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海洋学   1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中国第九次南大洋考察中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的CTD资料,分析研究了调查海域的水文结构特征及其该区南极底层水(AABW)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海域,深水洋区近表层流由西向东流,而在普里兹湾内存在一个气旋型涡.水文结构中最明显的海洋学特征是:(1)绕极深层水(CDW)的涌升现象明显,涌升最强的位置是麦克罗伯逊地以北海域,最明显的深度是50~200m层,暖水涌升将冬季冷水分隔成南北两部分,并在其中形成孤立的暖水块;(2)陆缘水边界明显,这是绕极深层水与南极冷水之间形成的锋面,一般处在次表层水中,大致位于64°~66°S之间;(3)存在着双跃层结构.观测期间,普里兹湾以北探水海域存在着南极底层水,其来源可能有二:一为当地形成,二为源于威德尔海和罗斯海.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1975—1981年东海断面调查资料,分析了东海西北部海域(北纬28°—33°,东经125°以西)盐度锋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指出了该区盐度锋终年存在,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影响盐度锋分布和变化的主要因子是台湾暖流的强弱、径流量的多寡以及浙江沿岸上升流的盛衰,盐度锋的位置与邻近海域渔场的关系密切,中心渔场一般位于盐度锋的外海侧。  相似文献   
13.
在对台湾以北海域浮游桡足类生物海洋学特征研究Ⅱ。群落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用不同生态类群的指示性种类分布来分析对应水系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普通波水蚤(Undinula vulgaris)和帽状真哲水蚤(Eucalanus pileatus)的数量分布可以指示台湾海峡水的季节变化和消长趋势;海洋真刺水蚤(Euchaetamarina)能反映黑潮表层水的影响程度;热带大洋高盐偏低温类群种类在陆架区的分布状况可反映黑潮次表层水的入侵涌升范围;中华哲水蚤(Chlanussinicus)的分布反映了沿岸水势力影响的季节差异,可能是受陆架区横向环流的影响,它能扩布到较远岸区域,此时该种类对偏低温的适宜性致使其在较低温水体中的丰度较高;对热带大洋低温高盐类群种类的研究发现,春季隆线似哲水蚤(Chlanoidescarinatus)在测区陆架区广泛分布是由冬季在台湾浅滩南部上升流区该种的大量涌现并随台湾海峡水北上携带而来的,然而,从隆线似哲水蚤和该类群另两种在陆坡下层的出现显示了中、深层水有可能在本区东南侧涌升。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87~1990年间在台湾以北海域进行的6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桡足类数量分布作了探讨,结果表明,本区浮游桡足类丰度在春季最高,冬季最低,夏、秋季介于中间;黑潮锋内侧的桡足类丰度一般高于黑潮锋外侧,较高丰度区的分布具夏季最向外海、冬季最靠近岸、其他两季居中的趋势,这与黑潮锋位的季节摆动趋势基本相一致;浮游桡足类丰度的较高值区一般出现在不同水系的交汇区,尤其是黑潮次表层水涌升域的近岸边缘侧,而在黑潮次表层水的主水体中,因溶解氧含量低等因素,其丰度一般均较低;浮游桡足类丰度垂直分布趋势为随水深增加而减低,生物本身昼夜垂直移动规律可能是局部区域产生异常分布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常天气系统下的东海水系与指示生物对应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日黑潮联合调查研究期间1986年5 ̄6月航次水文与生物的同步取样资料,通过水系与浮游动物桡足类、水母类和浮游植物甲藻类的对应分析,给出了在正常天气系统下,物理海洋学中水系分析结果与海洋生物学中的水系指示生物对东海水系及其混合变性程度的指示作用,二者耦合程度较好;进一步证明了海洋生物的生存与海洋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海洋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生物生态类型的分布及其数量的改变。很多生物类群可作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