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3篇
  免费   259篇
  国内免费   328篇
测绘学   111篇
大气科学   180篇
地球物理   148篇
地质学   872篇
海洋学   228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21篇
自然地理   9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内蒙古八大关斑岩型铜钼矿床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八大关斑岩铜钼矿床是中国内蒙大兴安岭地区典型的斑岩型铜钼矿床之一。对矿区Ⅱ号岩体不同位置的2件岩石样品采用高精度的LA_ICP_MS锆石U_Pb测年,获得的锆石U_Pb年龄分别为(230.6±2.8)Ma和(230.5±4.4)Ma,两者在误差范围内非常一致,由此确认花岗闪长斑岩体的形成年龄约为230 Ma;对矿区7件辉钼矿样品采用Re_Os同位素测年,获得的Re_Os等时线年龄为(228.7±3.1)Ma,指示了八大关铜钼矿床辉钼矿的沉淀时间约为228.7 Ma。结合矿区岩相学、矿物学特征,辉钼矿呈浸染状分布于花岗闪长斑岩体内,且辉钼矿与黄铜矿密切共生,以及上述2种精确方法获得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的一致性,说明花岗闪长斑岩即为成矿岩体,成岩与成矿大致同时或成矿略晚于成岩,表明八大关铜钼矿床形成于中三叠世,属于印支期成矿。  相似文献   
172.
以露头剖面层序地层研究为基础,结合少量钻、测井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含煤层系的层序地层发育特征和聚煤控制因素。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含煤层系为1个完整的二级构造层序,内部发育4个三级层序,12个体系域。研究结果表明,弱伸展、缓慢沉降的古构造背景和温湿还原的古气候条件是中下侏罗统成煤的基本条件;二级构造层序相对湖平面变化和三级层序相对湖平面变化速率是聚煤的主控因素。露头出露厚度大、横向分布稳定的工业可采煤层均发育于高位体系域。SQ1沉积时期,二级构造层序的相对湖平面下降,古潜水面整体偏低,煤层主要发育于三级层序相对湖平面上升速率适中的高位体系域下部;SQ3沉积时期为早中侏罗世的最大洪泛期,二级构造层序的相对湖平面上升至最高点,煤层主要发育于三级层序相对湖平面下降且下降速率适中的高位体系域中上部。  相似文献   
173.
桂北圆石山花岗岩中发育大量镁铁质包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 花岗岩形成于早侏罗世(179±2 Ma).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硅含量均一, 富碱更富钾、相对富铁而贫镁, 具有高的104×Ga/A1比值和Zr+Nb+Ce+Y含量, 属于A型花岗岩.圆石山花岗岩具有比较均一的Sr、Nd同位素组成(ISr=0.701 7~0.710 8, εNd(t)=-7.77~-4.55).镁铁质包体则显示了稍低的ISr值(0.705 0~0.707 1)和稍高的εNd(t)值(-4.87~-2.63).花岗岩的锆石原位Hf同位素组成为: (176Hf/177Hf)i=0.282 62~0.282 70, εHf(t)=-1.68~1.17, 相应的Hf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变化于1.25~1.43 Ga之间.圆石山花岗岩可能是在伸展环境下由低成熟度的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所形成.自早侏罗世(~200 Ma)以来, 伸展作用是华南内陆构造背景的主体, 多期次的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可能是燕山期伸展作用的直接诱因.华南内陆早侏罗世时期可能仍处于板内“后碰撞”环境.   相似文献   
174.
中祁连西段晚寒武世埃达克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乌尔格拉特岩体位于中祁连西段,由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花岗闪长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490.5±1.4 Ma(MSWD=0.85),侵位时代为晚寒武世。岩石中Si O2含量为65.10%~71.21%,Al2O3含量为14.94%~16.82%,Mg O含量为0.23%~1.24%,A/NKC为0.9~1.0,Na2O/K2O为1.01~2.33,属准铝质花岗岩类;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U和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P)和重稀土元素,其中Sr含量为345×10-6~541×10-6(平均402×10-6),Yb为0.72×10-6~1.19×10-6(平均0.97×10-6),Y为6.09×10-6~11.3×10-6(平均8.67×10-6),无铕异常(δEu=0.91~1.27),高Sr/Y值(32.6~74.3),具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乌尔格拉特岩体形成于俯冲环境,为晚寒武世北祁连洋向中祁连地块俯冲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5.
下蜀黄土记录了东亚季风环境演变的重要信息,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南京仙林(XL)剖面下蜀黄土地球化学元素、风化指标和磁化率指标的综合分析,讨论了南京下蜀黄土的化学风化程度及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南京下蜀黄土的常量元素与上陆壳化学组分接近,显示其物质来源比较稳定,在堆积以前经历了充分的混合。XL地区的沉积环境比洛川黄土沉积环境要湿润,与洛川古土壤、镇江下蜀黄土的沉积环境接近,处于较为湿润条件下形成的中等风化阶段。在250~100ka期间,XL剖面的沉积环境经历了冷干-暖湿-冷湿-暖湿的变化特征。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此期间具有风化成壤作用逐渐增强、气候逐渐暖湿、东亚夏季风逐渐增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6.
177.
清江画面石是近二十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观赏石石种,原石主要为中泥盆统云台观组灰白色石英砂岩.清江画面石具有观赏价值的关键因素是构成画面的各类图案.本文将画面石图案的纹理类型划分为三种类型——线型、条带型和梳型,并对每种类型进行了详细描述.在野外调查基础上,通过岩石特征、微观结构构造、地球化学特征等综合对比分析,对三种类型的清江画面石图案的地质成因进行初步讨论,认为线型(即裂隙)的形成可能与燕山期或之后区域构造活动有关,条带型(即层理)形成于泥盆纪的原生沉积构造,而梳型则可能是由于外来物质在成岩期后沿着层理面或纹层面向下渗流而成,推测形成于燕山期之前,但需进一步研究确定.三种图案中的不同颜色,是由含有铁锰质氧化物的地下水或地表径流水等沿裂隙、层理面或渗流面浸染或部分交代填隙物而成,在现代河流下切作用下,崩落入水,经过流水搬运、冲刷,最终形成了清江画面石.  相似文献   
178.
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浮选出土植物遗存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世界古代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一般认为,中国的农业起源可以分为两个发展脉络,一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起源;二是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旱作农业起源。近些年来由于浮选法的普遍应用,从全国各地考古遗址浮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植物遗存,其中包括稻、粟、黍、大豆、小豆、小麦、大麦、荞麦等各种农作物遗存,为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资料。研究结果显示:距今10000年前后,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同时出现了植物耕作行为,标志着农业经济已经在孕育中;距今8000年前后,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发现了早期农业生产的考古证据,当时的生业形态表现为以采集狩猎(或采集渔猎)为主、以农耕生产和家畜饲养为辅的特点;距今6500年前后,北方旱作农业率先完成了由采集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过程;距今6000~5000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也相继完成了向稻作农业的转变;距今4000年前后,北方旱作农业又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外来的小麦逐步取代本土的小米成为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从此奠定了"南稻北麦"的中国农业生产格局。  相似文献   
179.
罗甸县近62a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罗甸县1951—2012年气温和降水逐日观测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和多项式函数拟合对趋势变化进行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方法做阶段分析和突变检验,并应用morlet小波周期分析方法,分别对年、季平均气温和年、季降水量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的62 a里,各要素的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周期性,年、季平均气温上升趋势变化显著,冬季和秋季增温对气候变暖的贡献最大,气候正在变暖。年降水量缓慢减少,春、秋季降水减少导致了年降水量减少。  相似文献   
180.
针对RANSAC方法在剔除SIFT误匹配点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主方向的SIFT误匹配点剔除方法。结果表明,该算法与RANSAC相比,耗时较少,剔除效果更好,保留的正确匹配点数更多,且当误匹配点数量多于正确匹配点时也能得到很好的剔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