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1篇
  免费   261篇
  国内免费   315篇
测绘学   113篇
大气科学   215篇
地球物理   269篇
地质学   739篇
海洋学   152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71篇
自然地理   10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济阳坳陷碳酸盐岩古潜山以前地震资料存在信噪比低、速度陷阱、分辨率低、施工过程中缺炮、空道、内幕反射品质差或无反射等问题。造成上述问题除了野外施工工艺、室内处理流程和参数的影响外,在采集参数方面主要影响因素有覆盖次数低、炮检距与方位角不均匀、面元太大等。针对济阳坳陷古潜山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应以目标设计为指导思想,以基于模型分析的三维采集参数论证为主线,最终优化各种采集参数。建立了拱张褶皱型、断裂块断型和风化残丘型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古潜山地质理论模型。使用先进的“绿山”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软件,采用“块”来描述任意复杂地质模型结构,分别设计出各自的地震采集观测系统。以林樊家潜山为例,采用12线18炮束状新观测系统模拟单炮发射接收,对各主要目的层能追踪的地层信息比原始6线9炮束状观测系统采集的地震信息丰富,能准确反映地下构造形态与地质体的物理属性。  相似文献   
212.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深度公式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强夯法加固各种条件地基的实践中,一些工程单位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经验或理论公式,但由于这些公式往往具有局限性。故作者在考虑不同影响因素可导出不同计算公式的情况下,根据强夯加固效果,工艺参数及土性指标间的关系,提出了强夯法加固湿陷性黄土的新公式。  相似文献   
213.
华北地区地震时间结构的多分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刁守中  蒋海昆 《内陆地震》1996,10(2):103-112
利用固定半径法和直接计算法系统研究了华北地区(N30°~43°,λE106°~125°)13个K表性子区地震时间结构的广义维数Dq—q及标度指数谱f(a)—a的特征,并与单—Dq—t曲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地震时间结构为多分形结构,单一分形不能完整地描述其分形特征,应该用Dq—q或f(a)—a来加以分析;(2)华北强震前的0.5~2.0年.周围地区地震活动的时间多分形结构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q为负时Dq增大、q为正时Dq减小,或f(a)两端点下降,a跨度增大及顶点右偏等现象,这是对地震密集—平静现象的另一种描述;(3)华北地区地震时间多分形方法回顾性预报评分R=0.47,说明其有一定预报效能,是有前景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214.
根据实际应用中统计预报对相关系数的基本要求,利用相关分析探讨了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预测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年际变化的可行性。同时,利用谱分析方法探讨了这种预报的有效性和局限性。主要结论是:用区域(5°N—5°S,90—150°W)的平均海温预测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年际变化,效果比使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好,用前者可预测西太平洋中区各类热带气旋的年际变化,用后者只能预测西太平洋全区及中区热带气旋总体的年际变化,对达到热带风暴或台风的热带气旋的年际变化则分别是勉强能或不能预测;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无法预测南海热带气旋的年际变化;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预测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实际上只对年际变化中的ENSO(3—5年)周期及准二年周期有效。  相似文献   
215.
鄣公山地区位处皖赣交界地带,区内广泛分布一套浅变质的陆缘细碎屑岩为主含少量火山物质的复理石建造体,大量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显示,该浅变质地层形成于820~840Ma新元古代。经系统野外调查,在该地层中首次解析出5期褶皱变形,其中F1以原始层理(S0)为形变面形成的紧闭同斜、平卧等形态的露头尺度级片内无根褶皱;F2以早期构造面理(S1∥S0)为形变面的轴向近东西向开阔斜歪及同斜褶皱;F3属与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相关的紧闭同斜或斜歪褶皱;F4为与燕山期花岗质岩浆热隆升有关的轴面北倾的透入性不对称紧闭下滑褶皱群;F5为分布于区域脆性平移走滑断裂带附近的倾竖褶皱,上述褶皱分别对应不同的构造变形旋回。本文重点阐述褶皱变形的几何学、叠加样式、变形序次、运动学特征,并对变形机制及大陆动力学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16.
公益明—高家村韧性变形带发育太古代花岗绿岩带与高级区接触带附近,在空间上呈近东西方向展布,是由北向南逆冲型韧性变形带。该韧性变形带遭受两期韧性变形作用改造,早期发生在地壳深部构造层次上角闪岩相条件下,以韧性变形机制为主。晚期变形作用发生地壳中浅部构造层次上,以韧脆性变形作用为主。韧性变形带内主要构造岩为构造片岩,是以新生的片状、纤状矿物为主的构造岩。宏观与微观不对称流动组构表明,韧性变形带运动方向为由北向南逆冲。韧性挤压逆冲变形作用发生太古代晚期,是由北部花岗绿岩带与南部高级区相互拼贴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217.
对未来1年内发生强震的预测在做好备灾应急准备和防震减灾工作上具有重要的现实需求.为反映近年来国际上关于1年尺度地震预测模型研究的进展,本文系统地整理了地震的统计概率预测模型、物理预测模型和混合预测模型,并从方法原理、预测效能评价、部署应用等角度进行了梳理.研究表明,目前国际上发展的1年尺度地震预测模型及其效能评价使用的参考模型的总体数量较少、建模原理主要基于G-R关系等统计学基本定律,显示该领域在基础理论架构、关键技术体系上并未足够成熟,这可能与相应的地震发生机理解释尚不完善、建立数理化的预测模型尚有困难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18.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简称“双碳”)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已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林业和草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有关机构对全球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循环进行了评估。自1990年以来,附件一国家(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一列出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中所有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对本国的碳排放和碳汇进行估算,编制了年度温室气体清单; 我国也编制了5次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这些工作对我国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提出了如下建议: 在编制“双碳” 路线图和时间表时,既要考虑我国生态系统碳汇与能源和工业领域碳排放在区域空间分布和时间维度上的差异性,也要考虑生态系统同时所具有的碳汇和碳排放的特殊性; 生态系统碳汇是碳达峰的非选项,是碳中和的必选项; 生态系统碳汇要遵循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原则,要将生态系统碳汇作为国家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的主要目标,提高碳汇计量和监测能力,完善市场和融资机制。  相似文献   
219.
应重视北方地区“地下水库”的开发,保护和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才俊 《中国地质》1994,(4):19-20,23
  相似文献   
220.
分析了大风短临预报的现状、困难和原因,重点介绍数据挖掘技术在广西大风短临预报预警方法研究中的应用,利用2019年7月11日-9月11日期间的数据,对广西大风短临预报预警系统的预报能力进行TS评估和时效性检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广西89个台站所做的大风蓝色预警、大风黄色预警,以及不分级TS评分检验,预报准确率达到18%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