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罗喜平  许丹 《贵州气象》2002,26(1):12-15
通过对2001年夏季(6-8月)气候预测的回顾,总结了该季的气候特征,并将预测与实况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分析了贵州2001年夏季气候预测效果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准确把握新鹤海湾的演变特征和水动力条件,采用现场观测和GIS技术对其地形变化、冲淤分布和冲淤量进行探讨,并利用数值模拟分析波浪、潮流和泥沙共同作用对海湾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湾演变对连续台风的响应不同,表现为先冲后淤,其中苏拉作用下的冲刷量为台风过境后全年的2倍左右;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春夏冲淤幅度较大,海湾冲淤分布为南冲北淤,波高分布不均与涨潮流入湾时的向北偏转是其主要原因;波流共同作用下的底床切应力约为潮流单独作用时的10倍,波浪是导致海湾冲刷的主要因素,常浪下底床切应力小于临界冲刷应力,泥沙不易起动,因此海湾冲刷主要是由极端天气时的大浪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3.
近50a贵州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许丹 《贵州气象》2005,29(Z1):19-21
利用贵州省15个代表站1951~2000年的温度、降水资料,通过计算气候趋势系数、30a滑动平均和29a滑动均方差,研究了贵州各季及年平均温度、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及气候基本态的变化特征和气候变率的长期变化,并用蒙特卡洛显著性检验方法对温度、降水的长期变化进行统计检验.研究指出近50a来贵州除春季降水显著减少外,各季及年平均温度、降水变化均不明显,属于自然振动.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8年5月16日至2009年4月17日太湖地区多光谱旋转遮光辐射仪(multi—filter ro—tating shadow—band radiometer,简称MFRSR)的观测资料进行反演,得出415、500、615、675和870nm5个波段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简称AOD)及各季节浑浊度系数和波长指数的统计结果。结果表明,5个波段AOD的最大值分别为1.9、1.6、1.3、1.2和1.0;它们谱分布的半宽度分别为0.90、0.70、0.55、0.45和0.25;AOD频率分布极大值处所对应的AOD值分别为0.750、0.550、0.475、0.425和0.425。5个波段AOD的平均值在春季最大,夏季次之,除870nm外,均为冬季最小。浑浊度系数变化范围为0~1.25,其中大于0.2的占97%以上,大于0.4的占66%以上。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波长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3.0、0~2.8、0.2~2.0和0.2~2.0,表明太湖地区大气污染较为严重,且受人为源的影响显著。相对于秋冬季,春夏季有较大粒径的气溶胶粒子存在。  相似文献   
15.
许丹 《贵州气象》1999,23(5):26-27
1前言气候资源是十大自然资源之一,受到各国政府普遍关注,气候资源作为一种可利用的再生资源,目前还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社会各界对此也缺乏较多的了解,有些气候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造成浪费,有些违背气候规律的开发利用,又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江爱良先生对华南柑桔冻害和西双版纳橡胶避冻区划的研究,可以说是我国早期对冬季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的先声。贵州是我国除云南外,同纬度冬季温度最高的地区,尤其是省的北部和南部边缘低热河谷地区,热量条件更好,被誉为“天然温室”。境内…  相似文献   
16.
基于TRMM/PR的长江下游地基雷达一致性订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有近200部地基多普勒天气雷达,已经积累了近20年的观测数据,这些数据对雷达气候学研究非常重要。但由于不同雷达的标定误差不同,雷达之间存在观测值不一致性的现象(与美国的地基雷达类似),有的反射率因子差异超过了3 dB。这种不一致影响了多雷达联合降水估计的精度和雷达组网临近预报的效果。为此,采用筛选比较法对地基雷达与TRMM/PR(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Precipitation Radar)进行空间匹配和异常数据剔除,以TRMM/PR为参照计算并订正地基雷达偏差。对2013年5—9月长江下游7部S波段雷达数据订正后,结果表明:订正后7部雷达之间的平均反射率因子差异从1.8 dB降至0.5 dB,任意两部雷达之间的差异均小于1.0 dB,多雷达的观测一致性和空间连续性有明显改善。与传统的几何匹配法比较,筛选比较法订正结果相对稳定,不存在过量订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贵州典型凝冻年及无凝冻年的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许丹  罗喜平 《贵州气象》2001,25(3):14-15
以贵州 4 7个代表站的凝冻指数 ,按一定标准确定典型凝冻的 57个侯 ,对贵州凝冻天气过程的侯平均环流进行分型 ,并以贵州平均凝冻指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为主要依据 ,确定了贵州典型凝冻年 1983年和典型无凝冻年 1986年 ,诊断分析了典型重凝冻年和无凝冻年的 1月 50 0hPa高度场及距平场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典型重凝冻年和无凝冻年差异最显著的地区在西欧沿岸到格陵兰岛 ,为强的负差值区 ,其南部为强的正差值区 ,强度达 +2 0位势什米 ;在亚洲地区为北正南负的差值分布。在西欧沿岸到格陵兰岛 ,1984年 1月为负距平区 ,在东亚呈“北高南低”的环流形势。 1987年 1月为正距平区 ,西欧脊和欧洲槽异常发展 ,冷空气主要侵入欧洲地区 ,东亚呈“北低南高”的环流形势 ,盛行纬向环流 ,东亚沿岸 50°N以南正距平占优势 ,东亚大槽平坦 ,是造成我省 1987年 1月无凝冻的一个主要环流形势  相似文献   
18.
石羊河流域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蕊蕊  陆宝宏  许丹  张杰  翟梦恩  常娜  李莉会 《水文》2013,33(1):82-89,93
利用Mann-Kendall、小波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石羊河流域6个气象站1959~2005年蒸发量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47a平均蒸发量呈下降趋势,蒸发突变点大约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后期和2000年左右,夏季和春季蒸发量减少幅度较大是年蒸发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蒸发量的空间分布与其减少趋势的空间分布均呈西南-东北的增加变化特征,这与流域下垫面情况和气象因子密切相关;蒸发量有28a和20a的周期变化,其内还包含有10~14a的小周期变化;影响蒸发量的主要气候因子中,气温、日照时数和风速与蒸发量的关联度较大,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风速表现为显著下降趋势,降水、相对湿度和水汽压变化较弱,平均风速的明显减少可能补偿了气温和日照时数增加引起蒸发量的增加,导致蒸发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19.
目前对岩石结构表面粗糙度的研究往往只局限于地表,难以反映深部岩石节理粗糙度的特征。钻孔孔壁上节理轮廓线包含有三维信息的特点,本文开展了基于数字钻孔摄像技术的岩石节理粗糙度分形特征的研究,利用数字钻孔摄像系统获取地下深度岩石节理全景图,采用边缘检测技术从全景图中提取出节理轮廓线,对其进行空间变换和视距离变换得到地下岩石节理粗糙表面轮廓线的真实状况。与Barton提出的10条标准剖面曲线进行对比得到每条轮廓线的JRC值,并计算其分形维数,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拟合出JRC与分形维数之间的关系为:(D)=JRC=-541.9x2+1362x-818.53。本文研究内容为描述地下深部天然节理的结构及其特征提供了基础,对更深入地研究地下深部岩石节理的表面空间状况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Many typhoons pass through the East China Sea(ECS) and the oceanic responses to typhoons on the ECS shelf are very energetic. However, these responses are not well studied because of the complicated background oceanic environment.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response to a severe Typhoon Rananim in August 2004 on the ECS shelf was observed by the merged cloud-penetrating microwave and infrared SST data. The observed SST response shows an extensive SST cooling with a maximum cooling of 3°C on the ECS shelf and the SST cooling lags the typhoon by about one day. A numerical model is designed to simulate the oceanic responses to Rananim.The numerical model reasonably simulates the observed SST response and thereby provides a mor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n the oceanic temperature and current responses. The simulation shows that Rananim deepens the ocean mix layer by more than 10 m on the ECS shelf and causes a cooling in the whole mixed layer. Both upwelling and entrainment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cooling. Rananim significantly deforms the background Taiwan Warm Current on the ECS shelf and generates strong Ekman current at the surface. After the typhoon disappears, the surface current rotates clockwise and vertically, the current is featured by near inertial oscillation with upward propagating ph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