活性炭纤维(ACF)和二氯异氰尿酸钠(NaDDT)对养殖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产生的自污染水进行化,并用于饲养幼鲍。结果表明,孔石莼变异株能有效地吸收地幼鲍生长产生影响的水化因子--氨氮、亚硝酸盐,而活性炭纤维对污水中的CODMn和细菌的吸附率分别达82%和99.98%,经孔石莼变异株处理后的养鲍污水与未处理的养鲍污水对幼鲍生  相似文献   
13.
在对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芋螺科 Conidae 标本, 以及近年来在南海补充采集的标本进行整理的过程中, 通过形态分类学方法鉴定发现隶属于芋螺属 Conus 的中国海新记录种1种: 锈色芋螺 Conus ferrugineus Hwass in Bruguière, 1792, 标本采自西沙群岛。文章描述了该种的外部形态, 查明了其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特点, 并与相似种犊纹芋螺 Conus vitulinus Hwass in Bruguière, 1792 进行了比较, 通过壳口内面前沟部位的颜色可将两者区分开: 锈色芋螺呈白色, 而犊纹芋螺呈紫 (褐) 色; 同时对这两个相似种的其他区别特征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三亚湾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及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三亚湾2005年春、夏、秋和冬季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这4个季度的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经过鉴定共有终生性浮游动物125种,阶段性浮游动物17种,其中毛颚类幼虫和短尾溞状幼虫是各个季度都出现的优势种。三亚湾的浮游动物可以分为河口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广布暖水外海类群。全年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95.91ind·m-3,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69.22mg·m-3;浮游动物丰度的季节分布是夏>秋>春>冬,平均生物量的季节分布是秋>夏>春>冬,总体上一般是夏秋季高于冬春季。冬季浮游动物丰度与浮游植物细胞总密度之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南澳海域是粤东重要的海产养殖基地, 分析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对评估其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2014年9月(秋季)、12月(冬季)、2015年4月(春季)和2016年7月(夏季)在南澳岛东部海域的浮游动物调查, 分析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探讨环境因素对其时空分布的影响。共鉴定浮游动物206种(包括浮游幼虫), 桡足类种数最多, 达94种; 远岸海域浮游动物的种数高于近岸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明显, 夏、秋季高于冬、春季; 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分布趋势较一致, 夏季高值区主要出现在近岸, 秋季由近岸向远岸海域递增。浮游动物不同类群和优势种的丰度也存在季节变化, 桡足类是调查期间丰度较高的类群, 秋季水母类和海樽类丰度明显增加; 优势种后圆真浮萤(Euconchoecia maimai)和针刺真浮萤(Euconchoecia aculeata)在夏季丰度高, 小齿海樽(Doliolum denticulatum)在秋季占绝对优势。温度、盐度和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南澳岛东部海域浮游动物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说明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受海流、水团和养殖活动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6.
海洋桡足类氨基酸组成及与饵料和光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桡足类氨基酸含量受其饵料浮游植物的影响。同一种桡足类因采集地不同,氨基酸的总量也不相同;19种氨基酸重量百分比随不同桡足类而异,但是不同桡足类各种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除胱氨酸和牛磺酸的变化比较大以外,其它都基本相同;胱氨酸和牛磺酸的变化与总氨基酸不成正比。各海区不同植食性桡足类的氨基酸组成和海区浮游植物氨基酸的组成有着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2在0.85以上。桡足类胱氨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与采样站海水1%光衰减深度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0.28091nx 0.131,R^2=0.6427,n=13;随海水1%光衰减深度的增加,胱氨酸的含量以对数形式递增。桡足类氨基酸与UV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Planaxidae is a family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marine gastropods that are adapted to an intertidal, rocky environment. The present study deals with three species in the family Planaxidae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P lanaxis sulcatus(von Born, 1778), Angiola longispira(Smith, 1872), and S upplanaxis niger(Quoy and Gaimard, 1833), based on specimens deposited in the Marine Biodiversity Collection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taxonomic status, mai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ell and radula, distribution, and habitat of these three planaxid species are presented. We also briefly discuss their morphological dif ferences and the biogeographic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探讨由双齿围沙蚕和马尾藻组成的立体修复系统对养殖底泥上覆水氮、磷含量的影响.处理组1、2分别在系统(底泥1.5kg、海水6L和马尾藻10g)中投放4条和6条沙蚕.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中上覆水氮、磷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实验第1周上覆水的磷酸盐含量没有显著变化,无机氮含量明显增大,而且沙蚕密度越高,上覆水中氨氮和硝态氮浓度越高.2个月后,上覆水氨氮浓度大幅下降,而硝态氮和磷酸盐浓度大幅上升;同时,上层马尾藻吸收营养盐而增重,3组藻体湿重分别增重37%、58%和101%.依据实验结果认为,投放6条沙蚕组合10g马尾藻形成的立体修复系统,对底泥环境改善和养殖效益提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人类活动引起的营养物质输入导致大亚湾出现海水富营养化、赤潮频发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态问题。为探究陆源输入影响下大亚湾湾顶淡澳河输入对湾内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和种类组成的影响, 2016年10月在大亚湾进行了原位观测和培养试验。原位观测结果显示, 淡澳河口的总溶解态氮、磷浓度分别达到85.3μmol·L-1和1.5μmol·L-1。加富培养试验结果表明, 淡澳河河口水加富对总叶绿素a (Chl a)和总浮游植物丰度有显著促进作用, 并导致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由小粒级Chl a (0.7~20μm)占主导; 浮游植物丰度中甲藻比例升高, 主要种类为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和原甲藻(Prorocentrum spp.)。同样, 尿素加富也促进了浮游植物群落中小粒级Chl a和甲藻的比例增加, 且主要甲藻种类与河口水加富结果一致。无机氮、磷同时加富促进了总Chl a和浮游植物总丰度增加, 而对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和甲藻丰度则没有明显影响。对照河口水和氮、磷营养盐加富试验结果, 说明河口水携带的溶解性有机氮源可能是导致大亚湾浮游植物群落小型化, 促进甲藻生长的关键营养盐形态, 其携带的无机氮、磷同时促进总浮游植物丰度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有机形态营养组分对大亚湾富营养化和有害藻华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夏季南海北部水体中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干式燃烧法对2008年8―9月南海北部的颗粒有机碳(POC)进行了分析,得出南海北部表层海水POC的含量范围为37~330μg/l。分析显示:受珠江口陆源输入颗粒物的影响,华南沿岸海域POC含量最高;浮游植物碳是中央海盆北部POC的重要组成;琼东上升流区和吕宋海峡则在一定程度上受陆源物质的影响。华南近岸浅海水域由于垂直混合,水体10 m以下水层POC分布比较一致。琼东上升流区、中央海盆北部及吕宋海峡100 m以浅水层POC总体表现为随深度增加而下降,琼东上升流区和吕宋海峡100~200 m水层POC含量出现波动,可能分别受到沉积物再悬浮和不同水团混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