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108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95篇
海洋学   47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中国极端温度的群发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极端事件再现时间的角度研究了中国极端高、低温事件再现时间序列的长程相关性、群发性以及二者的关系。发现极端温度事件再现时间序列具有长程相关性,表征长程相关性的标度指数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并与大气环流有关,当中国大陆在盛夏或隆冬稳定的西风环流控制下,极端温度的长程相关性较好,标度指数较大。通过定义极端事件的群发指数,对极端高、低温进行研究,发现具有长程相关性再现时间序列的极端温度呈现群发现象,且极端温度再现时间序列的标度指数和群发指数二者在空间分布上有较好的对应,极端温度再现时间序列的长程相关性可能是导致极端温度群发性的原因。从年际变化的角度看,极端高温Ⅰ级群发区域的群发指数增长趋于平缓,而极端低温Ⅰ级群发区域的群发指数有下降趋势,这与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一致。在年代际尺度上,群发指数分布的演变特征明显,极端高温Ⅰ级群发区域总体面积变化不大,而极端低温Ⅰ级群发区域面积明显减少。因此,极端低温事件群发性减弱很可能是年代际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2.
汛期我国主要雨季进程成因及预测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汛期内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雨季是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产物,主要包括华南前汛期、梅雨、华北雨季和华西秋雨等,各地雨季决定了我国中东部地区汛期的旱涝布局和旱涝演变,是我国汛期预测和服务的重点。该文回顾了4个雨季特征及影响因子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梳理物理概念预测模型。研究显示:海温异常是影响各区域雨季的重要先兆信号,但不同雨季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不同,海温作为外强迫信号的影响程度和时空形式也有差异。利用热带太平洋东西海温差指标能更好地解释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年际变化。而与梅雨的年际变化分量相关联的海温关键区主要分布于热带,与年代际或多年代际变化分量相联系的海温关键区则来自中高纬度。华北雨季降水的强弱不仅与ENSO循环的位相有关,更多受到ENSO演变速率的影响。而影响华西秋雨的海温关键区随着年代际背景的变化发生了改变,需要重新诊断和建模。  相似文献   
133.
本文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简称ECMWF)提供的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集和FGOALS-f3-L海气耦合模式,分析了1980~2017年梅雨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对流层大气湿位涡(MPV)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青藏高原的联系。研究发现,梅雨期湿等熵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呈自下而上向北倾斜的分布特征,湿位涡正压项(MPV1)和斜压项(MPV2)的大值带均沿倾斜的湿等熵面分布在梅雨区上空,且随雨带的北移而北移。对流层中层MPV1和MPV2大值带均分布在梅雨雨带的北侧,而对流层低层MPV2负值带与梅雨雨带近乎重合。这主要是由于入梅前后MPV2的分布结构满足倾斜涡度发展的必要条件,有利于暖湿空气沿湿等熵面上滑,从而导致暖湿空气的垂直涡度显著增强,造成梅雨降水。进一步分析发现MPV2负值带西起青藏高原向东经过江淮地区一直延伸到西北太平洋地区。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大地形条件对MPV2负值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当去掉高原地形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MPV2负值带显著减弱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34.
利用1970—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我国16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了平流层极涡向欧亚大陆偏移与我国冬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月极涡偏欧亚大陆强度指数与同期1月降水的显著正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大面积地区及新疆西南部的少数地区,显著负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新疆中部;相对1月而言,与后期2月显著正相关区域仍然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部地区但向西北方向延伸,使得华中北部、华北南部相对减少,而华北西部、西北东部等地区增大。对流层环流形势显示出在欧亚型强极涡年的1月,东亚冬季风和东亚大槽异常减弱,我国内陆中东部东南风距平显著,而贝加尔湖北部北风距平显著,南下的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地区较常年偏北,同时我国中部地区低层水汽向上传播也明显增强,存在显著的水汽强辐合中心。  相似文献   
135.
2012年我国夏季降水预测与异常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赵俊虎  支蓉  申茜  杨杰  封国林 《大气科学》2014,38(2):237-250
本文对2012年我国夏季降水的实况和预测进行简要回顾,发现2012年夏季降水大体呈北方涝、长江旱的分布,主雨带位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降水异常偏多的区域主要位于西北大部、内蒙古和环渤海湾,黄淮与江淮地区降水偏少,江汉至淮河上游一带干旱严重;预测的主雨带位于华北南部至淮河,较实况偏南。对我国北方降水异常偏多的成因分析表明:2012年夏季欧亚中高纬地区阻塞高压(简称阻高)强盛,同时东北冷涡活动频繁,中高纬500 hPa高度场从西至东呈“+-+”的分布,这种环流形势没有造成长江洪涝是因为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强,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偏北,冷暖空气对峙于我国北方地区,导致北方降水异常偏多。分析还表明阻高、东北冷涡、东亚夏季风和副高这四个系统的不同配置影响着冷暖气流的对峙位置,进而形成我国夏季的主雨带。最后通过定量和定性判断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2012年夏季降水的最佳相似年和最佳相反年,对比分析了2012年夏季降水与其最佳相似年和最佳相反年的海温演变与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主要成员的差异:1959年夏季降水作为2012年夏季降水的最佳相似年,虽然海温及东亚夏季风系统关键成员异常不明显,但是和2012年也呈近似相反的特征;而1980年夏季降水作为2012年夏季降水的最佳相反年,海温及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关键成员和2012年呈显著的反向特征,这些观测事实反映了我国夏季降水与海温及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关键成员这些主要影响因子之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相似文献   
136.
珠江网河水沙分配变化及其对伶仃洋水沙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二维ECOMSED模型对径流来水来沙变化前后的1978年和1999年伶仃洋洪水期水动力场和悬沙场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伶仃洋水动力场整体增强,但不同地貌单元水动力变化具有明显差异.分流比变化后洪水期伶仃洋西槽、东槽和中滩水动力增强,涨潮和落潮流速普遍增大0.1m/s;西部各口门区和西滩涨潮流势减弱,径流优势更加明显,但西滩三个口门水道及滩面潮沟落潮流速增大约0.1 m/s;东滩水动力特征变化不大.悬沙浓度亦整体升高,平均增加了0.02~0.05 kg/m3,悬沙高值区范围扩大,0.10 kg/m3等值线由西槽西侧明显向东推进到沿东槽南北向分布,径流来沙的影响范围东扩.  相似文献   
137.
安徽无为盆地平衡地质剖面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无为盆地一条代表性地震剖面进行了平衡剖面计算,从而建立了盆地基本构造模型及其演化模式。计算结果表明:剖面跨的仑头背斜实际上是一外多重推覆构造,是由志系地层形成的;志留系地层叠置造成地层缩短量灰7.9km,地层缩短率为17.3%;推覆构造形成的背斜在后期演化过程中经受的剥蚀量达2.5km;盆地边界正断层造成的拉张量为5.4km,盆地基底的沉一达3.4km,所得结果与盆地周边边地质及深部构造所反  相似文献   
138.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断裂系统分析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本文以地震剖面解释为基础,深入分析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主要断裂带的构造样式和变形特征,确定不同时期断裂系统的分布规律,并试图建立中央隆起带断裂系统发育与周缘造山带演化之间的联系,进而阐明其发育的动力学背景。论文提出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变形样式分类体系;在巴楚隆起的南部边缘,识别出两套区域性的盖层滑脱构造系统,其中浅层色力布亚-玛扎塔格滑脱冲断层逆冲到巴楚南部边缘之上,并构成了现今塔西南前陆冲断系的锋缘断裂;发现了分布在塘古巴斯坳陷的中东部和塔中隆起东部的、规模巨大的、向北西方向凸出的弧形逆冲断裂系统。该弧形逆冲断裂系统的东南部以车尔臣断裂为界,主要形成于晚奥陶世末期,锋缘断裂以盖层滑脱逆冲为特征,与早奥陶世末期发育的、呈NW向展布的塔中Ⅰ号断裂带、塔中10号断裂带、塔中2号断裂带和塔中22号断裂带等构成的基底卷入式逆冲断裂形成明显的交切关系;论文将周缘造山带的重大构造运动事件与塔里木盆地内部不同时期发育的断裂系统相对比,在塔里木盆地内划分出分别与西昆仑造山带、阿尔金造山带和南天山造山带相关的三套断裂系统。  相似文献   
139.
基于空间信息的烤烟种植适宜性 评价与轮作规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遥感计算的气温和土壤水分及DEM计算的太阳辐射等地表参数代替站点观测数据,采用100m×100m栅格和适宜性评价指数对泸西县的烤烟种植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烤烟的烟田轮作规划与核查监督。研究表明,泸西县的烤烟种植最适宜区的耕地利用率偏低,仅为28.1%,尚有2165ha的最适宜耕地有待开发利用。烤烟轮作率虽然逐年增长,最高也仅为63.7%,离95%的目标轮作率仍存在较大差距。适宜性评价时,利用遥感和DEM计算的地表参数代替观测站点的插值数据,能获得可靠的数据支持,弥补因观测站点缺失而导致的数据失真。基于空间信息的轮作规划与核查监督,可有效改善烤烟轮作率,提高烤烟的质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40.
于1989年10月-1990年6月间,进行了氦氖激光散焦扩束辐照对孔雀鱼抗病力及生长发育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经能量密度为2.86J/cm^2激光处理的仔鱼,在车轮虫和水毒、绵毒等病原体侵袭下,其成活率比 对照组高126%。在能量密度为5.37/cm^2激光辐照下,两个月的幼鱼,其a-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分别双对照组的高36.4%和52.5%;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变化;脂肪酶活性降低53.3%。在生长方面,90天雄(雌)鱼的体长比对照组增加8.3%(9.7%),体重增加41.7%(39.6%);当激光的辐照剂量为7.52J/cm^2时,其对机体生长发育所产生的生物刺激作用并没有随着相应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