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2.
13.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反演热演化史的综合分析法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反演热演化史的综合分析法.这一方法综合了Simplex和MonteCarlo方法的特点.初值选择采用MonteCarloBox选择法,而反演迭代则应用Simplex方法.由于应用了MonteCarloBox,从而保证了初值在某一限定区域内的随机性选择,避免了目标函数陷入局部极值区而使反演失真的情况.在地质条件约束下,它可以成功地获得目标函数极小值或极小值邻域内的极值以及它们对应的热史的解.应用理论模型,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在初值偏离真值较远(20-50℃偏差)的情况下,本方法也可以获得满意的解.以中国东部某凹陷井中实测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分布和退火年龄资料为实例,进行了热史的反演计算模拟,结果清楚地解释了样品所处地区的构造和沉降史.  相似文献   
14.
适用于造山带深地震反射资料的动校正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并分析了目前所使用的各动校正方法及其优缺点。针对各方法的不足,在前人提出的高程动校正基础上实现了一种地表基准动校正方法,该方法同时考虑了地形起伏和近地表速度变化两种因素。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验证,该方法在校正畸变的双曲线方面优于常规NMD方法,可以改善造山带中因地形起伏较大造成的动校不准、影响叠加效果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薛爱民  李达  宋红星  张安家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047-67z1048
正常规的反射地震勘探方法技术已经经过百年时间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勘探技术问题难以很好地解决,造成对诸多勘探目标难以精确成像。这些技术性问题包括:浅层勘探盲区、无明显界面地质体、高角度地层以及火成岩与变质岩地区地质体成像等。最近,我们发明了一项新的地震勘探技术—地震频率谐振勘探方法技术(薛爱民,2019),  相似文献   
16.
积分方程法求解三度极化体的激发极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十多年来,在电法勘探的正演理论中引入了一种新的求解场的边值问题的方法——积分方程法。在求解积分方程时采用了将积分方程化成N个未知量的线性代数方程组的矩量法,本文较详细介绍这种求解方法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7.
山字型构造为一种复杂的扭动构造体系,自从李四光教授提出以来,已有许多弹性解及数值解。本文以流变学理论研究了山字型构造的非稳定构造应力场,比较实际地反映出山字型构造体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发生、发展及形成规律。 本文在解决混合边界条件的弹性解答前提下,采用对应原理,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得出山字型构造的粘弹性解答。最后给出了山字型构造初期、中期、晚期的构造主应力迹线及等值线图(12幅),据此对三个时期的山字型构造各部位的构造形迹进行分析,并得出几点结论。  相似文献   
18.
利用合肥盆地内6个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资料,反演模拟了该盆地自侏罗纪晚期以来各时代地层古地温变化,估算了沉降率与剥蚀率.模拟结果与其他地质资料推论一致,它揭示出该盆地南北两地存在不同的构造变化和受热史,反映了大别山构造发展对盆地南北两地区影响的差异.盆地南部靠近大别山地区的晚侏罗世地层在白垩纪早期埋藏温度曾大于120℃;早白垩世后期的构造抬升(剥蚀率约130m/Ma)使温度降至30—40℃;自白垩纪后期始,该地区一直处于动荡的但总体为持续抬升的构造环境中.盆地北部地区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早期地层在白垩纪期间埋藏温度曾达到和超过100℃,但随后的大幅度构造抬升(剥蚀率约190m/Ma)使其温度降至30—60℃;第三纪早期,局部区域的裂陷(沉降率约60m/Ma)使温度又升至80℃左右.指出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大体可分形成、隆升、局部裂陷和再隆升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薛爱民  夏田放 《江苏地质》1991,15(3):175-177
本文根据重力资料,采用模拟地质模型,论述了中小比例尺地质断面的解释过程及许算机应用技术,并以实例证明了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控制碰撞造山带热异常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地质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剥蚀、逆冲断层剪切摩擦和放射性物质富集等因素对造山带热结构和热演化的影响进行了模拟计算以及定量分析,并对热异常与造山带内的若干地质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在剪切生热模型的计算中考虑了逆冲断层的速度变化及其对热结构的影响,考察了断裂宽度与热结构之间的关系.计算中还考虑了两种热剪切计算模式,即:(1)瞬间推覆就位模式;(2)非瞬间推覆就位模式.从计算与讨论中得出如下认识:造山带后期的剥蚀使整个岩石层加热;剪切摩擦使壳内局部地区升温;放射性物质的富集主要使上部岩石层产生热异常.三者联合作用的结果使岩石层大幅度升温,从而形成造山带内部大范围的与其它地区不同的高温异常以及独特的地质特征.通过计算和讨论,文中认为:重熔型花岗岩和大量的构造岩是造山带内逆断层剪切作用的产物;与逆断层呈平行排列的拉张正断层是造山带在诸因素作用下升温,然后又经剥蚀,物质发生热收缩的结果.在造山带演化后期出现的这种拉张正断层代表造山带解体和向盆地转化的构造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