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6篇 |
免费 | 64篇 |
国内免费 | 6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4篇 |
大气科学 | 110篇 |
地球物理 | 17篇 |
地质学 | 97篇 |
海洋学 | 48篇 |
综合类 | 11篇 |
自然地理 | 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中国极端温度的群发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极端事件再现时间的角度研究了中国极端高、低温事件再现时间序列的长程相关性、群发性以及二者的关系。发现极端温度事件再现时间序列具有长程相关性,表征长程相关性的标度指数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并与大气环流有关,当中国大陆在盛夏或隆冬稳定的西风环流控制下,极端温度的长程相关性较好,标度指数较大。通过定义极端事件的群发指数,对极端高、低温进行研究,发现具有长程相关性再现时间序列的极端温度呈现群发现象,且极端温度再现时间序列的标度指数和群发指数二者在空间分布上有较好的对应,极端温度再现时间序列的长程相关性可能是导致极端温度群发性的原因。从年际变化的角度看,极端高温Ⅰ级群发区域的群发指数增长趋于平缓,而极端低温Ⅰ级群发区域的群发指数有下降趋势,这与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一致。在年代际尺度上,群发指数分布的演变特征明显,极端高温Ⅰ级群发区域总体面积变化不大,而极端低温Ⅰ级群发区域面积明显减少。因此,极端低温事件群发性减弱很可能是年代际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2.
本文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简称ECMWF)提供的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集和FGOALS-f3-L海气耦合模式,分析了1980~2017年梅雨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对流层大气湿位涡(MPV)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青藏高原的联系。研究发现,梅雨期湿等熵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呈自下而上向北倾斜的分布特征,湿位涡正压项(MPV1)和斜压项(MPV2)的大值带均沿倾斜的湿等熵面分布在梅雨区上空,且随雨带的北移而北移。对流层中层MPV1和MPV2大值带均分布在梅雨雨带的北侧,而对流层低层MPV2负值带与梅雨雨带近乎重合。这主要是由于入梅前后MPV2的分布结构满足倾斜涡度发展的必要条件,有利于暖湿空气沿湿等熵面上滑,从而导致暖湿空气的垂直涡度显著增强,造成梅雨降水。进一步分析发现MPV2负值带西起青藏高原向东经过江淮地区一直延伸到西北太平洋地区。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大地形条件对MPV2负值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当去掉高原地形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MPV2负值带显著减弱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13.
温度破纪录事件预测理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分析中国740个常规观测站1960-2005年日最高、最低温度器测资料,揭示了46年来中国日最高、最低温度破纪录事件的强度特征.利用历史观测资料验证了日温度极值服从高斯分布,并将历史资料中已知的高、低温破纪录事件作为初始条件,经冗长的理论推导得到破纪录温度的期望值,与用纯极值理论进行迭代获得的结果相比,前者更符合观测事实,预测效果更好.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未来可能发生的高、低温破纪录事件进行了预测评估,给出了各地区高、低温破纪录事件强度理论上所能达到的最大、最小值分布.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极端温度变化幅度差异明显,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西南地区的极端高温事件强度未来处于较大上升期,西部相对较小;而极端低温事件强度降幅最大的区域位于东北和西北部地区,华中及西南地区处于相对平稳期. 相似文献
114.
对于南极冰芯记录资料,全球变暖怀疑论者喜爱的一个简单解释是:在全球走出上一个冰期的变暖进程中,二氧化碳只起到了微弱的甚至无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有关上个冰期结束时首个连续的、近乎全球的气温记录显示,二氧化碳的确对全球变暖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关南极冰芯的问题在于:冰芯记录的气温上升早于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这是气候变暖怀疑论者质疑温室气体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然而,气候科学家们知道,没有任何一个地区能够代表全球的气候趋势。因此, 相似文献
115.
利用航磁资料研究区域构造时,可采用相关分析方法抑制实测异常中的干扰并对不同波长的信息进行分离,区分浅部和深部的信息。本文提供了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并以江苏地区为研究实例,说明该方法在提供磁性分层模式和磁异常解释剖面方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6.
汛期内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雨季是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产物,主要包括华南前汛期、梅雨、华北雨季和华西秋雨等,各地雨季决定了我国中东部地区汛期的旱涝布局和旱涝演变,是我国汛期预测和服务的重点。该文回顾了4个雨季特征及影响因子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梳理物理概念预测模型。研究显示:海温异常是影响各区域雨季的重要先兆信号,但不同雨季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不同,海温作为外强迫信号的影响程度和时空形式也有差异。利用热带太平洋东西海温差指标能更好地解释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年际变化。而与梅雨的年际变化分量相关联的海温关键区主要分布于热带,与年代际或多年代际变化分量相联系的海温关键区则来自中高纬度。华北雨季降水的强弱不仅与ENSO循环的位相有关,更多受到ENSO演变速率的影响。而影响华西秋雨的海温关键区随着年代际背景的变化发生了改变,需要重新诊断和建模。 相似文献
117.
118.
安徽无为盆地平衡地质剖面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无为盆地一条代表性地震剖面进行了平衡剖面计算,从而建立了盆地基本构造模型及其演化模式。计算结果表明:剖面跨的仑头背斜实际上是一外多重推覆构造,是由志系地层形成的;志留系地层叠置造成地层缩短量灰7.9km,地层缩短率为17.3%;推覆构造形成的背斜在后期演化过程中经受的剥蚀量达2.5km;盆地边界正断层造成的拉张量为5.4km,盆地基底的沉一达3.4km,所得结果与盆地周边边地质及深部构造所反 相似文献
119.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