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57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251篇
海洋学   96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硫酸根离子(SO42-)是海洋沉积物孔隙水中的重要组分之一。硫酸盐还原菌利用孔隙水中SO42-作为氧化剂氧化沉积物中有机质或甲烷,造成孔隙水中SO42-离子浓度降代,同时使溶解在孔隙水中CO2的碳同位素组成降低。研究表明,在有天然气水合物出现的地区,强烈的甲烷缺氧氧化作用使孔隙水SO42-浓度急剧下降,表现为海底沉积物中硫酸盐-甲烷界面(SMI)较浅。如布莱克海台区,SMI界面为5.1~23.9m,界面附近深解于孔隙水中CO2的δ13C值低达-39%。笔者发现南海北京海区几个站位具有类似于布莱克海台区的较浅的SMI界面(7.5~17.2m)和极低的δ13C值(-29‰),结合其他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推测这些站位处可能赋存有天然气水合物,值得开展进一步详查工作。  相似文献   
102.
密坑山锡矿田位于江西省会昌县西南约40km处。该区为一晚中生代破火山,火山岩为上侏罗统鸡笼嶂组流纹质凝灰熔岩及火山碎屑岩,火山口周围环状及放射状断裂发育,火山口中心为浅成相的密坑山似斑状钾长花岗岩中央岩株侵入体所充填。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该岩体与流纹质凝灰熔岩的内外接触带相继发现了岩背、淘锡坝、苦竹岽、矿背、上湾等一批大、中型锡多金属矿床或矿点,表明这一岩体对成矿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本文运用LA-ICP-MS锆石U-Pb、全岩Rb-Sr和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技术,对密坑山岩体及相关锡矿床的成岩和成矿年龄进行了精确测…  相似文献   
103.
从浙东、闽东南的早白垩世“双峰式火山岩”和“复合岩体”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玄武岩和角闪辉长岩,分离出钛-磁铁矿,进行Re—Os同位素分析。角闪辉长岩的γos(130Ma)为-83.7~ -47.1,其(^187 Os/^188 Os)。过低,为0.0667和0.0205。这低得不合理的(^187 Os/^188 Os)i表明成岩之后Re-Os体系可能受到扰动,某些地质过程导致外加Re的进入,使岩石的^187 Re/^188 Os比值偏高、(^187 Os/^188 Os);及γOs(t)值偏低。玄武岩的γOs(130Ma)=21.4—267.8,其(^187 Os/^188 Os)。为0.1531~0.4639。Re—Os、Sm—Nd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早白垩世玄武岩浆不是来自富集地幔,而是来自亏损的地幔源区,在其演化过程中经受了地壳岩石和熔体的混染。晚中生代时期,东南沿海“大陆弧”下的地幔可能不是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具有亏损特性,因而是软流圈地幔。  相似文献   
104.
湘南骑田岭花岗岩体由于与钨锡矿化关系密切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骑田岭花岗岩体是一个多阶段侵入的复式岩体,分莱岭、芙蓉和荒塘岭三个超单元。本文报道了对该岩体主体芙蓉超单元的锆石 SHRIMP U-Pb 定年结果。两个花岗岩样品中岩浆结晶锆石的定年结果分别为155.5±1.3Ma(MSWD=1.7)和157.1±1.2 Ma(MSWD=1.7)。这代表了该超单元的形成年龄,这一年龄与莱岭超单元的形成年龄(159-160Ma)也较接近,表明两个超单元可能是同源分异的产物。这次研究同时揭露了古元古代残留锆石核的存在(2445Ma 和1708Ma),为古元古代华夏地块的存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也证实该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有古老下地壳物质的参与同时也发现了907Ma 的变质锆石残留,其形成可能与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的碰撞拼贴有关,同时为杭州-诸广山-花山这-低 T_(DM)值花岗岩带可能是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在新元古代时的一条板块碰撞带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05.
蒋少涌 《地质论评》1988,34(6):515-523
对青城子铅-锌矿床矿体和围岩的氧、碳、铅、硫同位素系统研究表明,成矿物质初始来源主要是海底火山喷发沉积提供。含矿岩系遭受了变质作用和热液改造作用。从矿床东区→西区,从下部地层→上部地层,碳酸盐岩的氧、碳同位素组成作有规律地递变。印支-燕山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对成矿有一定影响。氧同位素研究表明花岗岩为基底地层深部重熔的S型花岗岩,它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氧同位素交换水/岩值计算表明,成矿溶液以大气降水为主,混有少量岩浆水。因此,笔者认为该矿床为一沉积-变质-热液叠加改造型层控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06.
本文总结了巴西两个最重要的滑石产地,Parana和Bahia区中滑石矿床的地质特征,并探讨了这些矿床的可能成因。巴西的滑石在世界滑石储量与产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巴西Parana和Bahia区的滑石矿主要产于前寒武纪地体中。尽管该区的滑石具有不同的地质产状,与变质火山岩和变质沉积岩共生的滑石最为重要。其他类型的滑石,如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共生的、在花岗岩与白云质大理岩接触带的、在花岗岩体中呈包体或顶垂体状的、则相对不重要。在巴西与岩浆活动有关的滑石矿化主要发生在前寒武纪(Bahia区)和白垩纪(Parana区)。滑石的成因模式主要有两类:一为与岩浆热液有关的热液交代成矿模式,另一是起源于盆地热卤水的变质流体交代成矿模式。其中后一种成因模式可用来解释巴西的大多数大型滑石矿床,同时也适用于其他地区,如中国辽宁和乌拉尔南部的滑石成矿。  相似文献   
107.
海底活动断裂的综合研究—以日本西相模湾断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第三纪盆地的裂陷过程具有幕式的特点。基于经典的单幕拉伸模型难以正确描述多幕裂陷过程,本文提出了多幕瞬时均匀拉伸的定量动力学模型。它可定量恢复多幕裂陷过程的盆地沉降和岩石圈的拉伸过程,预测深部软流圈顶面高度和深部热  相似文献   
108.
The West Philippine basin (WPB) is a currently inactive marginal basin belonging to Philippine Sea plate, which has a complex formation history and various crust structures. Based on gravity, magnetic and seismic data, the tectonics in West Philippine basin is characterized by amagnma spreading stage and strike slip fractures. NNE trending Okinawa-Luzon fracture zone is a large fracture zone with apparent geomorphology and shows a right-handed movement. The results of joint gravity-magnetic-seismic inversion suggest that the Okinawa-Luzon fracture zone has intensive deformation and is a transform fault. Western existence of the NW trending fractures under Ryukyu Islands Arc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outh and north Okinawa Trough. The Urdaneta plateau is not a remained arc, but remnant of mantle plume although its lava chemistry is similar to oceanic island basalt (OIB).  相似文献   
109.
瑶坑岩体位于闽浙交界沿海地区,是闽浙沿海晚中生代 A 型花岗岩带中的一个典型碱性花岗岩体。锆石 LA-ICP-MS U-Pb 同位素定年表明,该岩体的形成年龄为91.3±2.5 Ma(MSWD=3.7,2σ),属晚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发育特征的微文象结构和晶洞构造,含有典型的碱性铁镁矿物钠铁闪石。地球化学上,该岩体富硅、碱,贫钙、镁,富 K、Rb、Cs、Th、U,贫 Sr、Ba、P、Ti、Sc。其 Nb、Ta、Zr、Hf 和 Ga 等元素的含量也较高,(Ga/Al)×10~4值变化于3.64~4.41,并具显著的铕负异常(δEu=0.15~0.20)。与闽浙沿海 A 型花岗岩带中的其它岩体相比,瑶坑岩体具有偏高的ε_(Nd)(t)值(=-0.7~-1.4)和偏低的二阶段 Nd 模式年龄(t_(2DM)=0.95Ga~1.01Ga),指示幔源组分对该岩体的形成具有更重要的贡献。在 A 型花岗岩亚类的判别上,瑶坑岩体以较低的 Y/Nb 比值和较高的 Nb/Ta 比值相似于 Eby(1992)区分的 A_1型花岗岩,而明显有别于岩带主体属A_2型的特点。岩石产出构造背景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多组深断裂交汇,进而引发多量幔源组分参与成岩过程,是导致瑶坑岩体元素-同位素组成与区内其它同类岩体有较明显差别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0.
安徽狮子山矿田南洪冲岩体形成时代及成因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10  
南洪冲岩体是狮子山矿田内一个隐伏岩体,通过 LA-ICPMS 锆石 U-Pb 定年,获得~(206)Pb/~(238)U 年龄为141.2±1.6Ma,与矿田内其它岩体形成时代较为接近,说明南洪冲岩体是晚侏罗—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体的岩性为花岗闪长岩,主量元素以富碱(Na_2O>K_2O)、准铝质和高钾钙碱性为特征;微量元素表现为 Rb、Ba、Sr 等大离子亲石元素(HLE)和 Th、U富集,Nb、Ta、Ti 等高场强元素(HFSE)亏损;LREE 与 HREE 分馏显著((La/Yb)_N=21.07~24.28),无明显的 Eu 异常(δEu=0.92~1.03)。岩体的(~(87)Sr/~(86)Sr)_i 值偏高(0.70792~0.70793),ε_(Nd)(t)值偏低(-9.5~-9.1),Nd 模式年龄为中元古代(1.67~1.71Ga),与铜陵地区,特别是狮子山矿田内岩浆岩的 Sr-Nd 同位素初始组成和 Nd 模式年龄相仿。上述研究表明,南洪冲花岗闪长岩与矿田内乃至铜陵地区的燕山期岩浆岩具有相近的地球化学特征,说明成岩物质起源于富集型的岩石圈地幔,在中国东部地壳由挤压向伸展-减薄过渡的构造转换期,岩浆上升侵位,以同化混染与分离结晶作用方式产生了大量岩体。但南洪冲花岗闪长岩的形成主要与分离结晶作用有关,反映了岩浆作用过程中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