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9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228篇
测绘学   120篇
大气科学   186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459篇
海洋学   11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7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01.
陈俊  肖书明  魏邦顺 《江苏地质》2017,41(4):663-671
铜山—石砀山铜钼矿位于江苏宁镇山脉中段龙潭—仓头背斜南翼,矿体主体受接触带构造控制。以往地质工作缺少深部研究,对物化探异常再解释工作不够,物探方法找矿专属性研究不细致,综合研究程度较浅。综合分析铜山—石砀山地区地质、物性资料,采用1∶2 000高精度磁法测量、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等物探技术,圈定地磁异常8个(C1—C8),推断由2个磁性地质体、8个矽卡岩体引起。择优对C2异常进行了钻探验证。研究认为该区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高低阻过渡带部位的磁异常具有重要的找矿意义,即该区中酸性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部位具有含铜钼磁铁矿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对比分析研究区及周边找矿信息,认为铜山—石砀山地区找矿深部有潜力,外围有远景。  相似文献   
202.
序言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if article.graphicalAbstractinfoCn && article.graphicalAbstractinfoCn != ""}}{{@ article.graphicalAbstractinfoCn}}{{/if}}  相似文献   
203.
距离判别分析法在应用过程中常将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视为一致,实际上各指标重要性是不同的,故需对各指标进行加权处理。权重的合理取值对最终的评判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尽管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很多,但都有其不足之处。鉴于此,在马氏距离的基础上,推导了加权马氏距离的求解公式,并采用一对多的分类方法建立了多总体加权马氏距离判别准则。在确定各指标权重时采用了基于优化理论权重反分析的新思路,把直接给权重问题转化为通过实际工程样本反求各影响因素权重问题,该方法不需先知经验,求解过程完全由实际样本驱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将改进后的加权距离判别分析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的围岩分类问题,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判别结果是可靠的。距离加权的方法完善了距离判别分析法理论,权重反分析方法是一种通用方法,可用于任何求解权重的问题,为权重的求解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4.
动载下饱和重塑黄土的骨干曲线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红建  肖正华  刘健 《岩土力学》2011,32(2):375-379
针对饱和重塑黄土进行了一系列等向固结和偏压固结下的排水与不排水动三轴试验,分析了饱和重塑黄土的动力性质、骨干曲线模型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动三轴试验结果,探讨了在考虑累积塑性应变影响下,修正Hardin-Drnevich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考虑累积塑性应变时,修正Hardin-Drnevich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饱和重塑黄土的骨干曲线试验结果。进而分析了等向固结和偏压固结、固结围压、波形和排水条件等因素对饱和重塑黄土骨干曲线的影响,得到偏压固结和固结围压的增大使骨干曲线上移,土体强度增加,而波形对骨干曲线的影响较小;排水条件下的骨干曲线较不排水条件下的有所上移,土体强度增加。所得结论可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05.
细菌性痢疾是常见疾病,也是备受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近年来,京津唐地区的细菌性痢疾发病率相对较高。本文首先分析了2012年京津唐地区细菌性痢疾的季节性和人群特征;其次,使用热点分析模型,探索了京津唐地区细菌性痢疾发病率的时空聚集性;最后,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了细菌性痢疾的发生和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① 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峰值时间是8月;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是0-9岁,其次是80岁以上;农民群体发病率最高,其次是散居儿童。② 京津唐地区细菌性痢疾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存在聚集性。空间上,细菌性痢疾发病率的高聚集区主要分布于北京市的房山区及门头沟区和天津市的滨海新区,低聚集区主要分布于唐山市的滦县,时间上,细菌性痢疾发病率的高聚集区在12个月均有发生,低聚集区主要发生在1-4月以及6月。③ 影响细菌性痢疾发病率空间分布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人口密度和各区县的人均GDP,它们的解释力分别为61%,37%和20%,并且发现它们的交互作用都大于独自影响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京津唐地区细菌性痢疾发病情况的人群特征、时空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为本地区细菌性痢疾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6.
存在流体介质夹层时瑞利波频散曲线的完整求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介质分界面上位移应力连续性的变化关系,采用δ矩阵法和固体层状介质中的瑞利波频散方程,推导了含流体介质夹层情况下瑞利波的频散方程。利用推导的频散方程对理论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并与以往文献计算方法进行比较,模拟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同时,模拟计算结果也说明了本文公式的普遍适用性和计算结果的完整性。根据文中对4个理论模型的模拟结果来看,与固体层状介质的情况相比,当存在流体夹层时,瑞利波频散曲线模式中多出了一个文中定义的0阶模式,在今后的多道瞬态瑞利波法应用中,应该可以将其看成是流体介质夹层存在的标志性曲线。  相似文献   
207.
超声激励低渗煤层甲烷增透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超声激励增透煤层是一种不受甲烷储层地质条件和气源特性限制,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增采技术.但由于煤岩致密、裂隙发育,煤岩孔隙度存在多尺度效应,受储层介质尺度效应影响的增透促吸机理尚不明确.本文通过CT观测实验和渗透率测定实验,对超声波作用下煤样不同尺度裂隙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对比测定超声作用煤样渗透率变化规律,建立了超声增透煤层甲烷渗透率的修正公式.研究结果表明:CT观测实验很好地证明了超声的机械震碎作用;在声场衰减范围内,煤体损伤和机械震碎作用明显;超声波作用后的煤层渗透率有平均135%~169%的提高.研究工作为超声激励增加煤层的渗透率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08.
欧亚大陆夏季地表气温在近四十年有显著的升温趋势,本文基于ERA5再分析数据研究了1979~2019年间欧亚大陆不同区域的夏季地表气温的变化特征,并利用气候反馈响应分析方法揭示了各区域变暖原因的异同。作为全球海拔最高的大地形,青藏高原在过去四十年经历了显著的增温过程。青藏高原周边相对低海拔的地区(如北非—南欧地区、蒙古地区、东北亚地区)同样表现出明显的变暖特征,而高原南侧的南亚地区的地表气温却变化不明显。青藏高原夏季积雪融化引起的地表反照率减小使得更多短波辐射到达地表,放大高原地表增暖。北非—南欧地区增暖则主要源于大气气溶胶含量减少造成的入射短波辐射增加。同时,大气温度升高导致的向下长波辐射增强对北非—南欧地区以及蒙古地区的增暖都有显著贡献。此外,东北亚地区云的减少是造成其地表增暖最主要的过程,而南亚地区则是水汽增加和感热通量减少造成的增温与云和气溶胶增加造成的降温相抵消,因而温度变化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209.
介绍了OpenCV开源库在核数据谱线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使用OpenCV实现了谱线光滑、寻峰,以及卡尔曼滤波常用的谱处理方法。对492条256道谱线的NASVD算法的测试的结果表明,使用OpenCV方法的运算时间仅约为传统C++方法的1/3,大大提升了数据处理的效率,在核数据处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价值。  相似文献   
210.
北疆地区不同构造单元内分布大量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含铜镍硫化物矿化的岩体集中于早二叠世。含铜镍岩体顶与底的识别是一世界性难题,而对深部矿与隐伏矿的勘查十分重要。根据这些镁铁-超镁铁岩体地表出露面积大小和岩相期次,可分为大岩体(大于5~40km2)、小复式岩体(1~3km2)和单式岩体(小于0.1km2)三类。三类岩体在岩体形态、产状、岩相构成、超镁铁质岩相所占比例、赋矿岩相、矿体空间分布以及矿石中Cu/Ni值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根据岩体和矿化的基本特征,结合矿物粒度、蚀变强弱、有无同期玄武岩、辉绿岩等,可以综合判定岩体的相对剥蚀程度与埋深。相对剥蚀程度结合区域上元素化探异常和地球物理异常的细微差别,可作为评价镁铁-超镁铁岩体的铜、镍成矿潜力的有力工具。镁铁质岩墙、小岩体、小岩体群、产于大辉长岩体中的小的超镁铁岩露头,强烈蚀变的镁铁-超镁铁岩区,重磁异常区,物化探异常叠加区等均是今后北疆寻找小岩体大矿床的重点靶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