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57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南海"三沙永乐龙洞"是目前全球已知最深的海洋蓝洞,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科学研究价值。根据2017年5月中旬—2017年6月上旬对永乐龙洞及其邻近海域的综合科学考察数据和资料,对龙洞内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海域水采和网采浮游植物样品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66种,生态类型以广温广布型类群和热带暖水性类群为主,物种数和细胞丰度以硅藻(103种)和甲藻(57种)占主导,其它包括金藻(2种)、绿藻(2种)和蓝藻(2种)。永乐龙洞内浮游植物有63种,细胞丰度平均值为3.02×10~3个·L~(-1),主要优势种为菱形藻(Nitzschia spp.)、新月柱鞘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和舟形藻(Navicula sp.)等,种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平均值分别为2.02和0.76;洞外深海区浮游植物有130种,细胞丰度平均值为1.89×10~3个·L~(-1),主要优势种为菱形藻(Nitzschia spp.)、角毛藻(Chaetoceros spp.)、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和伏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等,种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平均值分别为3.13和0.87。浮游植物主要分布于光照条件较好的上层水体,细胞丰度高值对应于叶绿素a次表层最大值所在水层。Jaccard相似性指数表明永乐龙洞内与洞外深海区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有差异,主要体现在永乐龙洞内浮游植物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洞外深海区的。洞内外海水的有限连通性可能是永乐龙洞内外浮游植物群落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2.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模式与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迁移具有空间指向性,表现为迁入地和迁出地在地域上呈现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然而,大部分针对我国人口迁移进行分析和建模的研究忽视了这一空间指向性及其影响。该文利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省际人口迁移数据和相关资料,以空间自相关分析为基础,对1995-2000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与动力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首先,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统计量(Moran′s I)对人口迁移流中的空间自相关程度进行了测度,发现研究期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空间指向性明显:从一个区域出发(或抵达一个区域)的人口迁移流均受到周边地区人口迁移的影响。为了进一步研究这种空间指向性对人口迁移规模的影响,分别采用重力模型(仅用距离变量捕捉人口迁移过程中的距离衰减效应)和空间OD模型(采用因变量空间滞后的不同形式对迁移流的空间指向性加以考虑)研究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对比两种模型的估计结果发现:1)空间OD模型在参数估计和模型拟合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的重力模型;在选取相同解释变量的情况下,空间OD模型的残差平方和仅为传统重力模型的47%,模型拟合指标AIC值也大大缩小。2)在对中国人口迁移动力机制的定量分析中,如果不考虑人口迁移流之间的空间自相关(空间指向性)现象,会导致对社会、经济等变量作用和距离衰减效应的过高估计。  相似文献   
153.
地图符号游程编码表达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良  陈刚  蒲英霞  王结臣 《测绘科学》2012,37(3):110-112
地图符号化将抽象的空间数据转换为可见的地图,其结果以栅格结构存储,进行地图输出时受限于栅格数据量。压缩符号化后的栅格数据来降低计算机资源开销是提高地图输出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据此本文提出利用游程编码表达地图符号的方法,建立面向符号的游程编码数据结构,利用直接的游程运算取代栅格运算来完成地图的各种操作,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地图输出。该方法减少了数据冗余,直接的游程运算提高了运算粒度,可以满足高分辨率地图输出对处理效率和内存开销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4.
以新疆为研究区,分析2002—2008年MODIS植被指数(NDVI)及气象因子(温度、降水和日照)的时间序列特征、植被指数与气象因子响应范围分析,还有时间滞后分析等。结果表明:新疆植被指数和各气象因子7 a来呈增长趋势,新疆MODIS植被指数与温度和降水量相关关系显著,并有时间滞后差,而与日照时数相关关系不大。气象因子与以气象站点为中心半径60 km范围的植被指数相关关系最大。新疆气象因子与植被指数响应强度为降水最强,温度次之,日照最弱。  相似文献   
155.
蒲云锦  韩春光 《山西气象》2010,(2):25-28,45
以新疆石河子气象局1961年-2008年平均气温、年均最高温度和年均最低温度观测资料,运用趋势拟合方法、Morlet小波和Yamamoto方法分析其趋势变化、周期及突变特性。结果表明,48年中,石河子平均气温、年均最高温度和年均最低温度均呈增温趋势,并有一定的周期性,在不同的年份发生了突变。分析了温度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6.
新疆石河子近40a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以新疆石河子气象局1967~2006年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无霜期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运用线性拟合、3a滑动平均和Mann--Kendall方法进行趋势和突变分析。结果表明:近40a石河子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增温率达到0.51℃/10a,秋季增暖率较大,夏季和冬季增暖率较小;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春季趋向于暖干,冬季趋向于暖湿;石河子气温突变时间是1988年,降水突变时间是1969年和1993年;受平均气温升高的影响,无霜期天数增加率为4.74d/10a,近40a共增加19d。  相似文献   
157.
影响北京地区降雪pH值的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北京市气象局3个酸雨观测站和2个大气成分站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北京地区近年的3次典型降雪过程.结果表明,虽然出现降雪的天气形势不同,但仍然存在一些共同特点:上升运动发展的高度及维持时间是导致冬季酸性降雪出现的决定性因素.而降雪前期污染物的累积虽然对pH值有一定贡献,但最终pH值的大小及出现酸性降雪的范围都取决于上升运动的发展;若没有较强和长时间维持的上升运动,也不可能出现较强的酸性降雪过程.  相似文献   
158.
在总结笔者采用国外原版教材Elements ofCartography开展的"地图学"研究生课程保持型双语教学实践的经验基础上,探讨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的含义;阐述"地图学"双语教学的3个基本原则,即学科本体性原则、语言工具性原则和学生主体性原则;分析适合于"地图学"双语教学的语言使用比例;提出"阅读优先、翻译次之,任务...  相似文献   
159.
北京地区夏末秋初气象要素对PM2.5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北京宝联站及北京上甸子大气本底站2006-2008年的7-9月PM2.5连续观测资料以及北京市观象台的探空数据、海淀气象站的风廓线雷达和降水量等资料,对北京地区夏末秋初PM2.5的质量浓度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城区站各月平均PM2.5质量浓度明显高于郊区站,高空偏南气流的输送是造成城区及本底地区出现细颗粒物污染的主要原因.从地面风速来看,城区当北风和南风分别达到2m·s-1和3.5 m·s-1以上时能起到扩散作用;郊区在低风速的北风条件下也能起到扩散和稀释作用,而南风基本上对郊区的颗粒物无扩散作用.PM2.5质量浓度在降水前后的清除量与降水量、初始质量浓度均呈正相关关系,城区及郊区的云下清除过程更多取决于降水前污染物的浓度,降水量作用较弱.当混合层高度突破1500 m时,垂直扩散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0.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坝气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颗粒型白云岩和晶粒型白云岩储层的成岩演化过程复杂,各种成岩作用发育,储层质量的好坏受成岩作用影响明显。储层内部鸟眼孔、生物体腔孔、晶间孔和粒间孔等原生孔隙在经过压实压溶作用、多期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膏等胶结作用后基本消失。表生期和埋藏期的溶蚀作用决定了粒间溶孔、粒内溶孔、藻黏结“格架”溶孔和晶间溶孔等次生孔隙的形成。而多期白云石、石英和碎屑物质的胶结和充填作用又导致这些次生孔隙大幅缩小,局部消失,最终在构造破裂作用的影响下,成为现今该层段的主要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