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海洋学   3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21.
舟山岩相潮间带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舟山海区岩岸潮间带中26个测站的春季动物群落结构。根据26个站的位置分为近岸区、近外海区和外海区3个区域。各站均以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群落主要组成成分,群落种类组成数从近岸到外海呈增长趋势,且优势种亦从低盐种类向高盐种类演替。近岸区群落主要优势种为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粗糙滨螺L.scabra、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白脊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等;近外海区为短滨螺、粒结节滨螺Nodilittorinaexigua、僧帽牡蛎、鳞笠藤壶Tetraclita squamosa squamosa、白脊藤壶等;外海区为粒结节滨螺,疣荔枝螺Purpura clavigera、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日本笠藤壶T.japonica及藻类等。但群落个体密度和生物量从近岸到外海呈减少趋势。从近岸到外海,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J均增加,而McNaughton优势度D减少。群落结构从近岸到外海渐趋复杂。但整体上,舟山海区岩岸春季动物群落结构是比较简单的(绝大多数断面H值小于2.50,J值小于0.5。而D值大于0.6)。近外海区的群落结构比较相似于外海区的群落。根据平均聚类分析,这26个群落可以分为三个生态类型,即隐蔽性岩岸群落,半隐蔽性岩岸群落及开敞性岩岸群落。  相似文献   
22.
为庆祝香港大学海洋研究所大古海洋实验室(swire marine laboratory)落成而举行的“香港及华南第一届海洋生物国际讨论会”,1990年10月28日至11月4日在香港大学举行。参加会议的有美国、英国、中国和新加坡以及台湾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24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一所、三所、厦门大学、杭州  相似文献   
23.
本文研究了舟山沿岸四种藤壶(三角藤壶Balanustrigonus,纹藤壶B.amphitriteamghitrite,白脊藤壶B.albicostatus及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japonica)壳板的亚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壳板表面的亚显微结构主要有生长脊(包括毛脊、大脊、微脊)和放射脊。其中,大脊和放射脊系本文首次报道。大脊于蔡壶蜕皮后毛脊(刚毛)形成的同时或其后形成,与蜕度周期有关。放射脊的形成可增加壳板的坚固度。各种生长脊的数量及强弱变化反映了藤壶的生理代谢状况及环境对藤壶成长的影响。本文比较了四种藤壶之间壳板表面的亚显微结构,发现它们有很大的差异。通过比较四种藤壶成体和幼体之间壳板表面的亚显微结构,发现藤壶壳板表面结构与年龄有密切关系,尤以生活于潮间带中上区的白脊藤壶和日本笠藤壶为显著。环境,尤其是潮区,对藤壶壳板的生长有很大影响。日本笠藤壶、白脊藤壶、纹藤壶壳板结构明显受其生活的潮区影响。  相似文献   
24.
琼州海峡及雷州半岛沿岸浮标的污损生物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海洋污损(附着)生物是港湾、港道、海洋经济开发区和军事设施区的有害环境因素之一,因而受到军事和交通部门的重视。船舶、航标污损生物调查及挂板试验是研究污损生物的两种主要手段。航标是海洋附着生物的一种特定栖所,调查航标污损生物,不但对于海洋生物的种群或群落生态研究有意义,而且在经济上也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5.
舟山水域的三角藤壶Balanus trigonus Darwin对基物无明显的选择性。它主要分布在远岸盐度大于30的水域,风浪作用较小的湾(天山)处数量最大。在垂向上,以15~20m水层数量最大。种群结构因时间、地点而异。枸杞的三角藤壶在污损生物群落中占有重要地位,夏季沿岸区的生物量占污损生物生物总量的98.2%。本季,特别是7、8月份是三角藤壶防除的关键时期。本文还讨论了三角藤壶种群的生长参数和死亡率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26.
舟山及南麂海域蔓足类的生态及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课题为1989~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及浙江省教委研究项目。本文是对舟山及南麂海域蔓足类研究的总结。生态学研究包括:种类组成与区系性质,生态分布,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形态、结构与环境以及行为生态;生物学研究包括:繁殖、附着与生长,雄性生殖腺的组织学、组织化学和亚显微结构以及藤壶的食性。  相似文献   
27.
对东海污损生物群落进行系统的研究,共发现污损生物358种,其中藻类87种,动物271种,主要类群有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多毛类和苔藓动物。污损生物种类数呈远岸区多于内湾区多于近岸区多于河口区的趋势。盐度对种类分布的影响最大,从河口区向远岸区,随着盐度的增大,污损生物种类由淡水种向低盐种再向高盐种演替。污损生物种数的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冬、春两季较少,这与水温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28.
本文报告浙江舟山群岛沿岸及邻近海域寄生蔓足类3种,寄主十足类甲壳动物9种,据寄生蔓足类的出现率及寄主生境判断,网纹蟹奴是舟山群岛近岸习见种,粒蟹奴是河口稀有种。寄生率因性别及不同寄生个数而异。寄生蔓足类对寄主的生长、发育和性征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9.
本文研究了宁波海岛潮间带的生物种类组成与分布规律。生物种类以软体动物(113种)、甲壳动物(65种)、多毛类(36种)及藻类(30种)为主。生物区系性质以广温广布种和亚热带种为主。不同底质潮间带中生物种类数不同,泥沙滩多于岩礁多于沙滩。岩礁潮间带生物种类数的水平分布为由近岸向外海增加。泥沙质潮间带生物种类数的水平分布为由北部向南部增加。沙质潮间带的生物种类数极其稀少。垂直分布与潮汐和底质有关。  相似文献   
30.
海洋蔓足类的定向与流、光、基物表面形状及底质的性质有关。海洋蔓足类在宿主体上有不同的定着位置,同一种类在不同宿主体上,定着的位置也不相同。海洋蔓足类定向的方式有四种:1)逆流定向(0°),2)背流定向(±180°),3)与波轴呈垂直方向定向(90°),4)不规则定向(0—±180°)。蔓足类幼虫附着后,随着水流方向的改变可改变方向。定着在蚶外壳的藤壶,壁板形状常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