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1篇 |
免费 | 227篇 |
国内免费 | 15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4篇 |
大气科学 | 72篇 |
地球物理 | 203篇 |
地质学 | 433篇 |
海洋学 | 142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63篇 |
自然地理 | 1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46篇 |
2022年 | 34篇 |
2021年 | 39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39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31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45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3篇 |
1974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1955年 | 3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1993年7~8月,湖北省咸宁地区发生了一系列ML≤4.1的地震。从地震系列、地表破坏状况和地震宏观等烈度线展布特征出发,深入研究了地震与地质构造及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关系,得出结论地震群可能为抽取地下水引起的构造变动而诱发。 相似文献
52.
未来地震震级的定量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某一地震带在强震前某一时期内发生的地震,按其面波震级大小自大到小排列,并以N=2、3、4、……来累计频度,采用公式logN=a-bM计算a、b,从而计算出第一个地震的震级M_1,这就是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震级。通过对川滇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九次近期强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震级测定误差范围(±0.3级)内,上述的M和logN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这就为地震预报和地震区划中定量计算未来地震震级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3.
54.
土壤侵蚀治理范式与生态学理论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土壤侵蚀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 土壤侵蚀治理范式是近年水土保持研 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探讨了“范式”在科学研究中的变迁过程以及对土壤侵蚀防治的重要意义, 并且讨论了土壤侵蚀防治范式与生态学范式之间的耦合关系, 指出生态学思想对土壤侵蚀科学 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强调在进行土壤侵蚀研究过程中必须考虑生态因子。土壤侵蚀过程和 生态过程是相互渗透在一起, 它们之间所表现的是相辅相成的耦合关系, 生态学中的自然均衡思 想、系统非平衡态理论、等级缀块动态理论都深刻的影响着土壤侵蚀科学的发展并且都得到不同 程度的应用。在土壤侵蚀研究过程中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平衡思想。 相似文献
55.
56.
58.
59.
2008年古田4.1、4.6级地震强震动观测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口水电站重力坝强震反应台阵在古田ML4.1、ML4.6地震中获得了强震资料,通过对观测资料初步分析,得到以下认识:如果仅用基岩自由场顺河向振动的峰值加速度进行估算.该大坝遭受的地震强度达到Ⅵ度。这与通过现场灾害评估得出大坝位于V度区外的结论相悖:坝底和基岩自由场竖直向和顺河向振动情况一致,但幅度存在差异;对于坝体的峰值加速度,相比较于坝底,坝中部三方向均有不同程度的放大,坝顶三方向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从坝底至坝顶。峰值加速度出现滞后现象,但并不明显,说明坝体刚性较大。此次地震中坝体主要呈整体振动特性。 相似文献
60.
为进一步加强对福建地区噪声特性的认识以及提升台站地震观测质量,计算了2014年福建地震台网宽频带地震仪连续观测数据的功率谱概率密度函数,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不同频段时空变化特性。结果表明:人文噪声平均水平最高地区位于福建沿海福州至厦门一带,07:00—18:00的功率谱密度要明显高于其它时间段,12:00左右出现间歇性低谷期,夜间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日变化除了在春节假期大幅下降外,均处于较为稳定态势;福建地区次级微震主要成分是Rayleigh波,主频约为2.7 s,主微震主频约为16 s,次级微震平均水平最高地区也位于沿海一带,向内陆方向呈衰减趋势,其日变化明显,与台风和潮高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