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5篇
  免费   190篇
  国内免费   215篇
测绘学   130篇
大气科学   91篇
地球物理   244篇
地质学   500篇
海洋学   174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89篇
自然地理   14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5 毫秒
991.
现今利用普通气象资料对下击暴流进行识别预警的可行性很低,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的下击暴流识别追踪和预警方法。首先,采用光流法对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的光流场进行分析,得出风暴核心随时间演变的规律。然后,采用拉格朗日力学模型对风暴核心顶高的下降过程进行函数拟合。再采用直方图和巴氏系数统计分析法,对风暴核心中层径向速度场中的"正负速度对"图像进行匹配识别,综合一系列阈值的判定,最终实现下击暴流的智能预警。提出基于多层迭代的局部约束光流算法,有效改善了传统光流法对回波这类非刚体移动目标的不适用性。提出直方图和巴氏系数统计分析法,解决了因径向"正负速度对"图像的非对称结构而造成的图像匹配难题。个例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风暴核心抬升和急速下沉的前期识别出潜在的下击暴流,并对风暴核心下沉速率和到达近地面的时间做出估测,从而实现下击暴流的智能识别、预警。  相似文献   
992.
21世纪初青海省牧区雪灾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7年青海省主要牧区积雪深度资料,分析雪灾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7年青海省主要牧区雪灾以微弱趋势增加,倾向率为0.438次/10a;特大灾微弱减少,倾向率为-0.014次/10a,轻灾、中灾、重灾以微弱趋势增加,增加趋势不明显;1961—2000年青海省主要牧区各级雪灾呈显著增加趋势,2001—2017年呈减少趋势;唐古拉地区、巴颜喀拉山地区、阿尼玛卿山地区、环青海湖地区1961—2000年均呈增加趋势,除唐古拉地区外,其它增加趋势显著,2001—2017年呈减少趋势,减少趋势不显著;1961—2000年、2001—2017年全省平均发生雪灾9.7站次、7.9站次,2001—2017年较1961—2000年减少1.8次。全省和各区均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993.
横岗-罗湖断裂是深圳断裂带的主干断裂,控制着深圳地区的地震构造环境。采用多种手段、方法对该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及现今构造变形进行研究十分重要。作者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组合探槽开挖、断层带物质年龄测试(TL、ESR)等手段,分析了横岗-罗湖中南段第四纪活动期次、活动时代。初步认为,横岗-罗湖断裂在第四纪至少经历了4期构造活动,其最新活动时代在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期,约0.14~0.31 Ma。为了定量监测该断裂现今构造变形量及变形速率,对断裂进行了动态形变监测、GPS形变监测、地应力及应变监测。监测数据表明,断裂现今变形速率在0.05~0.5 mm/a之间,属于中等偏下活动水平。断层活动方式以右旋正断与左旋逆冲交替进行,逆冲活动幅度较大,左旋活动略具优势,表明断裂现今变形具有螺旋式渐进的特征。同时,在监测时间段内,2010年11月19日深圳发生了MS2.8地震。通过分析应变仪和砂土应力仪记录的数据,发现在深圳MS2.8地震前后存在明显异常,这可能为地震前兆监测提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4.
阿达滩沟脑铜多金属矿床位于祁漫塔格-都兰华力西期铁、钴、铜、铅、锌、锡、硅灰石Ⅲ级成矿带.矿区内发现5条铜铅锌矿化带,共包含7条矿(化)体,为铜矿体及铅锌矿体.矿体主要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具有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等蚀变.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研究,探讨了成矿控制因素及其对该区域找矿勘查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5.
为满足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快速制图的应用需求,通过对GIS数据模型和CAD数据模型的深入研究,构建了基础地理信息库体数据与地形图之间的语义映射关系。基于AE及C#研发了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快速制图系统,实现了库体数据到标准地形图数据的自动、快速生产,并在多个数字城市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996.
党坝锂辉石矿床位于四川可尔因矿田的东南部,其Ⅵ号脉是矿区新发现的稀有金属伟晶岩脉,矿石研究程度低。为合理开发利用党坝锂辉石矿床锂资源并且为选矿工艺流程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文章以党坝锂辉石矿床Ⅵ号脉锂辉石矿石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镜下观察、电子探针(EPMA)、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LA-ICP-MS)、X射线衍射分析(XRD)、矿物自动定量分析系统(TIMA)和矿物解离分析仪(MLA)等测试手段,开展了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显示,矿石中Li2O含量为0.99%,锂辉石是主要的矿石矿物,脉石矿物主要为长石和石英,其次为云母。锂辉石晶体虽然粒度粗细不均,但是多集中在中粗粒范围内(320~1 280 μm),属于均匀较易解离矿石类型。矿石中锂主要赋存于锂辉石中,锂辉石中锂的配分比为97.80%,伴生有Nb、Be等有益组分且达到综合回收指标值。LA-ICP-MS实测锂辉石中Li2O的平均含量为6.88%,锂辉石单矿物电子探针结果显示锂辉石中含有FeO(0.45%~0.73%),且少量Fe、Mn等杂质充填在锂辉石的解理、裂隙中,会一定程度上限制锂辉石精矿品级。  相似文献   
997.
为探讨湘东锡田地区晚侏罗世花岗质岩浆作用及其与成矿作用的相互关系,本文对锡田垄上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矿物学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研究。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花岗岩形成于~150 Ma,为晚侏罗世,与锡田钨锡多金属矿床具有一致的形成时代。锆石原位Hf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表明锡田晚侏罗世花岗岩主要来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重熔,同时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花岗岩黑云母的化学成分特征显示其具有高的含铁指数和低的氧逸度,暗示其有利于钨锡成矿。综合相关区域地质资料,表明锡田晚侏罗世花岗岩的形成与中生代时期华南发生的岩石圈伸展与减薄作用有关,本区晚侏罗世花岗质岩浆活动与区内钨锡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98.
中-新元古代四堡造山运动将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华南板块。四堡造山运动结束后,位于华南板块东北部的浙北分区沉积了一套新元古代骆家门组地层,其底部以砾岩和砂质砾岩为特色,且以角度不整合直接覆盖于四堡造山单元双溪坞群之上。骆家门组地层的精确沉积时限对了解四堡造山结束后华南板块新一轮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采自浙北富阳地区骆家门组底和顶部的两件沉凝灰岩样品进行SIMS锆石U-Pb定年工作,并据此分析骆家门组的起始沉积时间略早于845Ma,终止沉积时间略晚于830Ma。综合前人研究,我们认为浙北分区保存了华南板块新一轮沉积盆地(南华盆地)的早期沉积活动信息,骆家门组的初始沉积时限指示了南华盆地的开启时间略早于845Ma。  相似文献   
999.
为阐明扬子地块西缘中元古代大地构造演化特征,本文对扬子地块西缘苴林地区花岗岩展开了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研究.两个代表性花岗岩样品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分别给出了1063±9 Ma和1064±6 Ma的年龄.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苴林地区花岗岩具有高硅钾、贫镁钙、低磷钛特征,其A/CNK平均值为1.37,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表现为右倾"海鸥"型,具负Eu异常,富集高场强元素Zr、Th、Hf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K,亏损Ba、Sr、P、Ti等元素;样品具有相对富集的Nd同位素组成,其εNd(t)值为-9.90~-4.53.综合研究表明,苴林地区花岗岩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表现出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前人研究认为,苴林地区花岗岩是古老地壳物质重熔的产物,形成于后碰撞或后造山的拉张环境,其形成与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00.
官房矽卡岩型钨矿床位于滇东南薄竹山W多金属矿集区,大地构造上处于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印支地块三大构造单元的接合部位。白钨矿呈浸染状赋存于石榴子石-辉石矽卡岩中。矽卡岩一般不直接与岩体接触,呈脉状或透镜状产于围岩中。精确的成岩成矿年龄的测定对于研究滇东南W-Sn矿床成岩成矿地质背景、矿床成因、成矿预测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电子探针分析结果,石榴子石属钙铁榴石-钙铝榴石固溶体系列。石榴子石原位LA-SF-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获得T-W图下交点年龄分别为101.3±5.4Ma(MSWD=2.0)、87.6±2.3Ma(MSWD=1.5),暗示该区可能存在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两期矽卡岩成岩事件。综合研究表明,石榴子石原位U-Pb定年对于限定矽卡岩型W矿床的成矿时代是可行的。结合区域燕山晚期成岩成矿事件,认为~88Ma为该区W-Sn多金属矿主要成矿期,成矿作用与同期花岗岩密切相关;~101Ma可能为另外一期矽卡岩成岩事件,这一认识和发现对于区域找矿部署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