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2篇
  免费   358篇
  国内免费   513篇
测绘学   279篇
大气科学   206篇
地球物理   277篇
地质学   951篇
海洋学   200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108篇
自然地理   11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3篇
  1944年   3篇
  193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91.
北祁连中段加里东俯冲-增生杂岩/火山弧带及其变形特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张建新  许志琴 《地球学报》1995,16(2):153-163
分布于北祁连造山带中段的加里东期俯冲-增生杂岩/火山弧带可划分为托莱山俯冲杂岩带和走廊南山增生杂岩/火山弧带两个亚带。前者主要由蛇绿岩、蛇绿混杂岩及深海复理石组成,为古祁连洋俯冲作用后期由于岛弧的阻力在浅部刨铲作用的产物;后者由不完整的蛇绿岩透镜体、高压变质岩、弧火山岩及一些变质碎屑岩等组成,反映古祁连洋不断向北俯冲,火山弧前锋南移,增生杂岩不断增厚且在其下部发生板底垫托作用以及海沟不断向南倒退的复杂演化历史。俯冲-增生杂岩在加里东期共经历三期变形作用(D_1、D_2、D_3)。D_1、D_2为简单剪切变形机制,反映从N向S的逆冲方向。D_3为压扁型变形机制,代表走廊南山古岛弧与中祁连地块碰撞时的挤压变形。  相似文献   
992.
钨在水流体和硅酸盐熔体相间分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800℃,15×10~7Pa条件下,以天然花岗岩为试料,对钨在水流体和花岗岩熔体相间的分配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主要考虑了挥发分和温度对分配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3.
注入CO2到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储存)被认为是一种直接有效地减少CO2向大气排放的途径。CO2地质储存涉及到热、水动力和力学耦合过程,该耦合过程是预测CO2在储层中的迁移转化、评价储层储存能力和分析潜在风险的关键。基于Terzaghi固结理论,在热-水动力(TH)耦合软件TOUGH2框架中加入了力学模块,形成了新的热-水动力-力学(THM)模拟器。结合鄂尔多斯盆地CO2捕获和储存(CCS)示范工程场地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采用新的THM模拟器数值分析了CO2注入后地层中的温度、压力、CO2饱和度、位移和有效应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井口保持8 MPa和35℃情况下,能够实现10万 t/a的CO2注入量;压力上升的范围远远大于CO2运移和温度降低的范围,注入20 a后,其最大距离分别达到接近边界10 km、620 m和100 m;位移和应力变化主要与压力变化相关,注入引起最大抬升为0.14 m,在注入井附近位置储层中有效应力变化水平方向要大于垂直方向,而在远井位置相反;注入引起井附近有效应力明显减小,从而导致了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增大,增强了CO2注入能力。  相似文献   
994.
南苏鲁晚中生代花岗岩的形成年龄及源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对苏鲁造山带西南端(南苏鲁)的中生代花岗岩采用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方法进行了年代学测定,李埝岩体为122±5Ma(6个测点的加权平均值),抗日山岩体的年龄为119±2Ma(5个测点的加权平均值),这些结果表明,南苏鲁地区的花岗岩主要形成于燕山期,相当于早白垩世。两个花岗岩体中还分别检测出新元古代的锆石,年龄范围为751~639Ma,表明有新元古代的岩石参与了中生代花岗岩的形成。花岗岩与围岩花岗质片麻岩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以及锆石特征的对比表明,经历超高压变质的花岗质片麻岩不是中生代花岗岩的主要源岩。花岗岩中存在暗色包体,结合该地区存在大量同时代的幔源岩浆活动,推测壳幔岩浆的混合可能是南苏鲁花岗岩形成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995.
本文分析了中国东部的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及其与超高压变质岩带之间关系的构造意义。结果表明,在华北块体下面150km深处的速度高于扬子块体的速度值。大别-苏鲁造山构造带下面存在着一条地震波速度变化带。苏鲁、山东半岛下面的速度分布与大别造山带下面的速度分布处于同一个速度等值区域上。横跨大别造山带的南北走向速度结构剖面上,在100km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区域,华北块体下与扬子块体下面的速度均略低平均值。100km以下,大别造山带南北两侧的扬子与华北块体下面的速度结构分布形态大相径庭。华北下面的波速高于扬子块体下面的波速。大别造山带下呈现速度异常,界线的南侧,有一个略低于零速度的负波速异常区,呈现由南向华北块体的下方斜冲形态,下冲角度大约为30°,其先端部位下冲深达300多公里,其外围零速度等值线的分布区,斜向下延伸超过400km。在速度结构变化分界线的北侧,一个零速度值的分布区带,呈现出从由100多公里深处从北向南朝地表面斜上冲形态。这些速度结构成像的几何形态可能意味着200Ma前大别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形成与演化的俯冲、折返的构造运动在上地幔和岩石圈中留下的“痕迹”。  相似文献   
996.
镇江市经营城市土地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走出了一条建立土地市场,实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项目化经营、市场化动作的新路子,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提出了当前经营城市土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997.
提出用样条有限点法计算拱的横向振动和纵向振动的最小频率。用3次B样条函数的线性组合模拟拱自振时的位移振型函数,根据Hamilton原理推导出了拱结构自由振动频率方程。通过实例验证了样条有限点法计算效率高、精度高、计算格式简单,较有限元法具有很大优越性。计算分析了轴向变形对横向振动最小频率的影响,提出了临界矢跨比的概念。考虑轴向变形时不仅频率系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同时它的变化规律也与原来不同。当结构的矢跨比小于临界矢跨比时,横向振动最小频率较不计轴向变形时减小,随着矢跨比的增大逐渐增大;当结构的矢跨比大于临界矢跨比时,横向振动最小频率较不计轴向变形时增大,随着矢跨比的增大逐渐减小。由此给出了目前广泛使用的横向振动最小频率曲线的适用范围,同时建立了纵向振动频率计算用曲线。  相似文献   
998.
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热液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研究方面的某些进展。其中包括:从岩浆的聚合作用引伸到热液的聚合作用,并用实验证明热液中许多元素呈聚合物形式存在;重视羟基络合物在热液中的作用;从建立单一元素的迁移模式转向建立成矿元素和造岩元素的化合迁移模式;流体压力的改变可能是促使成矿元素沉淀的重要因素;从定性分析发展到建立含矿热液迁移的定量模式。  相似文献   
999.
青海铁石观西发现大量的榴辉岩,鱼卡超高压变质带向东南延伸了40km。对铁石观西榴辉岩从地质特征、岩相学、矿物学等进行研究,岩相学显示其为典型的退变榴辉岩,保留有超高压变质峰期矿物组合(石榴子石+绿辉石+多硅白云母+金红石)。运用矿物温度计对铁石观西超高压变质峰期温度进行测量,得出温度范围为694~791℃,压力范围为2.5~2.6GPa。石榴子石环带显示,核部到边部温度升高,核部到幔部压力逐步升高,幔部到边部压力降低,表明榴辉岩经历了快速俯冲和折返速度缓慢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000.
陕西一次持续性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常规资料、地面加密资料、TBB和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2006年6月23—25日陕西一次持续性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和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持续性的强对流天气发生在蒙古冷涡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从冷涡底部分裂的下滑冷槽是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系统;中高层冷槽和低层暖温度脊、湿舌的上下叠置,有利于对流不稳定的建立和发展。(2)对流层低层850 hPa附近的逆温层所形成的干暖盖,更有利于深厚对流活动的发生;大气温度直减率越大越有利于雷暴大风的发生,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垂直风切变的大小与对流性天气的强弱有很好的对应关系。(3)23和24日的强对流天气是由生命史达6小时左右的β中尺度雹暴云团造成,而25日的剧烈天气是由生命史达10小时左右的α中尺度飑线云团造成。(4)地面辐合线或干线是触发强对流天气的因子之一,对流单体一般生成于地面辐合线附近,在地面辐合线与干线结合处易于对流单体或云团的新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