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57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矿体赋存于中元古界昆阳群落雪组第二段(Pt2l2)砂泥质白云岩、细晶白云岩及鹅头厂组(Pt2e)底部的炭质板岩中,矿床受地层、岩性、构造、蚀变多因素控制,其中地层、岩性的控矿尤为明显,属沉积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72.
北山造山带大红山—石板泉一带辉绿岩形成于晚古生代(305.2 Ma),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具有明显的Bowen趋势,富钠贫钾,高Mg(Mg#=69),Eu正异常(δEu=1.56),HREE曲线较缓,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而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属于板内拉斑玄武岩系列,岩浆源具亏损地幔和过渡型特征,但亏损程度不强,且在岩浆作用过程中可能发生过下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但斜长石分离作用不明显,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代表了伸展向挤压转变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73.
四川盆地东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具有巨大的前景,目前已进入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阶段,因 此加强对该区储层发育特征及分布预测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精细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为基础,结合扫描电镜、物性 和孔隙结构等资料分析,对该区储层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分析,预测了该区有利储层分布区域。研究区飞仙关组主要的 储集岩类型是白云岩类,鲕粒灰岩次之;物性总体上呈现低孔、低渗的特征,且主要储集空间为粒内溶孔和晶间溶孔;储层类型 主要是裂缝-孔隙型;储层发育程度受控于岩石类型、沉积相带分布、海平面升降、白云岩化作用等因素影响。其中鲕滩发 育区为有利储集相带、相对海平面下降有利于储层孔隙的形成,埋藏成因的粉晶-细晶白云岩、鲕粒白云岩是飞仙关组储层 中最普遍也最为重要的成岩作用类型,也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综合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预测了有利储 层发育区。  相似文献   
74.
北京地区夏末秋初气象要素对PM2.5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北京宝联站及北京上甸子大气本底站2006—2008年的7—9月PM2.5连续观测资料以及北京市观象台的探空数据、海淀气象站的风廓线雷达和降水量等资料,对北京地区夏末秋初PM2.5的质量浓度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城区站各月平均PM2.5质量浓度明显高于郊区站,高空偏南气流的输送是造成城区及本底地区出现细颗粒物污染的主要原因。从地面风速来看,城区当北风和南风分别达到2 m·s-1和3.5 m·s-1以上时能起到扩散作用;郊区在低风速的北风条件下也能起到扩散和稀释作用,而南风基本上对郊区的颗粒物无扩散作用。PM2.5质量浓度在降水前后的清除量与降水量、初始质量浓度均呈正相关关系,城区及郊区的云下清除过程更多取决于降水前污染物的浓度,降水量作用较弱。当混合层高度突破1500 m时,垂直扩散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5.
西秦岭甘肃、青海交界一带中生代火山岩较为发育,火山岩组成以安山质、流纹质为主,均为高钾钙碱性火山岩,主、微量元素含量变化较大。SiO2的质量分数为5667%~7817%,平均6978%, Al2O3含量较高(1277%~1729%,平均1464%)。TiO2含量少(002%~075%,平均022%),Na2O/K2O比值较小(003%~268%,平均065%)。轻稀土元素中等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明显右倾,具Eu负异常。安山质火山岩与流纹质火山岩稀土元素球粒陨石配分曲线中重稀土型式明显不同,暗示二者来自不同的源区。微量元素中P、Nb、Ti、Ta等高场强元素(HFS)相对亏损,Th、 Ba、K、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研究区安山岩LA ICP MS锆石U Pb同位素定年结果为(236±12)Ma,代表了火山岩的喷发年龄。它们形成于隆务峡蛇绿岩洋壳向南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为俯冲洋壳在地幔深部发生高程度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并在上升过程中受到陆壳物质作用。在岩浆演化过程受部分熔融和分异结晶作用的控制,但安山质火山岩主要受控于分异结晶作用,而流纹质火山岩受部分熔融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76.
随着开采工艺技术的进步、油价一直在高位运行,那些埋藏在东海海域过去被认为开发无经济效益的所谓“差气层、干层或致密层”进入了开发工作者的视野。通过对东海T气田A5井始新统平湖组低渗气藏进行压裂开发试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单井产量大幅提高,证明压裂可以成为有效动用低渗天然气储量的有效措施,是提高东海天然气储量动用率和采收率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表明对东海低渗气层的认识应予以调整,重新确定气层判别标准。  相似文献   
77.
苏州地区城镇扩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基于苏州地区1984-2005年的6个时相卫星遥感数据,从城镇实体地域扩展的视角,运用关联分维数、全局和局域空间关联指数、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构建了空间关联测度模型,分析了苏州地区城镇扩展的周期性、城镇建设用地的分维特征、城镇扩展的"热点区"空间分布及演化,城市化空间梯度的形态演化。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州地区的城镇扩展经历了稳步增长、缓速下降、急速增长和快速下降四个阶段,显示出"大起大落"的特征;在空间格局上,城镇扩展强度的高值簇区(热点区)呈现出较明显空间演化和跃迁的特征,经历了苏州市区、苏州—吴江轴线、苏州—昆山轴线(沿沪宁线)、太仓—常熟—张家港轴线(沿长江)的不断轮换,并成为不同阶段驱动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期间,城镇扩展的空间连续性和自组织性越来越强,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形态由相对分散向相对集中演化,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的机理越来越显著,并且表现出较明显的带状关联特征,城市区域化发展的趋势明显。然而,在苏州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城镇发展的主导驱动机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8.
夏季南黄海主要环境因子对微微型浮游生物分布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流式细胞技术, 获取南黄海夏季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数据, 分析了其组成和分布规律, 并探讨了主要的影响因子。2011年夏季, 聚球藻、微微型真核藻、异养细菌在整个调查海区的平均丰度分别在1×104、1×103、1×106 cells/mL数量级上。在全调查海区, 聚球藻和微微型真核藻受温度和光照的限制明显, 主要集中分布在温跃层及其以上水层;而营养盐的限制较小, 它们的影响只有在沿岸流影响明显的西部海区才能较为明显的体现出来。结果表明在该海域浓度较高的营养盐能够促进微微型浮游生物的生长, 但不是其限制因素;异养细菌受环境因子限制较小, 即使在深海也保持着较高的丰度。  相似文献   
79.
区域消费水平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以1978-2011年间我国各省区的人均消费品零售额表征区域消费水平,在我国区域消费水平差异测度的基础上,对区域消费水平差异的时间序列值进行突变点检测,进而将我国区域消费水平变化划分为1978-1986年和1986-2011年2个阶段。通过利用传统马尔科夫链及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分别构建人均消费水平的非空间和空间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对1978-1986年与1986-2011年2个阶段的区域消费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消费水平在2个研究时段内的变化均存在着“俱乐部趋同”现象,无论是低消费水平与高消费水平区域均沿着最初类型稳步演进。(2)区域消费水平变化受到来自邻域消费水平背景的影响,使得其趋同的过程在空间上不独立。(3)区域间消费水平相互作用呈现出显著的东西分异特征,东部地区多为区域自身消费水平与邻域消费水平同时向上转移的状态,西部地区多为向下转移的状态,而中部地区多为平稳分布,邻域消费水平的状态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80.
北京地区酸雨的天气影响因素及降水化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对北京市2003-2009年的全市性酸雨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影响北京地区酸雨的主要天气系统,并结合气流后向轨迹分析和上甸子站酸雨离子成分浓度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影响北京地区酸雨的天气系统主要为低涡低槽型、西来槽型和副高边缘型天气系统.3种天气系统对应的降水平均pH值均小于4.5,达到强酸雨水平.降水前北京地区受持续的偏南风影响、上升运动的强度较强且维持时间较长,降水前出现逆温现象,都是导致北京地区出现强酸雨的重要因素.对北京大气污染有影响的气流轨迹在低涡低槽、西来槽和副高边缘型天气系统的比例分别为59%、74%和66%.西来槽型天气系统的电导率K值与水溶性离子浓度明显高于低涡低槽型和副高边缘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