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5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159篇
测绘学   112篇
大气科学   104篇
地球物理   110篇
地质学   406篇
海洋学   66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气候环境对古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是环境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小珠山文化是辽东半岛新石器时期以来最重要的一支考古文化, 其发展过程与全新世气候环境的关系并不明晰。为了研究小珠山文化发展的气候环境背景, 本项研究分析了以辽东半岛为主的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 结合主要遗址的考古记录, 探讨气候环境变化对小珠山文化的发源、发展、衰落过程、文化交流、遗址分布、生业模式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 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对小珠山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显著影响。早全新世8.2ka B.P.冷事件可能促进了兴隆洼文化的南下, 是小珠山文化发源的有利条件; 中全新世早期, 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小珠山文化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中全新世晚期, 不稳定的气候条件促进了小珠山文化第三期的文化交流以及农业发展, 4.2ka B.P.气候事件则可能是导致小珠山文化走向衰落的重要气候因素。小珠山文化遗址分布呈现出由海岛到陆地的特点, 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岸线和可利用资源等变化是导致小珠山遗址分布变化的重要因子, 同时对文化交流和生业模式的改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该研究对揭示长时间尺度下古文化发展对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与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2.
基于瓦斯抽采钻孔的煤矿瓦斯地质精细勘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例表明了详细查明地质构造是确保煤层瓦斯抽采均衡、避免瓦斯灾害的重要基础工作。提出了综合利用瓦斯抽采钻孔开展煤矿瓦斯地质精细勘查的主要任务、施工要求,以及采掘工作面前方隐伏断层探测和瓦斯抽采方案。隐伏断层探测方案的可行性得到了煤矿生产实践的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利用瓦斯抽采钻孔对煤层顶(底)板实施连续探测,能够及时发现隐伏构造,是提高瓦斯地质勘查精度,防治瓦斯灾害的一种实用、经济和有效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963.
目的:通过相位对比Micro-CT研究小鼠在体内耳微小结构,并探讨该技术对在体内耳微小结构的显示能力。方法:成年小鼠,麻醉后处死;应用基于传播的相位对比Micro-CT扫描小鼠双侧内耳;重建CT数据,像素点大小9μm;进行图像重组,得到像素点尺寸不同的CT图像。结果:在像素点大小为9μm的CT图像上,可清晰观察耳蜗蜗轴、骨螺旋板、椭圆囊斑、球囊斑等微小结构;像素点大小为36μm的图像仍可显示以上目标结构;像素点大小为54μm的图像上,各微小结构边缘不太清晰,只可显示其轮廓;像素点大小为72μm的图像上,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已不可见。结论:基于传播的相位对比Micro-CT对小鼠在体内耳微小结构成像具有明显优势,且在像素点尺寸不大于36μm的条件下,相位对比Micro-CT可较为清晰地显示在体小鼠内耳微小结构。  相似文献   
964.
XRF岩芯连续扫描在近30年间被广泛用于获取不同地理环境的湖泊沉积序列元素分布及其指示的环境意义,特别是湖泊密集的"亚洲水塔"青藏高原。然而,XRF扫描数据的准确性受沉积岩芯物理属性的显著影响,可能导致记录信息的过度或错误解释。本研究基于青藏高原南部哲古错(ZGC)内近4400年以来由植物和泥沙混合沉积而成的2.16 m完整岩芯(ZGC21),利用XRF岩芯连续扫描获取其元素信号值和色度分布,结合含水量、粒度、烧失量等物理特征分析,表明ZGC岩芯层理清晰、定年精准、气候信息记录全面,是重建印度夏季风和青藏高原南部气候变化的最佳载体之一。稳定元素(Al、K、Fe、Mn、Rb、Si、Ti、Zr)信号值分布均不能用于指示ZGC岩芯不同层理的碎屑物质输入比例,但Zr/Rb比值则可反映流域内物质输入的真实特征;Ca和Br元素信号值分布分别指示ZGC21岩芯的碳酸盐和有机质含量变化。基于可靠元素信号分布和AMS-14C精确定年,青藏高原南部在太阳辐射强度变化驱动下于4400~3500 a B.P.和850~80 a B.P.年间均处于寒冷气候环境中,低温不足以支撑湖内植被的生存,而在2750~1830 a B.P.和1320~850 a B.P.年间则相反。上述结果为XRF岩芯连续扫描数据的正确应用和准确解释提供科学示范,也为重建该地区过去4400年人地关系提供年代际尺度环境演变框架。  相似文献   
965.
刘仁燕  牛宝贵  和政军  任纪舜 《地质通报》2011,30(0203):448-460
小茅岭复式岩体东段主要由早期宋家屋场蚀变角闪辉绿(辉长)岩体和晚期迷魂阵蚀变闪长岩体、磨沟峡蚀变石英闪长岩体、叶家湾蚀变二长闪长岩体组成。经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分别获得宋家屋场岩体侵位年龄864.4Ma±1.7Ma,迷魂阵岩体846.7Ma±2.7Ma,磨沟峡岩体为859.4Ma ±1.7Ma,叶家湾岩体861.1Ma±1.8Ma,确证该复式岩体形成于新元古代。鉴于在小茅岭-陡岭隆起带的早前寒武系变质岩中曾获得与北秦岭造山事件(1000~848Ma)相一致的变质年龄,结合该复式岩体自身的特征,认为小茅岭复式岩体东段形成于后造山应力松弛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966.
结合城市元胞自动机(CA)方法和虚拟现实(VR)技术,构建一个基于元胞的3维虚拟城市.首先建立基于元胞实体数据结构的城市CA模型,用以表示3维虚拟城市中建筑物的平面分布状态.通过CA模型生成一组城市建筑物的时空分布数据.然后利用DEM和DOM数据生成一个真实的3维地形,建立了不同种类的3维建筑模型库.最后通过程序调入城市3维建筑模型,根据元胞实体属性将模型布设于3维地形的相应位置,生成3维虚拟城市.
Abstract:
This paper unified the urban cellular automata method and the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to construct a three-dimension (3D) virtual city which was based on automata. First, constructing an urban CA model that is based on the data structure of cellular entities can present the plane distribution state of the building in the 3D virtual city. The CA model was used to compute a group of temporal layout data of buildings in the virtual city,Then,DEM and DOM data were used to generate real three-dimensional terrain and produce different type library about 3D building model. Finally, The program was used to load and lay the 3D buildings to the corresponding position in the 3D virtual terrain to obtain a 3D virtual city, according to the cellular entity attribute.  相似文献   
967.
弓虎军  朱赖民  孙博亚  李犇  郭波  王建其 《岩石学报》2009,25(11):3029-3042
东江口花岗岩体位于商丹与勉略缝合带之间的南秦岭中部,其中存在大量基性暗色微粒包体.锆石的LA-MCICPMS联机U-Pb年代学分析表明,东江口岩体的形成年龄为223Ma,其包体锆石的结晶年龄为222Ma,与寄主岩体大致同时形成,指示秦岭造山带印支晚期岩石圈构造体制属性从挤压.伸展转变发生在220Ma左右.锆石的Lu-Hf同位素原位分析结果表明,南秦岭晚三叠纪花岗岩是壳幔混合作用的产物,亏损的幔源岩浆与南秦岭(或扬子)的基底地壳物质可能为南秦岭地区晚三叠纪花岗岩的源区物质,它们的形成起因于秦岭造山带在主造山期后发生的岩石圈拆沉作用.大约220Ma开始,南秦岭岩石圈构造应力性质从挤压向伸展构造体制转变,岩石圈发生拆沉作用,地幔软流圈物质上涌并底侵于下地壳,诱发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当岩浆沿构造薄弱带上升过程中,幔源岩浆与寄主岩浆发生成份的交换,两种岩浆混合过程中不完全混溶,最终形成寄主岩体和暗色基性微粒包体.  相似文献   
968.
兹格塘错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地层、岩浆岩、构造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①晚侏罗世尕苍见火山弧和齐日埃加查蛇绿混杂岩的发现,揭示出班公湖-怒江洋盆在中晚侏罗世存在向北俯冲的迹象;②在晚白垩世、古近纪陆相火山岩和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序次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同位素年代测定结果,对羌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及高原隆升的反演具有重要意义;(③东巧一带变质橄榄岩的流变学研究,证实其在洋盆消减、仰冲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变形机制;(④发现具有经济价值的新的锑铜矿化层位.  相似文献   
969.
在常温常压条件对中国大陆科学钻CCSD主孔岩心的700样品进行了弹性波速度测量,并建立了主孔2000m的波速(Vp和Vs)连续剖面,为检验地球物理模型的合理解释提供了岩石物理学方面的宝贵资料。主孔中新鲜榴辉岩纵波速度(Vp)最大(7.86km/s),正副片麻岩波速最小,又分别为5.53km/s和5.71km/s,榴辉岩的波速随着退变质作用的增强而明显减小。主孔2000m总平均Vp速度为6.2km/s,它与地球物理探测方法获得的大别-苏鲁造山带上地壳具有6.2-6.3km/s高速层结论是一致的。大部分岩石具有明显地震波各向异性。水饱和度使岩石纵波(Vp)速度和剪切波速度(Vs)分别增加19%和6%,而使Vp的各向异性降低3%~4%。不同岩性界面的反射系数(Rc)是产生地震反射的主要原因。金红石榴辉岩与片麻岩之间具有很高的反射系数(0.24-0.31)。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化片麻岩和面理化榴辉岩使岩石各向异性和反射强度明显增加。岩石微裂隙与主孔原位波速变化有密切关系。饱水岩石速度(Vp和Vs)可以代表CCSD主孔原位状态的地震波速度。上述成果为本区地震反射体成因提供了重要的岩石物理性质约束。  相似文献   
970.
气候系统模式FGOALS_gl模拟的小冰期气候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650~1750年逐年变化的太阳辐照度等外强迫资料,驱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发展的快速气候系统模式FGOALS_gl,模拟了小冰期(LIA)气候。把模拟的LIA表面温度变化与重建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FGOALS_gl对LIA气候具有较强的模拟能力,说明太阳辐照度的自然变化是导致小冰期气候的重要成因。模拟结果显示,LIA时期纬向平均温度变化表现为整个对流层降温,低纬度地区的降温中心位于对流层中层,北半球降温幅度大于南半球,高纬地区的降温幅度大于低纬地区。分析发现,中高纬地区的局地温度变化主要与环流异常相对应的冷暖平流有关; 低纬地区的降温主要与赤道东风加强有关,东风增强通过增大蒸发和引起次表层冷海水上翻而令表层温度降低。LIA时期的降水变化主要位于中低纬地区,表现为日界线东(西)侧降水的负(正)异常。与降水异常相对应,Walker环流加强,东太平洋对流活动减弱,它与低纬地区对流层中层冷异常相联系。与大气层顶净短波辐射异常的季节变化相对应,南、北半球夏季平均表面温度异常较之冬季低0.28℃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