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6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分析研究2008年的汶川Mw7.9地震、2011年的日本Mw9.0地震,发现伴随强震的发生,存在明显的同震电离层扰动现象。这种现象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震前30~40min出现,并在震后大约10min达到极值,然后逐渐消失。持续时间及强度和震级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说,震级越大其异常值也越大,持续时间也越长。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震中附近出现较为明显的正异常的同时,距离震中较远的地区出现了负异常。  相似文献   
22.
蔡华  李敏  刘晓霞 《地震》2016,36(1):133-140
对于GPS动态定位模式, 高频(≥1 Hz)GPS数据需要30 s或者更高采样率的卫星钟差, 而满足需要的IGS星历产品至少要延迟12~18 d才能获得。 显然, 常规的GPS数据处理方法无法满足地震应急的需要。 本文提出一种针对地震应急高频GPS数据处理方法, 利用陆态网络GPS高频数据解算获得中国大陆区域高精度卫星钟差, 进而解算获得测站地表瞬时形变位移, 突破常规处理方法的限制, 可在地震发生后仅数小时获得快速、 准确、 可靠的结果。 这种方法在2013年芦山MS7.0级地震得到了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3.
“薄散弱”油藏由于其油层薄、砂体小、分布零散、天然能量弱,采用定向井难以经济有效开发;采用水平井开发虽可提高单井初期产量,但由于地层能量不足,产量递减快,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采收率低的问题;注水开发虽能解决地层能量不足问题,但海上注水要增加设备、平台空间及平台重量,相应地增加开发成本,加上其储量规模小,经济效益难以保证.以X油田H4油藏为例,在储层精细描述的基础上,提出并实践了多底多分支水平井技术与地层自流注水技术,实现了“薄散弱”油藏的经济有效开发,并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其实践成果对类似难动用储量的经济有效开发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4.
潮道砂体是潮坪沉积体系中重要的储集体之一.以平湖油气田放鹤亭地区平湖组为例,依据岩心、分析化验和测井资料,利用现代沉积和水槽模拟实验,结合地震反演确定潮道砂体垂向和平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垂向上潮道砂体厚度大、粒度粗,层理特征反应了受潮汐影响的强水动力环境;现代沉积和水槽实验表明平面上潮道呈树状分布,潮道砂体越靠近陆地数量越多、规模越小、宽深比越大,表现为潮道不断分叉、数量多的特点.最后井震结合确立了目的层潮道砂体的展布特征,其结果与现代沉积和水槽实验总结的特征吻合性较好,验证并说明了潮道砂体分布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5.
最近学者们提出了组合同伦内点法(简记为CHIP方法)去求解一类非线性规划问题.在求解凸规划问题时,与内路径跟踪算法相比,文中在没有要求对数障碍函数是严格凸的以及解集是非空有界的条件下,取得了CHIP方法的全局收敛性结果.文中对CHIP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利用改进的方法去求解更大一类的非凸规划问题.数值例子表明此改进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6.
本文旨在厘清东海盆地X凹陷Y气田天然气成因,建立成藏模式,以指导下步勘探部署。本文从天然气组分、烷烃气碳同位素、轻烃、凝析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分析入手,系统研究了油气成因类型及来源,并结合构造演化史、生烃史分析,建立了Y气田成藏模式,提出了大中型气田的勘探方向。主要认识如下:(1)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轻烃和埋藏史分析表明,Y气田天然气为凹中始新统平湖组烃源岩在龙井运动期(距今13 Ma)生成的高成熟煤型气;(2)凝析油姥鲛烷/植烷、规则甾烷等特征,反映了凹中区平湖组烃源岩发育于弱氧化-弱还原潮坪、潟湖沉积环境,生烃母质中存在一定数量的低等水生生物;(3)Y气田具有“凹中区平湖组烃源岩、花港组大型水道砂储集体、挤压构造作用”时空耦合的成藏模式,明确了凹中挤压背斜带是X凹陷大中型气田勘探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27.
针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技术在滑坡监测中参考站架设选址难、建设成本高、基准不稳定等问题,使用基于虚拟参考站(VRS)的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方法,利用卫星导航定位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在监测区生成虚拟参考站数据,代替物理参考站进行滑坡监测.实验分析不同解算策略下的虚拟参考站监测精度,并将粗差剔除后的结果与传统GNSS监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VRS 2 h监测精度平面可达5 mm,高程可达25 mm,所反映滑坡位移趋势与传统GNSS监测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