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5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66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79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周晓莉  假拉  肖天贵 《冰川冻土》2016,38(6):1560-1567
建立了基于距离函数的雪灾等级评估模型,采用此模型对1979-2013年西藏地区39个站点筛选出的370次雪灾个例进行等级评估。结果如下:一级和二级雪灾占绝大多数,三、四级雪灾出现的次数相对较少。春季发生雪灾的次数最多,其次为冬季,夏季只有9次一级雪灾发生。1979-2013年,三级雪灾出现的次数在减少。20世纪90年代以前三级雪灾多发生在冬季,以后三级雪灾多发生在春季。四级雪灾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次数最多,且持续时间较长,大多发生在冬季,21世纪以来有所减少,雪灾发生在秋季和冬季的次数相当。  相似文献   
112.
青藏高原夏季风强弱年波包传播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1996—2005年NCEP/NCAR 600 hPa逐日再分析资料,利用高原季风指数定义和波包传播的诊断方法(WPD),研究了高原夏季风强弱年(1998年和1997年)不同发展阶段的波包传播特征。研究表明,在高原夏季风开始前,都存在着季风的加强期,期间高原地区都有来自乌拉尔山—巴尔喀什湖地区向东传播的波包和来自阿拉伯海、阿拉伯半岛地区向西传播的波包。当乌拉尔山向高原地区的波包传播减弱,高原地区波包传播主要来自西太平洋地区时,高原夏季风爆发。在高原夏季风爆发后,存在着季风的加强期、维持期和减弱期等不同阶段。季风加强期间,强年(1998年)主要是从西太平洋地区向西传播到高原的波包值,而弱年(1997年)西太平洋地区几乎没有向西传播到高原的波包;季风维持期间,强年(1998年)表现出高原地区波包大值区向四周频散的趋势,而弱年(1997年)反映出与强年(1998年)相反的特征,高原地区有来自阿拉伯海、阿拉伯半岛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传播来的波包;季风结束减弱期间,乌拉尔山地区的波包值再次向东传播影响到高原地区。最后分析波包强中心对应着天气系统扰动能量的中心,并且与天气系统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波包强中心的传播常常与槽脊的移动相联系。  相似文献   
113.
国内气象服务研究中的公共气象服务主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国内气象服务研究中公共气象服务主题的研究状况及趋势,对1986~2010年以"气象服务"为主题的1439篇学术论文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整理出包括公共气象服务在内的14个气象服务研究热点。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气象服务研究包含于应用气象服务研究层次,处于气象时效性低、服务专业性高的研究领域,与农业气象服务、气象信息服务、气候资源服务、应用气象服务等热点领域存在交叉性的特征,具有面向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新农村建设、气象服务产业化和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侧重于信息传播、预警、效益、安全、网络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14.
中国暴雨的科学与预报:改革开放40年研究成果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在暴雨科学与预报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和主要成果。其中,暴雨机理研究成果从重要天气系统、中国主要区域的暴雨、台风暴雨等3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而暴雨预报技术研发与应用则从中国数值天气预报发展和暴雨预报客观方法两方面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115.
作者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出发,统计分析了成都气象学院建院18年以来所发表的1374篇论文所显现的科研现状,指出了该学院在学科研究及论文发表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并对学科研方向较为分散,论文影响较小及科研后备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6.
运用简单的动力学方程,考察了旋转运动和辐合运动的初值问题,由此探讨了天气系统(尤其是涡旋系统)运动的可预报时限。对于天气尺度系统,确定性可预报时限约2~5天;对于107m量级天气系统,可预报时限约10多天;对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可预报时限约1天。其结果同Smagorinsky等、Fraedrich等的结论基本一致。讨论还发现,在不同外部参数条件下,涡旋运动可预报性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17.
INTRODUCTIONMorethanadecadehaspassedsincebacteriawasrecognizedasquantitativelyimportantcon sumersoforganiccarboninmarinefoodwebsandmarineecosystems (Fuhrman ,1 992 ) .ThebasicinformationonthesignificanceofthemicrobialfoodwebwaspresentedbyPomeroy ( 1 974 ) ,whopie…  相似文献   
118.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波包传播的诊断方法,对2005年3月24—25日发生在西藏中东部地区的强降雪过程中波包的传播和积累特征进行分析,发现500hPa高度场波包分布特征与强降雪产生的区域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在强降雪产生的时段内,高度场扰动能量有着明显的积累和增强。从波包的传播特征来看,受印度洋和孟加拉湾低值系统活跃的影响,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不断向青藏高原输送,继而为西藏林芝地区强降雪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高纬的冷空气南下与西南气流交汇促使了这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9.
Flow cytometric determinations of the abundance distribution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f picophytoplankton (i.e., Prochlorococcus spp., orange fluorescence Synechococcus spp. and picoeukaryotes) were used for samples taken from the Philippine Sea in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Ocean from September to October of 2004. A fluorescence probe was employed to detect Chlorophyll a (Chl a). Abundances of Prochlorococcus spp., orange fluorescence Synechococcus spp. and picoeukaryotes ranged from 0.1 to 58×103 cells ml?1, 0.38 to 17×102 cells ml?1 and 0.42 to 26×102 cells ml?1, respectively. Synechococcus spp. and picoeukaryotes co-occurred in relatively shallow water with the maximum abundance observed at 50 to 70 m depth, while Prochlorococcus spp. only occurred in the 70 to 200 m layer. Prochlorococcus spp. was the dominant picophytoplankton population in terms of abundance and biomass. The cell size and carbon biomass content were estimated for the three picophytoplankton groups. In addition, among the three groups of picophytoplankton,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red fluorescence to the total red fluorescence varied with depth. The fluorescence and light scatter properties of individual cells indicated that in the upper 100 m layer, picoeukaryotes were a major contributor to total red fluorescence, while at the depth below 100 m, Prochlorococcus spp. and Synechococcus spp.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total red fluorescence.  相似文献   
120.
Magnetospirillum magneticum strain AMB-1 belongs to the family of magnetotactic bacteria. It possesses a magnetosome chain aligning, with the assistance of cytoskeleton filaments MamK, along the long axis of the spiral cells. Most fresh M. magneticum AMB-1 cells exhibit spiral morphology. In addition, other cell shapes such as curved and spherical were also observed in this organism. Interestingly, the spherical cell shape increased steadily with prolonged incubation time. As the actin-like cytoskeleton protein MreB is involved in maintenance of cell shapes in rod-shaped bacteria such as Escherichia coli and Bacillus subtili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reB protein levels and cell shape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Immunoblotting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quantity of MreB decreased when the cell shape changed along with incubation time. As an internal control, the quantity of MamA was not obviously changed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Cell shape directs cell-wall synthesis during growth and division. MreB is required for maintaining the cell shape. Thus, MreB might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spiral shape of M. magneticum AMB-1 ce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